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場應采取什么樣的衛生防疫措施?
(1)場址的選擇場址的選擇與防疫有很大關系。我國不少養雞場建在大城市附近,就近供應鮮蛋與活雞,但城市與養雞場互有干擾,城市里的廢氣、廢水、廢棄物等“三廢”會對養雞場造成危害,也會形成公害。養雞場應設在城市的遠郊區,距市區大于15千米的地區,與附近的居民點、村莊、鐵路、公路干道、河道要有相應的距離,以防止環境污染、病原感染與噪音干擾等。從長遠考慮,養雞場應建在離城市較遠、地價便宜、交通又便利的地方。
選擇場址地勢要高燥、背風向陽、排水方便。在平原地區應該選擇地勢高、土質良好、稍向東南傾斜的地方;山區丘陵地區應選擇山坡的南面建場,這樣有利于通風、光照和排水。
選擇的場址必須有充足的優質水源,水質應符合家禽飲用水標準,取用方便。
電源應充足、穩定、可靠。電對養雞場是不可缺少的。喂料、供水、供料、集蛋、孵化、照明、取暖、通風等都需要電,尤其是孵化,經常停電對其影響最大,必要時自備發電機。(2)選用科學的生產制度即“全進全出”制,指一個養雞場或一個養雞專業戶只養一批同日齡的雞,育成雞飼養場、蛋雞場、肉雞場等,其場內的雞同一日期進場,飼養期滿后全群一起出場。采用“全進全出”制的優點:有利于最大限度消滅場內的各種病原體;能防止各種傳染病的循環感染;能使免疫接種的雞群獲得較為一致的免疫力;方便管理。(3)養雞場內分區及各區在衛生防疫上的要求養雞場可分為生產區、生活區和隔離區,各區既要相互聯系,又要嚴格劃分。生產區要建在上風頭,生活區在最前面,與生產區應有300~500米的距離。
獸醫診斷室、化驗室、剖檢室、尸體處理室等地應建在生產區的下風方向。
雞糞場應設在離生活區和雞舍較遠的地方,最好能距離500米以上,應建在生活區和生產區下風方向。(4)切斷外來傳染來源非生產人員不得進入生產區,生產人員要在場內宿舍居住,進入生產區時要在消毒室更換消毒過的工作服、靴,洗手消毒后方可進入。種雞場要求應更嚴格,進入生產區時,須淋浴,換上消毒后的生產區專用工作服方可進入。飼養人員不能隨意到本職以外的雞舍,并禁止串換、借用飼養用具。運料車不應進入生產區,生產區的料車、工具不能出生產區。水質要清潔,沒有自來水源條件的雞場,最好打井取水,井深應在40米以下,不能用場外的河水或井水。最好謝絕參觀人員入內,或參觀人員入內必須經嚴格消毒后并穿工作服方可進入。外來車輛不允許進入生產區。養雞場內嚴禁飼養其他家禽、鳥類。引種的雞群要隔離觀察1個月以上,確定健康無病時方可合群。生產區內的飼養用具使用前必須經嚴格的清潔和消毒并設專人執行和檢查驗收。(5)場內衛生管理措施保持雞舍清潔衛生,溫度、濕度、通風、光照適當,盡量減少各種應激因素。供料、供水設施及器具定期洗刷、消毒,經常帶雞飲水消毒和噴霧消毒。雞群淘汰后,對雞舍及用具要進行徹底清掃、洗刷、消毒,并適當空閑一段時間再進雛。
每月對雞群進行檢查,尤其要注意飲水量、采食量、糞便、羽毛的異常,呼吸及步態的異常,雞只的精神狀態等,及時發現病死雞,及早處置,能大大減少因疫病蔓延而造成的損失。死雞要科學處理,如焚燒、深埋等,尤其要注意不讓狗、豬等吃病死雞。定期殺蟲、滅鼠、控制飛鳥,消滅疫病的傳播媒介。種雞場要做好種蛋的管理和孵化的消毒工作,避免疫病經種蛋和孵化傳播。制訂適合本場切實可行的疫病防治程序并嚴格執行。建立健全雞的飼養記錄,有助于飼養管理經驗的總結和成本核算,以及為分析和防治雞病提供依據。(6)對養雞場工作人員的要求養雞場每一個人對全場的安全生產都負有責任,每個人都應嚴格執行綜合防疫的措施,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幾條:進場時必須消毒,更換消毒好的工作服、靴等;遵守生產區的各項生物安全措施;職工家屬不得飼養家禽、鳥類;職工不得從場外購買活家禽、禽蛋等。(7)雞場發生疫情時的撲滅措施發生嚴重疫病時(如禽流感),應立即上報主管部門,并通知鄰近雞場,以便共同采取措施,將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及時撲滅,根據發生的疫情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妥善處理病死雞和可疑雞群,雞場內進行全面、嚴格的消毒。
養殖場工作人員和飼養人員進入生產區時,要換工作服和鞋。非飼養人員不許進入養殖場。原則上謝絕參觀,必要的參觀者,一定要換工作服和鞋。并經徹底消毒后方可進入。場外的車輛、用具不準進廠。出售商品貂應在場外進行。對已調出的種貂嚴禁在送回養殖場。種貂不準任意對外配種。決不能把來源不清楚的種貂任意帶進養殖場。場內不準飼養家禽、家畜,如雞?豬、牛、羊等,嚴防其他畜禽進入養殖場,養殖場要做到固定人員、用具,不準亂拿亂用。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