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游的八個標準是什么?
1、承載力控制原則
在旅游開發和利用過程中,應遵循生態規律,具體體現在遵循生態容量這一基本規律上。生態旅游資源及環境對其序列開發和利用都有一個承載力的范圍,超出這一范圍,旅游資源及環境就會受到破壞,為此旅游規劃部門應該根據旅游地的面積、特點和可進人性等條件,精心測算最佳游人容量,旅游景區的游客容量計算一般有三種方法:面積容量法、線路容量法、卡口容量法。旅游管理部門應用經濟手段、必要時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調節游客流量,把旅游活動強度和游客進入數控制在資源及環境的承載力范圍內。游客量控制可以運用一些技術手段.
2、自然環保原則
生態旅游不同于其他的旅游,它是以回歸自然為主題,貴在自然,貴在原始,應該盡可能減少人工雕琢,以避免開發造成的環境損壞,其接待設施要簡樸、實用、方便,其外觀要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3、當地農民參與原則
開發生態旅游,環境效益是根本前提,社會效益是最終目的,而經濟效益是直接的動力,只有地方經濟發展了,地方居民才會自覺地注重生態和旅游環境的保護。因此在生態旅游的開發過程中,要讓當地農民參與到旅游服務中去,這樣既可增強地方特有的文化氣氛,提高資源的吸引力;又可讓當地農民真正從旅游發展中受益,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將直接緩解他們對資源的壓力。前,我國許多生態旅游景點的開發者對當地農民利益的考慮往往較少,這就使當地農民對維護良好的旅游環境缺乏動力,一些地方旅游景點和當地農民的利益沖突時有發生,如農民制造障礙迫使景點的旅游專線中巴車停運、農民在旅游景點門口兜售假冒偽劣商品、當地村民在景點門口將客源拉到自己家中去“吃農家飯、住農家屋、享農家樂”等等。生態旅游開發必須重視當地農民的參與,保障當地居民通過發展旅游獲得就業、以土地入股利潤分成、出售農副產品等利益,同時要將他們組織起來,通過引導和培訓,提高服務意識和服務質量。
4、環保教育原則
生態旅游與傳統大眾旅游最大的差異之一是對游客的環保教育功能,在生態旅游項目開發規劃時,必須認真考慮在旅游區中設計一些能啟迪游客環境意識的設施和旅游項目。如在旅游區內設立具有環境教育功能的基礎設施、關于生態環境景觀的相應解說、提醒游客注意環境衛生的指示牌、方便并與環境協調的廢物收集系統等。此外,還可利用多媒體,使游客接受多渠道的環境保護教育,包括門票、導游圖、導游冊上添加生態環境保護的知識和注意事項。對生態旅游者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事先學習目的地的有關知識;尊重目的地的文化;避免對目的地的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積極參與環保行動;通過旅游,提高道德修養。關于環保教育,日本旅游景點的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學習,日本的某些景區推出公益旅游,在淡季時以拾景區的垃圾抵扣門票.
5、加強旅游規劃管理原則
生態旅游資源是一種極為寶貴的稀缺資源,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稀缺資源的價值。現有的旅游景點開發許多是投資者自己設計,或基本由投資者出思路,找一些無規劃資質、不重品牌信譽的單位編制規劃書,造成了低水平旅游開發的現象,對生態旅游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形成了威脅。因此今后對旅游資源的開發,要針對生態旅游資源的不同現狀,由具有旅游規劃資質、質量信譽好的專業設計單位進行設計規劃,旅游主管部門還要加強對規劃的評審和實施的監督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減少粗放性開發,避免開發中的破壞,同時還能避免低水平管理所帶來的破壞。
6、清潔生產、節約資源原則
“清潔生產”一詞最早源于工業生產,其原意是在生產的過程中,精心設計,使一個生產流程的“廢物”變成另一個生產流程的生產原料,以達到最大限度地限制向環境中排放廢物,使整個生產過程成為一個無污染的“清潔生產”過程。將這一概念引入旅游開發,在賓館等接待設施的實際運作設計中盡量不向環境排放廢物,把旅游對環境質量的不利影響控在環境承載力范圍之內。節約資源,即開發中采用“消耗最小”為準則.
7、剩潤回投原則
為了使資源環境保護工作落到實處,我們除了在開發期間對資源保護提出嚴格的要求外,在經營中也要求把旅游經營所得的經濟收入中的一部分回投到環境保護中,用于保護和消除因旅游造成的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保證其具有永續利用的潛力。除此外,我們可以采取諸如在門票上增加環境保護附加費等措施,為環境保護籌措專項資金。
8、技術培訓原則
在從業人員技術培訓中,過去我國較注意旅游飯店和旅行社行業的操作培訓,旅游資源保護方面的培訓份量很輕,甚至沒有,沒有保護意識和保護知識的人是難以勝任保護性的生態旅游服務的,今后凡從事生態旅游開發與經營的工作人員必須經過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等相關知識和技術的培訓。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