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我國發展節水農業的重大意義有哪些?
感謝邀請!節水農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國家層面就出臺了很多關于發展節水農業的綱領性文件,如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農業節水綱要(2012—2020年)》中明確要求要充分認識發展節水農業的重大意義:
農業以土而立、以肥而興、以水而旺。水是最短缺的農業重要資源之一,也是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一)農業用水資源緊缺矛盾越來越突出。我國水資源總量僅占世界的6%,人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農業用水量約3600億立方米,用水比重從1997年的69.7%下降到當前的61.3%左右,減少了200億立方米。2012年,全國農田灌溉面積9.05億畝,灌溉用水缺口300多億立方米。根據國家水資源發展規劃,未來15年農業可用水量將維持零增長,農業缺水形勢日益嚴峻。 (二)干旱對農業生產的威脅越來越大。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我國旱災發生頻率越來越高、范圍越來越廣、程度越來越重,干旱缺水對農業生產的威脅越來越大,旱情已成為影響糧食和農業生產發展的常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嚴重威脅。近10年來,全國平均每年旱災發生面積4億畝左右,是上世紀50年代的兩倍以上,平均每年成災面積2億多畝,因旱損失糧食600億斤以上。
(三)發展節水農業的潛力越來越顯現。目前,在全國9.05億畝灌溉面積中,工程設施節水面積僅占44.3%;在23億畝農作物播種面積中,農藝節水面積僅占17.4%。我國農業用水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20個百分點,據有關專家測算,通過推廣農田節水技術,在灌區小麥和水稻生產上具有節水360億立方米的潛力,相當于新增灌溉面積8200萬畝,按每畝增產300斤糧食計算,可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46億斤。在旱作區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具有260億立方米的潛力。同時,通過推廣農田節水技術,將灌溉水的糧食生產效率提高0.1公斤/立方米,旱作區每毫米降水的糧食生產效率提高0.1公斤/畝,可增加糧食生產能力1000億斤以上,相當于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產量目標。
水利部解讀綱要時指出:
首先,發展農業節水是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徑。其次,發展農業節水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長遠穩定地解決我國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水土資源短缺對農業發展的約束越來越大。要實現國家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關鍵在水,最根本的出路在于節水。第三,發展農業節水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加快推廣先進實用農業節水技術,可以提高水土資源利用率、農業生產資料利用效率和勞動生產率,取得節水、節地、節能、節肥、減排、省工等綜合效益,促進農業科學發展。第四,發展農業節水是提高農業防災抗災能力的迫切需要。隨著極端災害性天氣對農業生產影響加劇、現代農業發展對水的依賴和敏感程度提高,加強以節水灌溉為主的農田水利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極為迫切。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