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水排入水體后影響混合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廢水排入水體后影響混合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廢水流量與河水流量的比值。
比值越大,達到完全混合所需的時間就越長,或者說必須通過較長的距離, 才能使廢水與整個河流斷面上的河水達到完全均勻的混合。
(2)廢水排放口的形式。
如廢水在岸邊集中一點排入水體,則達到完全混合所需的時間較長,如廢水分散地排放至河流中央,則達到完全混合所需的時間較短。
(3)河流的水文條件。
如河流水深、流速、河床彎曲情況以及是否有急流、跌水等都會影響混合程度。顯然,在沒有達到完全混合的河道斷面上,只有一部分河水參與了對廢水的稀釋。參與混合稀釋的河水流 量與河水總流量之比,稱為混合系數。
水體被石油類污染物污染怎么處理?像康菲公司的石油污染事件是怎么處理的?
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
從安徽巢湖取的藍藻水樣(左)與飲用水對比中國產業結構和布局狀況與中國水資源的空間分布很不匹配。中國的主要農業灌溉區和需水工業大多集中于北方,而中國水資源分布卻是南多北少,導致中國北方水環境嚴重惡化,因此,調整中國產業結構和布局勢在必行。具體來說,一是在北方地區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第三產業,盡量少建或不建能耗高、污染重的產業;二是加強對老企業的改造和管理,降低其能耗和污染;三是采取“分散集團“的產業布局原則。
建立水資源保護區
為從整體上解決中國水環境惡化的問題,必須有計劃地建立不同類型和不同級別的水資源保護區,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主要包括:A、流域水資源保護區;B、山區和平原水資源保護區;C、大型水利工程水資源保護區;D、重點城市水資源保護區。將各區內水資源的分配、水費、排污費的收取、治污資金的籌集有效地統一起來,就能夠實現從局部到整體治理步驟的實現,從而解決中國水環境問題。
治理與規劃
一名當地農民在安徽巢湖湖濱大道中ザ魏跤檬擲湯對濉
廢水處理
由于水資源的再治理很困難,因此水環境的保護政策應當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綜合利用“的方針。具體來說就是要將污水處理措施、生物措施和水利措施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水環境的自凈能力,從根本上治理水環境。例如海河,由于降雨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枯水期和豐水期徑流相差十幾倍,而污染主要集中在枯水期,污徑比1994年曾經達到0.15,因此在其中上游修建一些水利工程設施,可調節徑流的年內分配,使水環境容量不至于在豐水期浪費而在枯水期又遠遠不足,增加河流的稀釋能力。
建立體系
原有的水淘汰管理體系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象極為嚴重,水資源的使用和治理分家,利益與義務背離,造成用水的不管水、不治水局面。因此,應當及時改變原有的管理辦法,從部門內調整優化到跨部門的整體管理,逐步形成集開發、利用與保護、管理為一體的企業化管理體制。另外,也要改變原有的水資源無償使用的局面和觀念,明確水資源的產權,建立起一個合理的水資源價格體系,逐步推行排污總量控制,應用市場機制,有償使用環境容量。
(1)、減少和消除污染源排放的廢水量。
第一,改革生產工藝,減少廢水排放量;第二,盡量采用重復用水及循環用水系統;第三,控制廢水中污染物濃度,回收有用產品;第四,處理好城市垃圾與工業廢渣。
(2)、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進行區域性綜合治理。
第一,在制定各種規劃時,對可能出現的水體污染要采取預防措施;第二,對水體污染源進行全面規劃和綜合治理;第三,杜絕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規定排放標準;第四,將同行業廢水集中處理,以減少污染源的數目,便于管理;第五,有計劃地治理已被污染的水體。
(3)、加強監測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標準。
第一,設立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協調和監督各部門和工廠保護水源;第二,頒布有關法規,制定保護水體、控制和管理水污染的具體條例。[3]
對策
[4]
廢水處理由于環境污染對經濟及人類生存的巨大影響,中國今后5年將投資7000億用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根據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十五”期間中國環境保護的基本目標是:到2005年,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2000年減少10G,“兩控區”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減少20G,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45G;大部分地區環境污染的狀況有所減輕,重點城市和地區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飲用水源得到有效保護,城市地下水超采和污染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控制,農村化肥和畜禽養殖等帶倆的污染加重趨勢有所減緩;生態惡化的趨勢得到遏制。
