產食用油最高的樹?
油棕的含油量最高。
油棕原產熱帶西非,由于樹形有點象椰子,所以也被人們稱為"油椰子"。油棕果含油量高達50%以上,一株油棕每年可產油30-40千克,每畝產油可達100-200千克,采用優(yōu)良品種,小面積一畝產油可高達600多千克。油棕畝產油量是椰子的2-3倍,是花生畝油量的7-8倍,所以被人們譽為"世界油王"。由于油棕的油脂產量特高,且用途比較廣泛,所以,近百年來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競相引種,我國海南、廣東、廣西、云南等省區(qū)也于1926年開始種植油棕。
油棕油也泛稱棕油或棕櫚油,是一種棕紅色的非干性油脂,含有大量的類胡蘿卜素、維生素E和微量膽固醇,而且燃點較低,用它炸出來的土豆和方便面等食品,不僅清香酥脆,美味可口,而且能耐長期貯藏,所以熱帶地區(qū)人民很早以前就把它視為上等的食用油脂。經過加工提純的油棕油,清如水,滑如脂,不僅可以藥用和食用,而且是機械工業(yè)和航空運輸業(yè)必不可少的高級潤滑油,還是一種很好的鋼鐵板防銹劑和焊接劑。此外,油棕的原油還可以用來生產肥皂、香皂,油棕仁可生產醬油,油棕殼可生產活性碳。
如何獲取火種?
倘若火柴受潮,或沒有火柴、打火機,仍然有很多辦法取火,但沒有一個辦法是容易的。無論是用何種方法取火,首先要準備引火物。 森林中的雜草、落葉、鳥巢、鼠窩、針葉松的干果、松樹的樹脂、羽毛、干了的動物烘和苔蘚,以及布頭,棉花等等都可以。 用放大鏡(凸透鏡)透過陽光聚焦照射易燃的引火物(腐木、布中抽出的紗線、撕成薄片的干樹皮、干木屑等)取火,為人所熟知。此外,放大鏡透過陽光聚焦照射,還可將受潮或被水浸濕后曬干的火柴點燃,由此可見放大鏡是一種重要的引火工具。 如果沒有現(xiàn)成的放大鏡,可從望遠鏡或瞄準鏡、照相機上取下一塊凸透鏡來代替。曾有這樣的事例:100多年前,一支外國的探險隊在冰天雪地的南極,突然發(fā)生了火種斷絕的意外事故。有一位探險隊員把一塊晶瑩剔透的冰塊,加工成中間厚、周邊薄的一個圓形特大凸透鏡,再將這冰制的凸透鏡立起來使其在陽光下聚焦,最后燃著了引火物獲得了火種。 另外,在手電筒反光碗的焦點上放引火物,向著太陽也能取火。 擊石取火,是人類最早的取火方法,這種方法的使用可能是受到制作石器時迸發(fā)出火花的現(xiàn)象的啟發(fā)。我們可以找一塊堅硬的石頭做為“火石”,用小刀的背或小片鋼鐵向下敲擊“火石”,使火花落到引火物上。當引火物開始冒煙時,緩緩地吹或扇,使其燃起明火。如果“火石”打不出火來,可另外尋找一塊石頭再試。當然并不是任何一塊石頭都能點燃引火物,石頭擊出的火花必須有一定的熱量和持續(xù)時間才能點燃引火物。根據考古資料發(fā)現(xiàn),用黃鐵礦打擊火燧石而產生的火花可以取火。 我們的祖先曾鉆木取火,我國古代就有燧人氏鉆木取火的傳說。直到現(xiàn)在,一些隱居在太平洋島嶼上熱帶叢林中的原始部族人仍沿用這一方法取火。然而這種鉆木取火的方法,對我們這些“現(xiàn)代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只能作為最后手段試而為之。其方法如下: 弓鉆取火:用強韌的樹枝或竹片綁上鞋帶、繩子或皮帶,做成一個弓子。在弓上纏一根干燥的木 棍,用它在一小塊硬木上迅速地旋轉。這樣會鉆出黑粉未,最后這些黑粉示冒煙而生出火花,點燃引火物。 在平坦的木板上摩擦玻璃片,也能生熱發(fā)火。待劇烈摩擦時,將引火物吹燃。 藤條取火:找一根干的樹干,一頭劈開,并用東西將裂縫撐開,塞上引火物,用一根長約兩尺的藤條穿在引火物后面,雙腳踩緊樹干,迅速地左右抽動藤條,使之摩擦發(fā)熱而將引火物點燃。 還可用兩塊軟質的木頭或竹片用力相互摩擦取火,下面墊以棕櫚樹皮或椰子葉底部的干燥物作引火物。 二、篝火 燃點篝火應選擇背風的地方,距離帳篷不得近于1~2米,以避火災。如果必須在濕地或雪地生火時,要先用石頭或木頭墊地。為了便于燃燒,可與風向成直角放置兩根枕木,將用作燃料的木柴與枕木成直角并找排放在上面和中間順著放些用刀斧砍成斜茬的細木頭。最后,放上引火材料點火。 燃點篝火最好的材料是樺樹皮。樺樹皮的含油量達20%~30%,在雨中仍可燃燒,腐木、棕櫚葉、枯草、松針、地衣、干畜糞等也都是引火的好材料。 為使篝火熱量集中,并不受風的影響,可在篝火的背風面斜著打入兩根木樁,靠著木樁排放若干潮濕的圓木,做成防風反射墻。 篝火通常有以下幾種: 密林篝火 橫放一根較粗的圓木,上面斜搭幾根較細的干木頭,一面燒一面挪動。適用于冬季無遮棚的露營。 星形篝火 把5~10根圓木的一頭并攏如星形,從中心點燃,然后一面燒一面把圓木向里推。這種篝火熱量很大,甚至幾個人可圍繞著它在雪地上睡覺。 長條形篝火 用兩段約為人體長的圓木順風疊放,邊上打入濕木楔,防止圓木滑落。兩木之間加撐子,留出空隙,以利燃燒。這種篝火燃燒時間較長,幾乎無須調整,適于冬季露營時取暖。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