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是什么意思?
一、低碳是什么意思?
單純字面理解,低碳是指較低的溫室氣體排放。除此之外,現在低碳也是環保的代名詞,可以延伸到循環利用,節能減排等方面?,F在低碳的生活概念已經引起越來越多人關注,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之后,2010上海世博會也提出低碳口號,許多建筑、設計和理念都圍繞低碳口號,力圖營造出和諧自然的環境。除了世博,也有許多其他活動用低碳生活作為活動主題,比如金寶貝早教的低碳大篷車,通過置換寶寶日常生活中的可重復利用物品達到環保的目的,而寶馬的低碳元年征名活動提倡技術環保理念都是非常不錯的低碳活動。從一定意義上講,低碳生活既是一種時尚,也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是爭取更美好明天的必由之路。
二、材料一:“綠色環保,節能減排”,成為最近幾年人們最喜歡的口號。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動國內節能減排,
(1)①中國在國際社臺中履行著一個大國的責任②中國是一個和平、合作負責任的國家。③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等。
(2)資源國情: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資源短塊;資源利用率低,能耗高,浪費損失嚴重。環境國情:從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
(3)①有利于落實科學發展現,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②有利于緩解人口多、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現狀③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④有利于捉高人民的生活質量⑤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⑥有利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4)①提高節能減排的意識,樹立生態文明觀②從小事做起,節約糧食、節約用水,用電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不亂扔垃圾,植樹造林等③同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作斗爭④積極創新實踐,開發環保新產品。
三、十二五規劃就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出哪些重大戰略舉措?
一是要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
中國有占世界20%的人口,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建設都孕育著巨大的需求潛力。充分挖掘和釋放國內需求的潛力,既是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也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方針和基本的立足點。
他說,我們將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在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上下更大的功夫。中國的最終消費品目前還不到50%,這與國際上70%左右的平均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為了挖掘居民的消費需求,中國政府將多措并舉,包括實施就業發展優先的戰略,五年城鎮新增就業的人數將達到4500萬人以上,轉移農村的勞動力達到4000萬人以上;積極穩妥的推進城鎮化,五年內使城鎮化率提高4個百分點,由47.5%提高到51.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積極發展新興的消費業態,促進文化、旅游、建設等消費,加強市場流通體系的建設,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逐步使中國國內市場的總規模能夠位居世界的前列。
我們將繼續發揮投資對擴大內需的重要作用,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無論是提高滿足人民群眾物質和文化需求的供給能力,還是積極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都需要在較長的時期內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我們要在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效益的基礎上促進投資的合理增長。
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政府投資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設、水利設施的建設、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教育、衛生、科技、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等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建設。另一方面,鼓勵民營經濟的發展,放寬市場準入,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各個領域。
二是增強創新能力,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經濟結構不夠合理,城鄉區域的發展不夠平衡,這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教育的主要癥結。增強創新能力,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促進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這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這也有利于培育和創造更多的國內需求。
我們將適應國內外需求變化的趨勢,把科技創新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的同時,同步的推進農業的現代化,加大強農惠農的力度,加快農業的科技創新,加強糧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使中國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5億噸以上。依靠科技進步,積極推進裝備制造、船舶、汽車、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輕工、紡織等重點產業的結構調整,引導企業開展技術改造與兼并重組,促進新興科技與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盡快把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為先導性、自主性的產業。到2015年使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8%左右。要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發展新業態、培育新熱點,力爭在五年內服務業的比重能夠提高四個百分點,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47%左右。
我們將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更加優先的位置,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促進區域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產業的有序轉移。在廣袤的中西部地區培育新的增長點,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這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時代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將堅持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的內在統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機結合,把解決好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各個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十二五”期間,要從完善制度和增加投入兩個方面做出安排,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明確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和標準,實施改善民生行動計劃,在公共教育、就業服務、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統籌建設一批重大的民生工程。創新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推進非基本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改革,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增強多層次的供給能力,滿足群眾多樣化的需求;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開展城鎮居民的養老保險試點,實現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在全國范圍的全覆蓋;完善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逐步提高醫?;鸬闹Ц端?,發展社會的救助事業,切實加強對孤殘老人和兒童的幫助和救助;進一步加大扶貧開發的力度,逐步減少貧困人口。我們將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調節體系,合理調整國家、企業、個人的分配關系,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力同步提高。未來五年,城鄉居民收入年實際增長達到7%以上。
