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和黃河污染的原因?具體怎么治理?
在黃河流域最大淡水湖烏梁素海,一艘快艇疾駛在黑色的水面上
黃河上游地區,水草瘋長的南川河道
污水像瀑布一樣排向黃河主干道
工廠每天排放大量的各種顏色難聞、刺眼的污水,工廠沒有對污水進行處理,直接排放到黃河
寧夏第三排水溝,從銀川起點,延伸到石嘴山流入黃河,這條排水溝的水像醬油一樣黑,臭氣熏天
河中魚兒紛紛死去
去年因嚴重干旱,當地農民使用第三排水溝的水澆灌農作物,結果全部死亡。
1.毒流侵蝕的長江
數億噸沿岸泥沙被水沖走,古森林急劇減少;長江里的白鰭豚、中華鱘、刀魚等可能滅絕;長江生命力在消失……長江的污染程度已遠遠超出人們想象,她正面臨6大危機:森林覆蓋率下降,植被遭破壞,泥沙含量增加,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枯水期不斷提前;水質嚴重惡化,危及城市飲用水;物種受到威脅,中華鱘等珍稀水生物面臨滅絕;固體廢物污染嚴重,威脅水閘與電廠安全;濕地面積日益縮減,水的天然自潔功能日益喪失。專家們吶喊:如果再不及時保護長江,十年內長江就可能變成第二條黃河!
2.長江兩岸的濕地原本是蓄滯洪水的“海綿”,但是肆意的開發使之不斷干涸?! ?
建國后,長江流域的濕地消失了40%,現存的濕地還在不停地萎縮、退化。長此以往,“母親河”哪還有足夠的乳汁來哺育她的兒女?
3.長江流域水鳥棲息地的減少和破壞直接威脅著眾多稀有鳥類的生存。
長江中游是中國湖泊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長江兩岸絕大多數面積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原為通江湖泊,湖水進出自由,生命形式繁多,是許多洄游性魚類生長與繁衍所必須的場所,也是遷飛鳥類的重要棲息地,比其他類型濕地具有更強的降解污染和防洪抗旱的能力。但是長久以來,由于圍湖造田和一些不合理的水利建設,大部分通江湖泊與長江的聯系已被人為切斷,濕地面積急劇縮小,造成生物多樣性迅速喪失和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以致湖泊富營養化的加劇、珍稀物種的滅絕、洪澇災害頻發,嚴重影響到長江流域的經濟可持續發展。
有不少人不顧國家的法律法規,偷獵野生動物,嚴重破壞生態平衡。天然捕撈產量達42.7萬噸,目前只有10萬噸左右;1960年長江4大家魚苗產量達300多億尾,目前不到10億尾。
過去,長江上游大面積的森林遭到砍伐,致使每年數百萬噸的表土流失,這也是中下游河道淤積、洪澇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昔日碧波蕩漾、商船云集的江南水道,如今卻處處堆滿生活垃圾。“守著長江沒水喝”,在很多地方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四處是竹竿和圍網,湖水逐漸變得色暗發臭
黃河的治理,近期主要是加強和改善現有防洪體系,充分發揮現有工程的作用。加速鄭州鐵橋一高村間寬淺游蕩性河段的治理,通過控導主流、穩定河勢的工程措施,變游蕩性河道為流路固定的彎曲河道,是防止產生橫河、斜河,確保大堤安全的必要措施。 修建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小浪底位于三門峽以下130千米處,是黃河干流上最后一個峽谷水庫,興建小浪底工程可以緩解三門峽攔蓄洪水的壓力,控制三門峽與小浪底間洪水,小浪底可控制流域面積65萬平方千米,按設計計算,小浪底工程可攔沙100億噸,相應減少下游河道淤積77億噸(相當于20年的總淤積量),可長期保持有效庫容50億立方米。此外,小浪底工程還可以擔負20億立方米的防凌任務。可基本解除下游凌汛威脅。每年可增加40億立方米的供水量。水電站總裝機156萬千瓦,保證電力24—30萬千瓦。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以防洪(包括防凌)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發電、蓄清排渾、綜臺利用為開發目標的大型水利工程,可減輕大堤和三門峽水庫的壓力,增加下游防洪的安全程度,并減少滯洪區的運用。 通過多種途徑減緩黃河下游河床的淤積,逐步變地上河為地下河,是治黃的長遠目標。水土保持是治理黃河的基本措施,再加以水庫攔沙、蓄水調節水沙運行過程及增水沖沙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使黃河下游河床變淤為沖,從而實現根治的目標。 相繼興建小浪底、龍門、磧口三個庫容在100億立方米以上的水庫,估計可使黃河下游河床40—50年內不增加淤積。配合溫孟灘、龍門至潼關間的灘地積淤,減淤年限還可延長。 在研究黃河治理對策方面,有的學者認為應在黃河下游進行人工改道,另辟新河。這種方案并不能控制洪水,也不能減少河道泥沙淤積,塑造新河初期很難確保安全,20年后又變為一條地上河,而且該方案影響人口250—300萬,難以妥善解決。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