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體成因?應該如何治理?
造成水體黑臭的主要原因有:外源污染、內源污染、自凈能力差、缺乏長效機制。
外源污染主要包括城市污水直排、工業廢水偷排、合流制管網溢流污染、城市初期雨水、農業面源及沿岸亂扔的垃圾等;
內源污染主要包括河底底泥釋放、水生植物腐爛等,
自凈能力差主要包括水動力不足,流動性差、缺氧、水生態系統脆弱等;
缺乏長效機制主要為部門職能存在沖突,管理不到位等;由于以上一種或多種原因綜合的結果,導致水體黑臭。
針對各種原因采取的技術措施
造成黑臭的原因:污水直排、面源污染等;內源污染:底泥釋放;自凈能力差;缺乏長效機制。
針對污水直排治理措施:
①截污納管:末端截污或源頭截污;②直排口污水原位處理;③旁路一體化設備處理。
針對面源控制治理措施:
①海綿城市措施:植被緩沖帶、雨水花園等;②初期混合水調蓄池;③人工濕地。
針對內源污染治理措施:
①清淤疏浚;②生物底改;③水生植物殘體清理;
針對自凈能力差治理措施:
①人工增氧;②混凝沉淀;③微生物強化凈化;④生態浮島;⑤水生態系統構建;⑥水華藻類控制;⑦水生生物恢復;⑧清水或再生水補給。
針對缺乏長效機制措施:
①加強水體管理,實施“河長制”,實施“一河一策”;②水質成效考核付費;③增加執法力度,杜絕偷排污水。④健全監測體制
城市黑臭水體問題主要有四大原因:
1? 點源污染 ?排放口直排污廢水 ?合流制管道雨季溢流、 ?分流制雨水管道初期雨水或旱流水、 ?非常規水源補水等。
2?面源污染 ?降水所攜帶的污染負荷 ?城鄉結合部地區分散式畜禽養殖廢水的污染等。
3?內源污染 ?底泥污染 ?生物體污染 ?漂浮物 ?懸浮物 ?岸邊垃圾 ?未清理的水生植物 ?水華藻類等。
4?其他污染 ?城鎮污水廠尾水超標 ?工業企業事故排放 ?秋季落葉等。
黑臭水體治理,模式比技術更重要。治理應該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水文水質特征、不同的治理目標、不同階段,綜合采用不同技術。
綜合治理法
“七字法”統籌化綜合治理法
何為“七字法”統籌化綜合治理法 ”截、引、凈、減、調、養、測”。
黑臭水體,伴隨著城市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已經存在多年了。由于河道等地表水體被有機污染普遍存在且日益突出,通常黑臭是水體被有機污染的一種極端現象,由于水體缺氧,有機物腐蝕而造成的。此外,由于工業廢水的有害成分復雜、濃度高,一些河、湖因工業廢水的污染造成的黑臭有時更為嚴重。黑臭水體是怎么形成的?持續惡化的歷史與現實原因是什么?(1)城市的快速擴張;(2)城市人口的急劇膨脹;(3)工業生產的快速發展;(4)土地用途的變更;(5)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習慣改變; (6)高GDP時代對環境的犧牲; (7)自然均衡狀態的破壞;(8)職能部門權限的制約。
城市黑臭水治理方案的優劣及可行性:首先,通過對黑臭水體成因的基本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網,關鍵在排口”這一基本的內在規律。
因此,我公司相關的治理方案采用以控源、截污為核心。好的方案應該是:因地制宜、控源為本、建管統籌、技術可行、經濟投入可承受。
廣州迪升公司憑借多年的控源截污技術經驗,采用截污控源的分步走戰略:
第一步:調查污染源控制進入水體的污染物數量和濃度是黑臭水體治理和水質改善的先決條件。污染源的調查應強化河道流域概念,弱化單純的斷面考量;對需治理的河道進行系統的巡檢,探測查明集水區域(流域)各個污染排污口污染來源、與現狀管網的接駁關系、排污量、排放時間規律,其他產生污染的面源分布情況;并將上述數據以圖、表的形式全部記錄在案,為設計或水政執法提供依據。
