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綠色食品,農業部制定的綠色食品標準是什么?
什么是綠色食品,農業部制定的綠色食品標準是什么?
"綠色食品"是指在產、運、銷過程中沒有受到污染的食品.
產品的原料產地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原料作物的生長過程及水、肥、土條件必須符合一定的無公害控制標準,并接受農業部農墾保護監測中心的監督;產品的生產、加工及包裝、儲運過程應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的要求,最終產品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標準檢測合格才準予出售.
什么是赤潮
【赤潮的簡介】
“赤潮”,被喻為“紅色幽靈”,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華”,赤潮又稱紅潮,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海藻是一個龐大的家族,除了一些大型海藻外,很多都是非常微小的植物,有的是單細胞植物。根據引發赤潮的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現紅、黃、綠等不同顏色。
赤潮發生后,除海水變成紅色外,
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魚類的鰓部,使魚類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二是赤潮生物死亡后,藻體在分解過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導致魚類及其它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時還會釋放出大量有害氣體和毒素,嚴重污染海洋環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
三是魚類吞食大量有毒藻類。
同時海水的PH值也會升高,粘稠度增加,非赤潮藻類的浮游生物會死亡、衰減;赤潮藻也因爆發性增殖、過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赤潮是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產生的,相關因素很多,但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種有機物的廢污水排入海水中,促使海水富營養化,這是赤潮藻類能夠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質基礎,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發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種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種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種能產生毒素。他們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導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過食物鏈傳遞,造成人類食物中毒。
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同程度地受到過赤潮的危害,日本是受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十幾年來,由于海洋污染日益加劇,我國赤潮災害也有加重的趨勢,由分散的少數海域,發展到成片海域,一些重要的養殖基地受害尤重。對赤潮的發生、危害予以研究和防治,涉及到生物海洋學、化學海洋學、物理海洋學和環境海洋學等多種學科,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溝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時并不引起海水呈現任何特別的顏色。
[編輯本段]【赤潮的基本知識】
伴隨著浮游生物的驟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間接發生的現象。本來是漁業方面的用語,并沒有嚴格的定義。水面發生變色的情況甚多,厄水(海水變綠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變赤色)、青潮(海水變藍色)及淡水中的水華,都是同樣性質的現象。構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種類很多,但鞭毛蟲類、硅藻類大多是優勢種。當發生赤潮時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細胞/毫升。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內灣,自春至秋均有發生。近年,隨著城市和工業廢水的增加而出現了富營養化,在東京灣、瀨戶內海、有明海等赤潮頻繁發生。赤潮有時可使魚類等水生動物遭受很大危害,這是由于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魚鰓,引起機械障礙,和它們死后分解,迅速消耗氧氣,水中氧氣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質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屬(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為害甚大〕。一般以為是由于水不流動、富營養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溫上升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編輯本段]【赤潮與歷史記載】
赤潮是一種災害性的水色異常現象,也是人為因素引起的。人類早就有相關記載,如《舊約?出埃及記》中就有關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變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這里的水了”。赤潮發生時,海水變的黏黏的,還發出一股腥臭味,顏色大多都變成紅色或近紅色。在日本,早在騰原時代和鐮時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記載。1803年法國人馬克 ? 萊斯卡波特記載了美洲羅亞爾灣地區的印第安人根據月黑之夜觀察海水發光現象來判別貽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達爾文在《貝格爾航海記錄》中記載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發生的束毛藻引發的赤潮事件。據載,中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發現赤潮現象,一些古書文獻或文藝作品里已有一些有關赤潮方面的記載。如清代的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就形象地記載了與赤潮有關的發光現象。
