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于手機鋰電池的處理標準
(一)國標陳舊,難以適應市場新變化
目前,中國鋰電池制造商實施的GB/T18287-2000蜂窩電話用鋰離子電池總規范,是2000年制定的,到2007年已經有7年歷史了。但是,這7年是中國手機鋰電池產業飛速發展的7年,也是手機鋰電池市場開始逐步混亂的7年。這7年當中電池的開發設計、生產工藝、設備等方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顯然,2000年制定的國標很難滿足實際市場的需要。況且,制定這個標準的時候,由于對鋰電池技術等各方面不十分了解,鋰電池的相關標準主要參考的是鎳氫、鎳鎘電池的有關性能和特征,缺乏針對性、廣泛性與適應性,比如成品電池的測試標準,沒有電池制造的標準,也沒有工藝流程的標準,缺乏電池關鍵環節制造設備的標準等。 (二)行標范圍狹窄,適應性不強
盡管中國手機鋰離子電池的行業標準反復地經過幾次更新和完善,對強制性安全檢驗提供了必要的標準依據及試驗方法,但是還是范圍狹窄,適應性不強,主要表現在:參與制定標準的電池企業缺乏代表性與權威性,與充電器標準捆綁制定缺乏電池標準的目標唯一性,標準范圍涉及面小等等,短斤少兩,減少了目前電池成型中很多關鍵環節的檢測與監控。同時,為滿足不同的標準需求,企業在進行產品設計開發時,性能基本相同的產品重復開發,增加了開發成本;而且多品種、少批量產品的加工模式造成了制造成本的增加,也給質量保障造成很大困難。這種標準在短時期內適合市場的需求,但長時間內跟不上市場發展的步伐,并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給企業的經營管理造成困擾,這樣的標準必定被淘汰。 三)企業標準雜亂無章,鋪天蓋地
國內鋰電行業存在著大量的企業標準。這些標準有電池制造商自己制定的,也有手機終端廠商自己制定的,幾乎是有多少家鋰電池制造商和手機廠商就有多少個企業標準。這些企業標準都是根據自己產品的工藝和技術進行量身定做的,有的降低了國標的要求,有的減少了品質控制環節,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很難滿足國際或者國家的鋰離子電池標準。如果按照這些標準去檢測電池或者指導生產制造,產品的質量將存在很多問題,擾亂了市場秩序,嚴重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最終會導致整個行業走上一條惡性循環的道路。
電池行業也有重金屬污染?
(一)電池行業基本情況。我國為電池生產大國,2009年產量400多億只,占全世界50%以上,其中出口量約300億只,出口比例為70%。涉重金屬的鉛蓄電池產量約12000萬千伏安時、鎘鎳電池約4億只、扣式堿性鋅錳電池約80億只、普通鋅錳電池220多億只。規模以上企業銷售額超過3000億元,出口額比例約36%。
現有電池生產企業約4000家,其中涉重金屬企業2400家,包括鉛蓄電池2000家,鎘鎳電池80家,扣式堿性電池20家,普通鋅錳電池300家。
(二)電池行業重金屬使用情況。2009年我國電池行業耗鉛約230萬噸、鎘7600噸、汞140噸,分別占全國總使用量的70%、72%和15%。
(三)電池行業重金屬污染物產排情況與廢舊電池回收情況。據測算,2009年電池企業排放含重金屬廢水總量1200多萬噸,其中鉛蓄電池企業排放廢水1000多萬噸;產生含重金屬固廢22余萬噸,其中含鉛固體廢物21余萬噸,含鎘固體廢物約4000噸;廢舊鉛蓄電池有組織回收率不足30%。
二、電池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電池行業重金屬耗用量大,生產、回收、再生等環節重金屬污染風險高。鉛蓄電池行業規模企業少、小企業多、部分企業技術裝備落后,鉛污染嚴重;鉛蓄電池回收再生利用體系不健全,有組織回收率低,再生利用技術裝備落后,二次污染嚴重。含汞扣式電池、含汞鋅錳電池、鎘鎳電池廢棄后作為普通垃圾處理,存在重金屬污染隱患。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