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觀測環境?
環境監測是指運用物理、化學、生物等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間斷地或連續地對環境化學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進行現場的監視和測定,作出正確的環境質量評價。
隨著工業和科學的發展,環境監測的內容也由工業污染源的監測,逐步發展到對大環境的監測,即監測對象不僅是影響環境質量的污染因子,還包括對生物、生態變化的監測。
對環境污染物的監測往往不只是測定其成分和含量,而且需要進行形態、結構和分布規律的監測。
對物理污染因素(如噪聲、振動、熱、光、電磁輻射和放射性等)和生物污染因素,也應進行監測。
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地、確切地說明環境污染對人群、生物的生存和生態平衡的影響程度,從而作出正確的環境質量評價。
環境監測的目的是準確、及時、全面地反映環境質量現狀及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環境規劃等提供科學依據。
開展優先監測的意義
優先監測是指對于工業污染源排放的(或環境中存在的)優先污染物實行的監測。美國是最早對工業污染實施優先監測的國家,早在70年代后期就對各工業類型的污染源和排放的有毒污染物及其處理技術,排放限制作出規定,要求排放優先污染物的廠家采用最佳可利用技術對工業廢水、廢氣進行處理,并對排放的優先污染物實施優先控制與優先監測。我國從“七五”開始立題開展“中國環境優先監測研究”,其目標是建立配套的優先監測技術,內容包括:中國水和大氣優先污染物黑名單的建立;采樣與布點方法研究;標準物質研制;監測方法研究;排放標準與環境標準的制定;質量保證程序研究等。“七五”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包括:①提出中國水中優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單;②研制7類有毒有機標準物資;③建立配套黑名單的優先監測方法;④研制適用于水和大氣的3種采樣、進樣裝置;⑤完善優先監測質量保證程序;⑥增補部分地面水中優先控制有毒有機物的水質標準和排放標準;⑦在工業污染源監測中應用推廣。
污染源監測的主要內容有( ) A.工業生產性污染物 B.生活性污染物 C...
A,B,C。
污染源包括空氣污染源、水污染源等,污染源監測是一種環境監測內容,主要采用環境監測手段確定污染物的排放來源、排放濃度、污染物種類等,為控制污染源排放和環境影響評價提供依據,同時也是解決污染糾紛的主要依據。
空氣污染源包括固定污染源和流動污染源。固定污染源又分為有組織排放源和無組織排放源。有組織排放源指煙道、煙囪及排氣筒等。
無組織排放源指設在露天環境中的無組織排放設施或無組織排放的車間、工棚等。它們排放的廢氣中既含有固態的煙塵和粉塵,也含有氣態和氣溶膠態的多種有害物質。流動污染源指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等交通運輸工具排放的廢氣,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氫化物、煙塵等。
擴展資料
各級環境保護局所屬環境監測站具體負責對污染源排污狀況進行監督性監測,其主要職責是:
(一)具體實施對本地區污染源排污狀況的監督性監測,建立污染源排污監測檔案。
(二)組建污染源監測網絡,承擔污染源監測網的技術中心、數據中心和網絡中心,并負責對監測網的日常管理和技術交流。
(三)對排污單位的申報監測結果進行審核,對有異議的數據進行抽測,對排污單位安裝的連續自動監測儀器進行質量控制。
(四)開展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與污染糾紛仲裁監測,參加本地區重大污染事故調查。
(五)向主管環境保護局報告污染源監督監測結果,提交排污單位經審核合格后的監測數據,供環境保護局作為執法管理的依據。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