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控制技術這專業好么?從事哪方面的工作?前景如何?待遇又如何?謝謝回答。
一、工程機械控制技術這專業好么?從事哪方面的工作?前景如何?待遇又如何?謝謝回答。
專業還不錯,目前這方面的人員需求有擴大的趨勢,可以去一些專業的工程機械的控制技術的公司,或者去工程機械主機廠的控制所,待遇要看工作經驗,月薪5K-10K左右。
二、智能化工程機械的技術難題
主要技術難題在傳感器技術上,目前還不能對目標有理想的數據采集方法(精確距離、硬度、粘度、比重等)
三、智能工程機械運用技術
智能工程機械運用技術專業屬于交通運輸大類專業,培養的是應用型技術人才,主要學習的是工程機械類的維修、施工、銷售與管理等技術,應用于各類交通運輸行業,或者工程項目。這個專業為現代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輸送了大量的技術人才和營銷人才。
智能工程機械運用技術,主要學習機械制造、電子電工技術、工程機械維修等實用性技能,是典型的理工科專業。該專業非常重視技術的培養,理論的創新和突破,提高機械的效率,工程機械智能化、自動化是個新概念。
智能工程機械運用技術發展前景
智能工程機械運用技術專業就業主要面向農業,采礦,石油和天然氣,制造,建筑施工和安裝,進出口和貿易,咨詢和商業服務,運輸供應鏈物流倉儲,新聞和出版,娛樂等相關行業。
智能工程機械運用機械專業就業主要崗位有機械工程師,制圖工程師,維修工程師,設備工程師,液壓工程師,氣動工程師,控制工程師,電氣工程師,線束工程師,仿真工程師等。
四、我國工程機械發現史分為幾個時期,每個時期各有什么特點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是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成長而發展起來的。在解放初期,我國的工程機械除了從舊社會由美國善后救濟總署遺留下來的一些破舊的美式機械和若干小型維修工廠外,可以說是“一窮二白”。
六十年的風風雨雨伴隨著共和國的前進步伐,中國的工程機械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我國機械行業一個重要的支柱產業,在國內市場中,國產工程機械行業已經成為主力,進口設備一統天下的局面已經結束,國際市場的開拓發展迅速,近幾年來每年的出口金額以60%的速度在增長。60年的變遷正可謂是翻天覆地。
回顧我國工程機械60年的發展歷史,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建國后的最初十年,國家百廢待興,工程機械沒有列入國家發展的重點,以使用、修理和配件生產為主,除了少量地生產一些簡易、小型的工程機械外,可以說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工程機械制造業。上世紀的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我國開始步入了工程機械行業形成和發展的起始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一批原來的修理企業開始研發工程機械產品,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工程機械的骨干企業。1961年一機部成立了工程機械專業局,負責全國工程機械的發展和規劃工作,從此我國工程機械進入了有計劃的發展階段。在這一時期工程機械行業一些重要的專業研究所,如一機部的天津工程機械研究所、建工部的建筑機械研究所、交通部交通科學研究院的筑機專業研究室等相繼建立,為我國工程機械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研究和設計開發的基地。同樣也在這一時期,唐山鐵道學院、同濟大學、西安公路學院、北京水電學院等成為第一批設立工程機械專業的高等學校,為新中國培養了第一批工程機械的專業人才。當時的中國正處在西方國家嚴密封鎖之中,技術信息十分閉塞,我國工程機械技術人員是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研究和開發工作的,那時的產品設計連樣機也無法提供,技術人員往往只是憑著幾張照片或看到的機器外貌,琢磨著進行設計。有一件事,至今還深刻地留在我的腦海中,記得大約是1964年左右英國第一次在中國舉辦工業展覽會,會上展出了一臺履帶推土機Challenger33(挑戰者33型),其新型的外貌引起了轟動,業內的人士競相去北京展覽會觀看、拍照。展覽結束后,這臺設備賣給了中國,被送到宣化工程機械廠進行測繪,這大概是開創了我國引進大型工程機械進行測繪、仿制的先河。以后我國第一臺大馬力推土機T-180也是在測繪小松D-80推土機上開始的。因此,可以說從六十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我國工程機械發展歷史上經歷的測繪仿制階段。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為共和國的發展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工程機械行業同樣不能幸免于難,只是由于本行業的一些有責任性科技人員的堅持努力仍然研制開發了一些新產品,但是從整個行業來看基本上處在緩慢停滯的階段。進入80年代后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路線的指引下,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又恢復了蓬勃發展的活力。在此期間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影響最大的是國家提出了“引進、消化、吸收”的產業政策。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徐州工程機械廠、山東推土機總廠、西安筑路機械廠等一大批骨干企業在工程機械行業的各個領域內引進了國外的先進產品和技術,改善了生產條件,建立了規模化的生產體系,在產品的數量、品種、質量方面大大縮短了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使我國的工程機械行業在整體技術水平上踏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奠定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向現代化發展的基礎。
在共和國迎來六十周年華誕而進入新世紀之際,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一方面國家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帶動下,大大刺激了國內工程機械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國外企業的進入、國內企業的擴張,使我國的工程機械行業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局面。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和實力,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深層次問題,諸如產品技術的雷同;盲目發展、低水平重復導致價格上的惡性競爭;市場競爭缺乏誠信原則;沒有同行之間的磋商和引導機制;在政策、法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不夠等等。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出路就是加強自主創新,進入廿一世紀后國家提出了建立創新國家、創新社會的戰略決策。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近些年來國內工程機械企業在對技術創新的認識、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研發基地和手段的建設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我國工程機械行業正進入一個從主要復制他人技術過渡到自主創新的新時期。技術創新尤其是原創性的技術創新是要付出艱苦勞動和巨大努力的,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的工程機械行業要創立起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國品牌,真正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伙伴而屹立于世界同行之中,就需要我國的工程機械企業和科技人員付出比前人更為艱巨的努力。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險沿著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現在,解放前就從事工程機械技術工作的老一輩專家都已仙逝,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奮戰在工程機械行業第一線的同仁們也已大都退出歷史舞臺,我們寄希望于新一代的工程機械行業的同仁們,你們任重而道遠,努力吧,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新的輝煌將在你們手中鑄成。(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