四是堅持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既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有效途徑。我們將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全面落實優先戰略,構建以綠色、低碳為特點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的變革;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推廣先進的節能技術和產品,抓好重點領域的節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的產業化;提高應對氣侯變化的能力,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積極開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實施重大的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強環境的綜合治理。到2015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分別比2010年降低16%和17%,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為實現我國政府向國際社會做出的承諾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是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中國過去30多年的發展進步依靠的是改革開放,實現“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目標,改革開放仍然是強大的推動力。我們將更加重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改革的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要堅定不移的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繼續推進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推動國有大型企業的改革,全面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構建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金融體制,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推進資源稅的改革,擴大增值值的征收范圍。
完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加快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的建設,穩步的推進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推動人民幣的跨境使用;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的改革,推進水價、電價的改革,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的比價關系,提高排污費的征收率,建立健全資源、環境產權的交易機制。
第一方面是擴大內需,尤其是擴大消費需求。這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首要任務,是未來發展當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最主要的一個政策導向。金融危機后,國家實行四萬億投資來保持經濟增長,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50%。在此期間,因為國際市場出現問題,我國的外貿出現大幅度的萎縮,所以進出口對經濟的貢獻是負的。
2008年我國的生產占全球的7.2%,但是消費只占全球的4.3%;而美國的生產占全球23.4%,消費占了全球的29.9%。中美之間是通過國際市場和全球的平衡來實現各自的供需平衡,進而實現經濟增長。
2008年我國的貿易依存度是56.7%,而消費率只有36%,在世界銀行統計的180多個國家當中,大概排在倒數第10個左右。并且消費率一直在下降,下降幅度還非常快,相反投資率卻在提高。
楊偉民表示,改革開放以來,為應對危機我國實行了兩次擴大消費的政策,這恰恰說明我國擴大消費政策都是短期的,并沒有形成長期的擴大消費的完整的政策。
擴大內需主要是實現從過去的主要通過擴大供給來推動發展,轉向更多地通過擴大消費來實現發展,這對于轉變發展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這需要各級政府的工作重點發生變化,既要繼續招商引資、擴大投資、擴大項目,更要把工作重點轉向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建立公共服務體系、改善消費環境、發展服務業等方面?!笆濉币巹澨岢鲆U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
第二個方面是推進農業現代化。這體現三化同步的要求,我國的工業水平已經很高了,但是相比較而言,我國的農業現代化程度非常低。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城市人口將會歷史性地超過農村人口。雖然城市社會將要取代農業社會,但是農業生產方式仍然相當的落后。
第三個方面是完善現代產業體系。我國已經建立了一個比較完善的產業體系,但是制造業的總體規模過剩。在完善工業體系當中,最主要的是推動服務業大發展,這是我國未來產業結構調整中最主要的方向。“十二五”期間我國工業占世界的比重可能會超過美國。但是跟美國相比,我國的服務業只占全球的5%,而美國的服務業占全球的27.6%,所以我國未來發展的主要潛力在服務業上。另外還要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第四個方面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區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并不是地區之間經濟總量不平衡的問題,因為區域總量一直是不平衡的,也不是各個地區之間增長速度的不平衡,關鍵在于不同地區之間、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城市居民收入最高和最低差了2.4倍,農村居民最高和最低差了4.2倍。地區之間公共服務的差距拉大,最高和最低差了5.6倍。
針對區域發展的不協調問題,中央提出要實施兩大戰略,一是區域發展整體戰略,繼續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二是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
第五個方面是積極穩妥推進城市化。我國城市化現在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是人口問題,就是說1.45億的農民工一只腳進了城另外一只腳還留在農村,需要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民工轉為城鎮居民,這是城鎮化的一個重要任務。二是布局分散化和低密度化,三是城市形態出現了問題,由于城市形態不當加重了部分城市的城市病?!笆濉币巹澨岢鰜硪晟瞥鞘谢牟季趾托螒B,形成兩橫三縱的布局,形態上要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通過城市群發展來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共同發展。
第六個方面是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我國人均占有資源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美國GDP占全球24%,煤炭和石油消耗占15%和21%, 我國GDP占全球的9.5%,卻消耗了全球近50%的水泥和40%的煤炭。
第七個方面是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這個體系包括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還要調整收入分配的關系,重點是兩個方面,一是理順國民收入分配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二是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包括同工不同酬和超貢獻的分配。
最后是要健全社會保障。健全社會保障主要是擴量提水平,提高統籌層次,最后實現制度統一。在“十二五”期間,要實現三個全覆蓋,一個是新農保、社會救助和基本醫療實現全體公民無差別的覆蓋,二是城鎮非職工居民的養老保險覆蓋,三是實現全國統籌的基礎養老金覆蓋。
1.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
2.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
3.堅持吧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4.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
5.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大動力。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