廢水處理
水體污染主要由任意排放的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造成。要控制和消除水體污染,必須從控制廢水的排放入手,實行“防、治、管”三結合。防止水體污染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①改革生產工藝。②綜合利用廢水。
(2)廢水無害化
(3)對水體及其污染源進行監測和管理
監測的主要指標有下面幾個。
①pH值,反映水體或廢水的酸堿度及酸堿性污染的含量;②懸浮物質含量; ③需氧有機物,主要測定BOD、COD等綜合指標; ④有毒物質,如重金屬、氰化物、亞硝酸鹽的含量; ⑤其它特定指標,針對廢水特點而定。例如核電站排水的放射性指標、醫院和生物制品業廢水的病原體指標等。
(4)廢水處理技術
廢水處理 為了分離出廢水中各污染物物質,或將其轉化為無害物質,人們采用了多種方法。廢水處理方法應針對污染物的不同特點,可選用不同處理方法、這些方法可按作用原理分為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
①物理法 :適用于分離懸浮于水的不溶物
a沉淀法 b過濾法 c離心分離法 d氣浮法 e蒸發結晶 f反滲透法
②化學方法
a混凝法 b中和法 c化學沉淀法d氧化還原法 e電滲析法
③生物方法
a活性污泥法 b生物膜法和生物(氧化)塘法 c污水灌溉,對污水有綜合性凈化作用。
染源管理
國家權力機關為了處理社會發展和水體污染的關系,保護和改善水環境質量,依據法律和有關環境保護標準對水體污染源排入水體的污染物的種類、特性、濃度、排放總量,以及排放時間、地點和密集程度等進行限制、監督,并對污染源的規劃和布局、廢水治理措施和處理程度等進行指導和協調。
概況 70年代初,人們逐漸認識到解決水體污染問題必須從產生污染物的生產過程著手;在制定經濟發展規劃時,必須考慮水體污染對環境生態系統的影響,進行全面規劃和管理。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環境保護和水體污染源的管理工作逐漸開展起來。
1973年中國國務院頒布了《關于保護和改善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草案)》和《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準》,開始治理污染源,并開始進行區域性綜合治理的試點工作。如對北京市地面水源官廳水庫進行跨行政區劃的水體污染源的監測和水體質量的評價,成立了官廳水系水源保護辦公室,對官廳水系的污染源進行了全面的控制和管理。
水體的用途不同,對污染源的控制和管理也有所不同。到目前為止,在國際上還只是對點污染源進行控制和管理。對面污染源雖提出了禁止使用生物難以降解的化學農藥,合理施用化學肥料,控制農田排水和污水灌溉,控制降水引起的地面徑流對水體的污染等措施,但還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措施 水體污染源管理的主要措施為:
第一,設立管理機構,制定法律和控制標準:①設立國家級、地方各級的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執行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和控制標準,協調和監督各部門和工廠企業的發展規劃,執行獎懲制度,以保護水體。②根據環境保護基本法,制定保護水體、控制和管理水體污染源的具體條例和規定。制定不同用途水體的水質標準和污染物的排放標準。
第二,全面規劃,進行區域性綜合治理:①在制定經濟發展規劃、城市建設規劃、工業區規劃時都要考慮到水體污染對環境的影響。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對可能出現的水體污染,采取預防措施。②打破行政管理區劃,根據水體的用途、水體的流域和補給特點,對所有的污染源進行全面規劃和綜合治理。③提高排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廠的普及率,建設城市的和區域性的污水處理廠,杜絕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規定排入城市排水管網的工業廢水必須符合所要求的標準。④同種行業廢水集中處理,或同種行業的工廠、車間適當合并,以減少污染源的數目,便于管理。⑤有計劃地治理已經被污染的水體,如清理河床和防止雨水污染等。
第三,減少和消除廢水的排放量:①既要控制廢水污染物濃度,也要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總量。②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經過適當處理后循環使用,如電鍍廢水的閉路循環、生活污水經處理后作為沖刷廁所、噴灑路面等雜用水。③改革工藝,減少甚至不排放廢水,或者降低廢水的毒性。④處理好垃圾、工業廢渣,避免因降水和徑流的沖刷、溶解而污染水體。
發展趨向 水體污染源管理有如下的發展趨向:①管理機構由分散到集中,普遍成立全國性的環境管理機構,并且成立協調有關各國的水環境保護工作的國際機構。許多國家都在繼續頒布和修訂各種環境保護法規和環境標準,規章制度日臻完善。②在水體污染的預防和治理的關系上,強調預防為主的方針。③改變單純控制污染物排放濃度的辦法,對污染物的排放總量進行控制,使污染物總量不超過水體的自凈能力。④根據受納水體不同區段的用途、重要性和污染源的密集程度等,分別確定污染物的排放標準,而不采用統一的標準。⑤水體污染源的治理由單項治理發展到跨行政區劃的按流域或水系的區域性綜合治理。⑥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的治理,由通過處理達到無害化后排放,發展到通過處理達到重復利用。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