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決定將福島核污水排入大海,最先影響的會是哪個國家?
感謝邀請!
日本如果真的將福島核廢水排入太平洋,最先受到影響的國家肯定是日本,隨后隨著洋流擴散到日本周邊海域,隨后會擴展到美國的阿拉斯加、夏威夷,進而到達美國和加拿大東海岸。隨著海洋洋流的不斷運動,最終會擴散到整個太平洋。
隨著日本決定將福島核廢水排入太平洋,日本再次刷新了人類道德的下限,當面鼓吹各方面都好的日本,在面對影響全人類生存的重大問題上,選擇了“甩鍋”,讓全人類為福島核事故后果買單。通過這件事不難看出,日本依然無法擺脫其國家地理環境帶來的狹隘主義民族特征,也注定其不可能成為全球具有領導力的大國,雖然在經濟上其是發達國家,但骨子里還是“小國寡民”。
狹小的國土塑造了日本小國寡民的民族特性
那么日本將福島核廢水排入太平洋都有哪些國家和地區會率先受到影響呢?這需要看福島核電站的位置,以及海洋洋流的流向。福島核電站位于日本本州島東北部太平洋沿岸,位于太平洋西北部。如果日本將核廢水傾倒到太平洋,起點就是太平洋西北部。
福島核電站位置
我們在看看海洋洋流情況,由于地球自轉等原因,北半球海域洋流都是按順時針。廢水進入太平洋后會跟著洋流沿順時針擴散,從日本太平洋沿岸率先到達美國和加拿大太平洋東海岸,然后繼續南下通過赤道附近回流到東南亞海域(包括我國南海),最后到達東海等海域。
太平洋洋流分布圖
從這個順序上看,我國是最后受影響的北太平洋沿岸國家。即使核廢水隨洋流一路向東,但核廢料也會隨著海水向周邊擴散,由于我國離日本太近,依然會在一段時間后擴展到我國海域,只是濃度會比向東的濃度小而已。
日本核擴散示意圖
日本核廢料擴散示意圖
核廢料傾瀉到太平洋將對太平洋等海域生態環境造成重大影響,老范希望日本能承擔起基本的國際責任,不要將核廢料傾瀉到太平洋,而是通過科技的力量安全處理掉。
除了把核廢水排到海里,日本還有別的辦法嗎?
近日,日本政府對外宣布了一個驚人的舉動,準備將福島事故的核廢水排入太平洋,這引起了全世界范圍內極大的恐慌與關注。這一舉動會帶來什么影響,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替代呢?小加君來為你解讀。
核廢水從哪來?
正常情況下,核電站只會產生燃燒殆盡的核廢料,而不會產生核廢水。然而,十年前福島核電站因為海嘯導致冷卻系統癱瘓,堆芯熔毀。日本不得不采用“注水冷卻”的辦法,等著反應堆自然降溫到安全狀態,然后徹底將這座核電站封存并廢棄。但如此一來,冷卻水再排放出來,就帶有放射性物質了。
日本這波水一注就是十年,而排出的廢水被儲存在水箱當中,預計到2022年,核廢水就將達到137萬噸的容量極限,所以必須給這批核廢水一條出路。
于是,日本方面開始討論,如何處置這100多萬噸的廢水。對于寸土寸金的日本來說,掩埋地下的方案“代價過高”。既然埋不了,不如索性倒掉。
核廢水入海,會帶來什么影響?
福島排放的核廢水會首先順著洋流北上,接下來轉向東方到達美國東部,然后沿著赤道來到東南亞,再接著是我國沿海和韓國。
一份來自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的計算結果顯示,從排放之日起,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就將擴散至太平洋大半區域,3年后影響美國和加拿大,10年內影響整個太平洋。
哪怕如東京電力公司表示,排放時核廢水當中只有氚這種物質,但他也是一種氫的放射性同位素,會發生β衰變,并且半衰期長達12.43年。
中國地質大學海洋學院劉恩濤教授在接受采訪時強調,人類處于食物鏈金字塔的頂端,海鮮等生物富集的放射性元素,會通過食物鏈的傳遞影響到人類。“長期、大量食用放射性污染海產品,有可能使體內放射性物質積累超過允許量,引起慢性射線病等疾病,造成器官、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等損傷。”
有沒有其他的辦法?
除了廢水入海,還有別的辦法嗎?我們來看看國際上處理核廢料的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把用盡的核燃料,經過處理裝在大罐子里,埋到很深的地層下。另一種是將裝有核廢料的金屬罐,投入選定海域4000米以下的海底。
中國對高放射廢物的處理方式與第一種類似:把用完的核燃料送到處置場進行玻璃固化,再放到至少500米深的地層內埋掉。像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幅員遼闊的國家目前都是這樣做的。
所以,日本同樣可以將裝滿核污水的水箱,進行固化操作以后掩埋在深層地下。當然也可以采用氫氣/蒸汽釋放法,也就是將核廢水電解以后,變成氫氣和氧氣,或者高溫加熱變為水蒸氣,再排放到大氣當中。
此前,日本政府的專家小組也曾提出過多個方案,包括新建巨型儲水罐、排放入海、蒸發釋放、注入地層、灰漿凝固等等。其中排放入海算得上是“下下策”。
為什么日本要選擇“下下策”?
最主要還是經濟問題,因為將核廢水排放到海里是最便宜的做法,預估只需要17億到34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02億到2.03億元;而最昂貴的辦法是將其固態化埋入地底,預估費用高達幾十億甚至上百億人民幣。對于在福島核電站問題上一直十分摳門的東電公司而言,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無論如何,日本將核廢水倒入海洋當中,都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會給全球環境帶來惡劣影響。此前,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首席專家劉新華就曾建議,日本政府應采用去污因子高的廢水處理技術和裝置,對超標核素進一步凈化處理,盡可能降低處理后廢水中放射性核素含量;研究氚的處理技術,并及時公開研究進展和成果,如有可行技術應立即用于廢水中氚的處理。
撰文丨北京科技報記者 趙天宇
編輯丨陳振宇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