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生產的基本方法?
中水水質分類
表1 中水水源分類
02
中水水質的標準
中水作為生活雜用水,其水質必須滿足下列基本條件:
(1)衛生上安全可靠,無有害物質,其主要衡量指標有大腸菌群數、細菌總數、懸浮物量、生化需氧量、化學耗氧量等;
(2)外觀上無不快的感覺,其主要衡量指標有濁度、色度、臭氣、表面活性劑和油脂等;
(3)不引起設備、管道等嚴重腐蝕、結構和不造成維護管理的困難,其主要衡量指標有PH值、硬度、溶解性固體等。
我國現行的中水水質標準有:
《生活雜用水水質標準》 (CJ25.1-89)
《生活雜用水標準檢驗法》(CJ25.2—89)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 (GB/T18920-2020)
03
常用中水處理工藝流程及特點
3.1生物化學法
生物化學法(簡稱生化法)利用自然界存生的各種細菌微生物,將廢水中有機物分解轉化成無害物質,使廢水得以凈化。
原水→格柵→調節池→接觸氧化池→沉淀池→過濾→消毒→出水。
生物化學法可以分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生物氧化塔、土地處理系統、厭氧生物處理法等方法。
中水工程指的是什么和污水工程有什么區別嗎?
中水工程是指以處理中水回用為主,以處理生活污水為輔的工程。它包括處理工藝、土建、電氣設計、設備安裝、工程管理、設備調試等一系列分項工程。
而污水工程則是指用各種方法將污水中所含的污染物分離出來,或將其轉化為無害物,從而使污水得到凈化的工程項目。
中水,也稱再生水,它的水質介于污水和自來水之間,是城市污水、廢水經凈化處理后達到國家標準,能在一定范圍內使用的非飲用水,可用于城市景觀和百姓生活的諸多方面。中水工程是污水工程的一個方面。
什么是中水處理新技術的應用?
中水處理法
中水處理是指各種排水經處理后,達到規定的水質標準,可在一定范圍內重復使用的非飲用水。中水處理方法一般是按照生活污水中各種污染物的含量、中水用途及要求的水質,采用不同的處理單元,組成能夠達到水處理要求的工藝流程。
生物技術中水處理是利用微生物的吸附、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的處理方法,包括好氧生物處理和厭氧生物處理。中水處理多采用好氧生物處理技術,包括活性污泥法、接觸氧化法、生物轉盤等處理方法
物理化學中水處理法是以混凝沉淀技術及活性炭吸附相結合為基本方式,與傳統二級處理相比,提高了水質。但混凝沉淀技術產泥量大,污泥處置費用高。活性炭吸附雖在中水處理中應用較廣泛,但隨著水污染的加劇和污水回用量的日益增大,其應用也將受到限制。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