[編輯本段]【赤潮的典型特征】
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是許多赤潮的統稱。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顏色或磚紅顏色、綠色、黃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溝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時并不引起海水呈現任何特別的顏色。
[編輯本段]【人類活動與赤潮】
隨著現代化工、農業生產的迅猛發展,沿海地區人口的增多,大量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當一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導致近海、港灣富營養化程度日趨嚴重。同時,由于沿海開發程度的增高和海水養殖業的擴大,也帶來了海洋生態環境和養殖業自身污染問題;海運業的發展導致外來有害赤潮種類的引入;全球氣候的變化也導致了赤潮的頻繁發生。
目前,赤潮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公害,美國、日本、中國、加拿大、法國、瑞典、挪威、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赤潮發生都很頻繁。
首先,赤潮的發生,破壞了海洋的正常生態結構,因此也破壞了海洋中的正常生產過程,從而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會分泌出粘液,粘在魚、蝦、貝等生物的鰓上,妨礙呼吸,導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攝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類食用含有毒素的海產品,也會造成類似的后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過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環境,引起蝦、貝類的大量死亡。
[編輯本段]【赤潮的嚴重危害】
·赤潮對海洋生態平衡的破壞
海洋是一種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復雜生態系統。系統中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都是處于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當赤潮發生時這種平衡遭到干擾和破壞。在植物性赤潮發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體會出現高葉綠素a、高溶解氧、高化學耗氧量。這種環境因素的改變,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導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赤潮對海洋漁業和水產資源的破壞
赤潮破壞魚、蝦、貝類等資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壞漁場的鉺料基礎,造成漁業減產。
2、赤潮生物的異常發制繁殖,可引起魚、蝦、貝等經濟生物瓣機械堵塞,造成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或者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生物。
·赤潮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當魚、貝類處于有毒赤潮區域內,攝食這些有毒生物,雖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體內積累,其含量大大超過食用時人體可接受的水平。這些魚蝦、貝類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體中毒,嚴重時可導致死亡。
由赤潮引發的赤潮毒素統稱貝毒,目前確定有10余種貝毒其毒素比眼鏡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劑,如普魯卡因、可卡因還強10萬多倍。貝毒中毒癥狀為:初期唇舌麻木,發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頭暈、惡心、胸悶、站立不穩、腹痛、嘔吐等,嚴重者出現昏迷,呼吸困難。赤潮毒素引起人體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區時有發生。據統計,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貝類中毒事件約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編輯本段]【發生赤潮的原因】
赤潮是一種復雜的生態異常現象,發生的原因也比較復雜。關于赤潮發生的機理雖然至今尚無定論,但是赤潮發生的首要條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達到一定的密度,否則,盡管其他因子都適宜,也不會發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環境條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有些鞭毛蟲類(或者甲藻類)還是一些魚蝦的食物。但是由于特殊的環境條件,使某些赤潮生物過量繁殖,便形成赤潮。大多數學者認為,赤潮發生與下列環境因素密切相關。
·海水富營養化是赤潮發生的物質基礎和首要條件
由于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營養物質在水體中副集,造成海域富營養化。此時,水域中氮、磷等營養鹽類;鐵、錳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機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進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檢測的結果表明,赤潮發生海域的水體均已遭到嚴重污染,富營養化。氮磷等營養鹽物質大大超標。據研究表明,工業廢水中含有某些金屬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鐵螯合劑和小于2 mg/dm3 的錳螯合劑,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達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沒有鐵、錳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適合的溫度、鹽度、PH和基本的營養條件下也不會增加種群的密度。
其次一些有機物質也會促使赤潮生物急劇增殖。如用無機營養鹽培養簡裸甲藻,生長不明顯,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時,則生長顯著,加入土壤浸出液和維生素B12時,光亮裸甲藻生長特別好。
