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土壤化是偽科學還是大發明?
作為一名地質工作者,我可以非常負責地告訴你。世界上沒有天生的沙漠。
沙漠是因為局部水資源分布不均衡導致的陸地產物。
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的地區,稱之為沙地,也就是沙化土地的意思。
沙漠土壤化是個偽命題。
因為解決不了缺水的問題,哪怕是黏土,也一樣可以被沙化,成為沙漠。
沙進人退,殘酷地指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高效利用沙漠地區的水資源,才是解決土地沙化的根本手段。
戈壁和沙漠本質上就是土壤,在農業中,我們將其稱之為:砂紙壤土,也叫母壤,在園藝業中,它們被稱之為:基質。
沙漠從來不缺少種子,因為大風會送來沙漠變綠洲所需的一切種子。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會形成一片綠洲,就會成為生物的家園。
我們用一切手段去固定沙丘,可作用寥寥,哪怕是成果最豐碩的中衛鐵路沿線,哪怕是世紀最大的治沙發明麥草格,也都是從水的問題上想辦法,從來沒有說換了土壤,沙漠就能變沃土。缺乏有效降水,綠洲會很快消亡,有了降水,沙漠會極快地變得郁郁蔥蔥。
抓不住重點,只會讓治沙誤入歧途。不但無益于治沙,反而會浪費治沙資金。
我們看到的迄今有用的治沙措施,都是從水上想辦法,比如螞蟻森林,比如毛烏素治沙,比如塞罕壩造林。
螞蟻森林采用了改變微地形配合沙生植物治沙的辦法,也就是通過讓地表變得起伏,用起伏的地形形成集雨面積,雨水下滲的最低點種植耐旱的沙生植物。
毛烏素、塞罕壩、庫布齊采用地表覆蓋保水的方法來降低地表蒸發量,增加水分的辦法,采用紅柳、沙柳等速生治沙植物用最快的速度蔭庇地面,降低風速,用沙柳條,沙柳葉覆蓋地表,減少蒸發,從而使地表含水率提高到植物可以成活的地步。
把沙粒變為土壤,看似是增加地表防護的方法,但是,土壤的毛細管更多,土壤表面散失的水分更多,這樣不僅無法鎖住水分,還可能加速水分流失。沙漠由于表面沙粒阻斷了毛細管,反而更能保水,很多綠洲農民要把壤土、黏土地改為沙土地、壓砂地,因為長期的實踐表明,沙地孔隙大、更保水。
即便是不缺水的土壤質地的農田,由于水分在毛細蒸發的過程中把溶解的地下礦物質搬運到了地表,會使得土壤很快鹽漬化,很快就會淪落到不得不棄耕的地步。哪怕不棄耕,也會淪為中低產田,其改造成本也極大,得不償失。
沙漠甚至不缺水,絕大多數沙漠由于演化過程中的富集,含水層中有大量的淡水,加上沙漠中工農業用水少,這些水資源大量留存在含水層,地勢低洼的地段會出現泉眼,海子,比如敦煌的月牙泉,巴丹吉林沙漠中的諸多神泉和海子,至少治沙的起步水是絕對不缺的。
采用大面積治沙+低耗水農業,是西北地區解決沙漠的最好手段,當前的沙漠光伏項目,就是治沙良機,大量的光伏板隔絕了太陽輻射,減小了地表風速,而且光伏板還可以作為集雨面,讓地表的水分在很短的時間內提高到植物可以生存的地步,就能提高植物成活率。
以下為題外話——————
巴丹吉林沙漠約五萬平方公里,騰格里沙漠也接近五萬平方公里,把這十萬平方公里的沙漠規劃為一個個十平方公里的居民點,每個居民點不超過一千人,每個居民點建成五平方公里的風光電站,每人分15畝地,其中10畝固定為電站用地,日常經驗5畝即可。
這樣每個居民點耕種5000畝土地,擁有10000畝電站利潤30%的分紅,這樣戈壁沙漠里星羅棋布一個個能源小鎮,加上農牧產業,將會極快完成兩大沙漠布局,完成沙漠治理。還可以有近千萬人直接受益于能源產業。成為能源加農牧的典范。
在全國范圍內募集千萬人參與到這樣的大項目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還會極大減輕東南地區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并且更有益于實現雙碳目標,進一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號外:因有朋友對沙漠比土壤更保水存疑,故此補答。
說的是沙子因為顆粒松散,有水會很快下滲,從而減少蒸發,而且由于沙子都是細密的沙土在下,顆粒大的沙粒在上,從而阻斷了毛細管,因此水都留下了,而不是被大風刮跑,沙漠中保水指的是保存水的能力,不是保持土壤持水率。
均質的土壤不一樣,因為其粒度一致,就像海綿一樣,會保持一個相對均勻的水分,上層表面因為日曬和風把水分帶走后,會很快通過毛細管補充上,而且因為水溶解了無機鹽(可淋溶物)的緣故,這些無機鹽會隨毛細管上升至表面,水分蒸發后留下無機鹽,導致其表面的含鹽量越來越高,最終形成鹽堿地,而且這種搬運是極快的,因為沙漠的蒸發太快,無人干預的話,會在土壤表面變成鹽堿殼子,吐魯番,哈密的戈壁灘上,到處都是這種鹽堿殼子。改造起來需要大量的水沖洗,讓鹽堿重新隨水溶解后滲入地下,因為富集的緣故,只是治標不治本。
沙粒不一樣,所以沙漠里鹽堿地極少。
就農業來說,鹽堿比干旱更可怖,它被稱之為:土壤癌癥。
原創者接受一切質疑,并會一一就此回應,歡迎問題。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