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鑒定都涉及到哪些科學檢測
當前,國內文物鑒定界很是混亂,一件文物,十個專家十種說法。為什么會這樣?就是每人一把尺子,而這把尺子不是統一的長度,與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一樣,極為混亂。有的專家曾經鑒定過這件文物,由于時隔較長忘記了,肯定過的東西又被自己否定了;有的專家強調以的藏品為“標準”,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內的藏品不一定都是到代的,拿來做“標準”不合適,只可把它做個參照物。比如;三個人同時用一塊面,一樣的餡,包餃子,這三個人的餃子以誰的餃子做“標準”?哪一個餃子做“標準”?就是自己一個人包的餃子,大小重量還不一樣呢,怎么能有“標準”可言?我國制瓷歷史長久,窯口眾多,南北東西各方又有差別,怎么的藏品和各博物館藏品就可以拿來做“標準”呢?這個“標準”,實在令人難以接受。建國半個多世紀了,文物工作者沒能搞出文物的DNA,實在感到汗顏!
目前出現了不少不同形式不同用途的科學儀器,這些儀器需要大量的數據庫,這些數據的得來需要相當多的人力和物力,要從收集瓷片找窯口開始,由于歷史長久,窯口眾多,很難將數據收集得準確和齊全,目前所處數據只能做“僅供參考用”,不能做“定性”用,但是,科學方法﹑儀器檢測這是一個堅定不移的努力方向。
鑒定文物怎么才能更加準確呢?我的觀點是:眼學鑒定加科學儀器檢測。我的理論是:“宏觀定年代,微觀定真假,用其自身的微觀痕跡,證明其自身的年代。”用眼睛能夠看到的叫宏觀,通過科學儀器才能看到的叫微觀。比如,每一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載體,都帶有各個歷史時期的風格,通常我們一看,就能說出它像那個時代的。它到底是哪個朝代的?我們用科學儀器高倍顯微鏡看它的自然老化痕跡。微觀看什么?看它的物理變化︰世間的一切物質,從它生成的那一刻起,它的內部的與外部的物理變化就開始了,這個規律,目前還沒有任何人用任何方法能使這種規律停止下來,只要核子、電子﹑分子﹑離子等運動著,不管它是逃逸還是集結,都要留下痕跡,這個痕跡就是我們所說文物的DNA,我們就能給這件文物定出它的生產年代來。
痕跡學,目前是公安刑偵為破案用的一門科學,我們將這門科學引用到文物鑒定工作中來是個新鮮事物,雖然剛露端倪,就受到很多部門的重視及廣大收藏家的認可和贊許。它不存在某個人的情緒偏見,它是將顯微鏡下的任何圖像都能搬到大屏幕上,讓更多的人當場去看器物的物理變化,哪些形態是自然形成的,哪些形態是人為做舊的,大家一目了然,心悅誠服的.
自然老化微觀痕跡的檢測,是用它自身的微觀痕跡證明它自身的產生年代。自然的微觀痕跡是時間積累起來的,不是短時間能有的,如同胎兒、嬰兒、少兒、少年、青年、中年、壯年、老年,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自然變化過程,誰想將嬰兒直接變成老年人是辦不到的。同樣道理,誰想將新瓷器新玉器通過人為手段變成老瓷器老玉器,在顯微鏡下一目了然,與老瓷器老玉器的自然老化痕跡相比是截然不同的。這一微痕物證檢測法,也只有這一種對文物的物證檢測法,取得了國家部、公安部共同的認證,能夠進入程序的唯一檢測方法。所以,高科技儀器檢測是今后文物鑒定必走之路,這是堅定不移的大方向。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