·水文氣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變化是赤潮發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溫度是赤潮發生的重要環境因子,20—30℃是赤潮發生的適宜溫度范圍。科學家發現一周內水溫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發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學因子如鹽度變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鹽度在26—37的范圍內均有發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鹽度在15—21.6時,容易形成溫躍層和鹽躍層。溫、鹽躍層的存在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條件,易誘發赤潮。由于徑流、涌升流、水團或海流的交匯作用,使海底層營養鹽上升到水上層,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營養化。營養鹽類含量急劇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這些硅藻過盛,特別是骨條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這些硅藻類又為夜光藻提供了豐富的餌料,促使夜光藻急劇增殖,從而又形成粉紅色的夜光藻赤潮。據監測資料表明,在赤潮發生時,水域多為干旱少雨,天氣悶熱,水溫偏高,風力較弱,或者潮流緩慢等水域環境。
·海水養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誘發赤潮的因素之一
隨著全國沿海養殖業的大發展,尤其是對蝦養殖業的蓬勃發展。也產生了嚴重的自身污染問題。在對蝦養殖中,人工投喂大量配合飼料和鮮活餌料。由于養殖技術陳舊和不完善,往往造成投餌量偏大,池內殘存餌料增多,嚴重污染了養殖水質。另一方面,由于蝦池每天需要排換水,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入海中,這些帶有大量殘餌、糞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加快了海水的富營養化,這樣為赤潮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物環境,使其增殖加快,特別是在高溫、悶熱、無風的條件下最易發生赤潮。由此可見,海水養殖業的自身污染也使赤潮發生的頻率增加。
【赤潮的發生過程】
赤潮的長消過程,大致可分為起始、發展、維持和消亡四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理、化和生物控制因素如表9-12。
1.起始階段 海域內具有一定數量的赤潮生物種(包括營養體或胞囊)。并且,此時的水環境各種物理、化學條件基本適宜于某種赤潮生物生長、繁殖的需要。
2.發展階段 亦稱為赤潮的形成階段。當海域內的某種赤潮生物種群有了一定個體數量時,且溫度、鹽度、光照、營養等外環境達到該赤潮生物生長、增殖的最適范圍,赤潮生物即可進入指數增殖期,就有可能較快地發展成赤潮。
3.維持階段 這一階段的長短,主要取決于水體的物理穩定性和各種營養鹽的富有程度,以及當營養鹽被大量消耗后補充的速率和補充量。如果這階段海區風平浪靜,水體鉛直混合與水平混合較差,水團相對穩定,且營養鹽等又能及時得到必要的補充,赤潮就可能持續較長時間;反之,若遇臺風、陰雨,水體穩定性差或因營養鹽被消耗殆盡,又未能得到及時補充,那么,赤潮現象就可能很快消失。
表9-12 赤潮長消過程中各階段的主要物理、化學和生物控制因素
赤潮階段
控制因素
物理因素
化學因素
生物因素
起始階段
底部湍流、上升流底層水體溫度、水體鉛直混合
營養鹽、微量元素、赤潮生物生長促進劑
赤潮“種子”群落、動物攝食、物種間的競爭
發展階段
水溫、鹽度、光照等
營養鹽和微量元素
赤潮生物種群缺少攝食者和競爭者
維持階段
水體穩定性 (風、潮汐、輻合、輻散、溫鹽躍層、淡水注入)
營養鹽或微量元素限制
過量吸收的營養鹽和微量元素、溶胞作用、聚結作用、鉛直遷移和擴散
消亡階段
水體水平和鉛直混合
營養鹽耗盡、產生有毒物質
沉降作用、被攝食分解、孢束形成、物種間的競爭
4.消亡階段 所謂消亡階段是指赤潮現象消失的過程。引起消失的原因可有刮風、下雨或營養鹽消耗殆盡。也可因溫度已超過該赤潮生物的適宜范圍。還可因潮流增強,赤潮被擴散等等。赤潮消失過程經常是赤潮對漁業危害的最嚴重階段。
【赤潮的防治與監測監視】
赤潮是襲擾許多沿海國家的一種新的海洋災害,已引起沿海國家的高度重視,有的國家已嚴格控制污水和污染物的入海量,取得比較明顯的效果。從現有條件看,一旦大面積赤潮出現后,還沒有特別有效的方法加以制止,對于一些局部小范圍防治赤潮的方法,雖實驗過多種,但效果還不夠理想。主要是利用化學藥物(硫酸銅)殺滅赤潮生物,但效果欠佳,費用昂貴,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均不太好;有的采用網具捕撈赤潮生物,或采用隔離手段把養殖區保護起來;有的正在實驗以蟲治蟲的辦法,繁殖棱足類及二枚貝來捕食赤潮生物等等。這些方法均在實驗中,還未取得較大的突破,從發展趨勢看,生物控制法,即分離出對赤潮藻類合適的控制生物,以調節海水中的富營養化環境將是較好的選擇。日本科學家發現人工養殖的銅藻藻體、江籬藻體等海藻在茂盛期,可以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氮和磷,如果在易發生赤潮的富營養化海域,大量養殖這些藻類,并在生長最旺盛時及時采收,能較好的降低海水富營養化的程度。此外利用動力或機械方法攪動底質,促進海底有機污染物分解,恢復底棲生物生存環境,提高海區的自凈能力,也是一種比較好又實用的方法。利用粘土礦物對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和粘土礦物中鋁離子對赤潮生物細胞的破壞作用來消除赤潮,也取得了好進展,并有可能成為一項較實用的防治赤潮的途徑,因為利用粘土治理赤潮具有很多優點,目前已證實的有:對生物和環境無害,有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凈化作用;粘土資源豐富,且是底棲生物和魚貝類幼仔的餌料,操作簡便易行,可以大范圍使用。當然,開展赤潮有關形成機理和預測、防治應用技術的研究,是標本兼治的良策。目前,赤潮對生物資源的影響已成為聯合國有關組織所關注的全球性問題之一,已召開多次國際性赤潮問題研討會,制訂出長期研究計劃,重點是赤潮發生機制、赤潮的監測和預報,以及治理赤潮的方法等。
目前,在防范赤潮工作方面,有些國家正在建立赤潮防治和監測監視系統,對有跡象出現赤潮的海區,進行連續的跟蹤監測,及時掌握引發赤潮環境因素的消長動向,為預報赤潮的發生提供信息;對已發生赤潮的海區則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切實控制沿海廢水廢物的入海量,特別要控制氮、磷和其他有機物的排放量,避免海區的富營養化,是防范赤潮發生的一項根本措施,已引起各有關方面的重視。此外,隨著沿海養殖業的興起,避免養殖廢水污染海區,很多養殖場已建立小型蓄水站,以淡化水體的營養,在赤潮發生時可以調劑用水,與此同時,改進養殖餌料種類,用半生態系養殖方法逐步替代投餌喂養方式,以期自然增殖有益藻類和浮游生物,改善自然生態環境。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