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概括分析及前景展望.怎么分析這個課題主題
一、土壤修復概括分析及前景展望.怎么分析這個課題主題
我這邊剛好有這方面的資料,你可以參考下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土壤修復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顯示,近年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采及其冶煉排放、長期對土壤進行污水灌溉和污泥施用、人為活動引起的大氣沉降、化肥和農藥的施用等原因,造成了土壤污染嚴重。隨著國家對土壤安全的重視,將提供資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特別是土壤修復土地置換政策若能出臺,將使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占地和毀田200萬畝,合計約占耕地總面積的1/10以上,其中多
數集中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嚴重的土壤污染造成巨大危害。據估算,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
土壤修復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復正常功能的技術措施。在土壤修復行業,已有的土壤修復技術達到一百多種,常用技術也有十多種,大致可分為物理、化學
和生物三種方法。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均制定并開展了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計劃,因此也形成了一個新興的土壤修復行業。
二、土壤修復行業的前景好嗎,在2016年以及之后幾年是否真的到達了一個爆發期
我覺得前景還不是很好。因為現在還在潛伏期間
三、土壤改良的產業前景怎么樣?
前景還不錯,現在很多原來市區的工廠向郊區搬遷,留下的土地都需要修復,市場很大。但是修復難度很高。
四、土壤污染修復技術的發展方向
1、發展綜合型的土壤修復技術。單一的修復技術已不能滿足當前對于土壤污染治理的需求,今后的研究方向應該是多種技術的有機結合。例如植物-微生物的聯合修復、綜合氧化還原法、沖淋法和反應墻技術的新型原位復合修復技術,植物修復與物理化學修復相結合等等。
2、充分考慮生態效益。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應當充分考慮生態效益。因此,在今后的修復技術中,生物修復,特別是植物修復技術會成為主流。
3、著力于改進現有的較為先進的技術。對于植物修復,可以通過尋找、篩選、馴化更多更好的重金屬富集植物。或者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將超富集植物的耐性基因移植到生物量大、生長迅速的植物中,使植物修復走向產業化。對于微生物修復,可以通過基因重組,開發出抗逆性強、分解能力強的基因工程菌。
4、重視理論研究。加大對特別是生物修復技術的機理研究,例如深入研究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機理 或是弄清植物的耐受性基因和富集重金屬的原理。有助于開發新的植物品種,提高植物修復系統的效率。在引入超富集植物之前,還要充分論證其是否會造成生物入侵等負面影響,不能等到已經造成嚴重后果才發覺。
5、在實踐中不斷嘗試。理論的研究終歸是要投入實踐。生物修復對于環境的要求,如土壤性質、溫度、pH、營養條件等是比較嚴格的。這些需要我們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調整,最終找到一個最佳的條件。對于超富集植物。在適當的時候采收,并采取合理的處理處置方式。不僅可以避免二次污染,而且可以提高經濟效益。因此,正確處置、利用收割后的植物,是植物修復技術產業化的關鍵,可以作為今后的一個研究方向。
五、我國污染場地土壤修復目前面臨的困難有哪五個方面
我國污染場地土壤修復目前面臨的困難有五個方面:
(1)缺乏土壤環境保護與污染控制的專項法律法規,現有的土壤環境保護與污染控制相關法律規定分散且不系統,缺乏針對性,存在明顯的滯后,不能滿足中國土壤環境保護工作的實際需要。
(2)土壤環境監管能力薄弱,缺乏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對土壤污染的歷史和污染現狀不明,土壤污染物(特別是有機污染物)的種類不清。
(3)土壤環境標準體系不健全,未能完全體現我國區域性土壤背景值與類型差異,缺乏系統、完善的有關污染場地調查評估標準、場地治理修復標準及技術規范等。
(4)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治理資金缺乏有效保障,資金問題成為很多污染地塊再開發的主要障礙。
(5)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支撐能力不強,很多土壤修復技術仍停留在實驗室模擬研究階段,缺乏具體的工程實踐經驗。
天# 貓美國進口 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六、麗水土壤資源調查報告
(一)農作物估產。美國通過航天遙感技術,進行了旨在評價世界不同地區小麥產量的大面積作物清查試驗,已取得很大成功,“估產精度”逐年提高。澳大利亞和阿根廷等國利
用衛星遙感技術進行農作物估產,準確率也達到90%。
(二)土壤調查。從上世紀50年代起,美國利用航空遙感技術對全國3300個縣進行土壤調查,共劃分了1.3萬個土系,出版了調查報告,報告列出了各種土壤的類型、性質、分布、利用現狀及利用潛力等,為土壤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依據。我國的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利用航空遙感技術,在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區進行“土壤判讀試點研究”,成功地提供了土壤圖、地貌類型圖、土地利用現狀圖、植被圖等技術資料。
(三)土地利用。遙感技術已被應用于土地利用分類與規劃、土地利用變化監測等方面,一般可借助計算機自動解譯、制作成圖。英國利用航片編制了全國土地利用圖,利用航天遙感資料編制土地利用圖的精度已達80%—95%之間。
(四)植被調查與識別。植被包括森林植被、草原植被、苔原植被及作物植被等類型。美國擾他州利用航天遙感資料對草原進行清查,分成6類時,總精度已達89%,利用大比例尺彩色航拍,可以把灌木和植物區分開來。常綠林與落葉林、濕土草本植物、旱生、草本植物與苔原植物、大田作物和果樹等都可在航片上識別。
(五)農業生態環境監測。遙感技術可對土地鹽漬化、沙化、侵蝕、作物病蟲害、資源(水資源、植被資源、野生動物資源等)、環境污染等進行動態監測。日本利用衛星多光譜資料,對國土進行了10年變化監控,清楚地識別了東京灣沿岸的侵蝕情況。德國、日本、印度等國應用衛星成像系統,早期辨別農作物病蟲害,及時采取對策,有效地減少了病蟲害的為害程度,提高了經濟效益。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