第二步:規劃設計及水政執法根據前期的污染源調查成果,結合城市已有排水管網現狀, 按輕重緩急,河道污染程度大小,不同類別的污染源的貢獻率,分批分區域綜合處理;做好截污納管的規劃設計。規劃設計的深度和技術路線,決定了處理的質量和效果,要謀定而動,通盤考慮;既要避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又要防止舊病未除新病又來。在有效的技術資料支持下,對非法盜排、偷排的企業按法律、法規進行處罰。
第三步:持續完善污水處理配套設施,截污控源盡量利用現有排水管網,用合理的資金投入,換取較大的治理效果。對部分地段加建泵站或其他調蓄設施,保證截流的污水的有效收集排放。各類設施施工后,最重要的是完工后效果。特別是配套的管網埋在地下,具有隱蔽性強的特點,需要加強施工質量監控手段,否則質量問題產生的不利影響會使設計的治理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達不到預期效果。
第四步:內源污染的治理如前所述,解決水體黑臭現象的關鍵是截污和控源;目前水體污染已成既定事實,在截污工作有效推進的情況下,就需要對水體內源性污染進行治理,加強河道污泥的清理。之所以將內源污染滯后處置,是因為在截污不徹底的情況下,污泥將會繼續累積,受河道的淤積程度、 河道流速、水溫等多方面因素,底泥可使河水污濁。當氣溫升高時,淤泥中的有機物迅速分解出氮、磷等物質,水體的內源污染無法消除,水體質量難以改善。城市河道的“污泥濁水”互為因果關系,其相關度高達80-90%,因此,治水必治泥,尤其是河道浮泥。浮泥較為松散,在夏季水溫增高時,浮泥上浮或懸浮在底層,其污染物濃度高,甚至可隨水流動,傳統清理方式收效不大,因此,應采用有效的污泥脫水技術進行疏浚。河道污泥:指河道淤泥中的浮泥,通常河底的污泥厚度也不過幾十厘米,因為一般情況下河道底部的淤泥比較穩定,而受污染的也主要是表層的浮泥。 由于一般情況下河道多數呈現樹形結構,泥水環境關聯性極強,上游或上一級(支流)河道的泥水環境往往對下游或下一級河道(干流)起到決定性作用,因此,處置不當將會造成二次污染或轉移污染;因此污泥治理應從上游(支流)順流依次進行。
第五步:建立污水排放治理長效機制,完善法規在各項治理措施實施后,要堅決堵住新的污水排放,以及舊有的污水排放死灰復燃,避免反彈。同時,多部門聯動,為保持水體生態進行諸多的后續完善工作。
建設、環保、水務部門對可能存在的各類問題,要堅決查處,堅決執法。同時完善環保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對相關責任人員進行追責。
治理方法如下:
1、通過建立以流域環境容量為基準
以實現流域生態平衡為目標的一河一策綜合治理體系,實現流域內的水質達標、生態修復,主要應用的核心技術包括水域生態構建技術、原位生態修復技術、微生物綠色復合生物凈水技術、底質改良技術、水質調控技術。
2、高效綠色復合生物凈水技術
采用復合生物凈水技術,由經過專項篩選的多種高效芽孢桿菌科學復配而成。在室外溫度18℃以上的不同污染程度水體中(包括輕度污染和重度黑臭水體),復配菌種均具有較強的降解能力。菌種采用直投式,無需曝氧裝置,專業針對大面積景觀水體、城市自然河道、因水體退化引發黑臭河道的水質治理。投入菌種后,大量微生物把水中有機物當作食物吃掉,從而降解了水中的污染物,強化了水體自凈力,抑制藻類繁殖,如同在水體內建造了一個隱形的凈化水工廠,短時間內水質即可變清、去臭,全面提升了水質;同時結合生態植物體系加強水體自凈能力,治理后可保持水體的生態平衡,提高水體透明度,實現城市自然水體零排放的新常態發展,打造節約型、可持續性城市健康水體。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