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備更換油脂有哪些規(guī)定?
設備更換油脂有哪些規(guī)定?
設備更換油脂有如下規(guī)定:(1)當設備油位不足需補充時,必須對添加油和油箱內(nèi)的 油按不同比例做2 ~3個混合實驗,確認油質(zhì)不會發(fā)生變化時才 能補充新油。(2)不同廠家生產(chǎn)的同類、同型號油品不能混合使用。
豆油加工工藝的油的浸出
7.1浸出法制油的基本原理及要素
浸出法制油是利用能溶解油脂的溶劑,通過潤濕滲透、分子擴散和對流擴散將料胚中的油脂浸提出來,然后把由溶劑和脂肪所組成的混合油進行分離,回收溶劑而得到毛油,同樣也要將豆粕中的溶劑回收,得到浸出粕。這個過程中,基本要素是溶劑和料胚以及決定浸出效果的浸出方式和工藝參數(shù)。
1、溶劑的選擇
理想的浸出溶劑應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①能在室溫或低溫下以任何比例溶解油脂;
②溶劑的選擇性要好,即除油脂外,不溶解其它成分。
③化學性質(zhì)穩(wěn)定,對光和水具穩(wěn)定性,經(jīng)加熱、蒸發(fā)與冷卻不起化學變化。
④要求溶劑沸點低,比熱小和汽化潛熱小,易從粕和油中分離回收。
⑤溶劑本身無毒性,呈中性,無異味,不污染。
⑥溶劑與油、粕和設備材料均不發(fā)生化學反應。 我國制油工業(yè)實際生產(chǎn)中應用最普遍的浸出溶劑有工業(yè)已烷或輕汽油等幾種脂肪族碳氫化合物。其中輕汽油是我國應用最多的一種溶劑,它是石油原料低沸點分餾產(chǎn)物,符合溶劑上述的基本要求。但最大缺點是易燃易爆,空氣中含量達到1.25~4.9%時,有爆炸危險。同時,輕汽油成分復雜,沸點范圍較寬。 除此之外,還有丙酮、丁酮、異丙醇、丁烷以及一些復合型溶劑都可用于油脂浸出,有些已在研究試用。
2、對料胚的要求
大豆原料經(jīng)過預處理,應使其料胚的結構與性質(zhì)滿足浸出工藝要求,才會獲得好的浸出效果。
①細胞破壞程度越徹底越好。
②料胚薄而結實,粉末度小。這樣浸出距離短,溶劑與料胚接觸面積大,有利于提高浸效率。大豆直接浸出法要求料胚厚度0.2~0.3mm。
③水分適宜,浸出溶劑不溶于水,如果料胚中水分高了, 內(nèi)部空隙充滿水分, 就會影響到溶劑的滲透和對油脂的溶解作用。 所以料胚水分宜低。(<13%,5~7%) ④適當?shù)臏囟龋吓邷囟雀撸椭扯鹊停菀琢鲃樱鲂Ч茫珣⒁猓吓邷囟炔灰顺^溶劑的沸點,以免使溶劑汽化。所以料胚溫度一般控制在45~55℃,不宜超過60℃。
7.2浸出工藝
溶劑浸出是浸出法制油的主體工序。在浸出工序中,通過特定的浸出裝置,以合理的浸出方式,實現(xiàn)溶劑與料胚的充分接觸,從而達到充分溶解油脂,提取油脂的目的。良好的浸出效果,又是由正確的浸出方式,合適的浸出工藝條件來保證的。
(1)浸出方式是指油脂浸出過程中溶劑與料胚的接觸方式,有三種:
①浸泡式:料胚始終浸泡在溶劑(或稀混合油)中而完成浸取過程。這種方式浸出時間短,混合油量大,但濃度較稀,即混合油中含油脂量少,混合油中含渣較多。
②滲濾式:溶劑與料胚接觸過程始終為噴淋―滲透狀態(tài),浸出后可得到含油脂多的濃混合油,混合油中含渣量也小。但浸出時間較長。
③浸泡、噴淋混合式:先將料胚浸泡,再進行噴淋滲透,提高了浸出速率和出油效率,又減少了浸出時間。 按浸出器的類型把浸出方式分為間歇式和連續(xù)式,以浸泡缶浸出的方式為間歇式。
普遍應用的其它浸出器則為連續(xù)式。然而無論哪種浸出方式,都基本采取逆流浸出過程。溶劑浸出過程中料胚中的油分不斷地被不同濃度的溶劑提取出來,使粕中殘油逐漸降低直到規(guī)定指標,而溶劑中含油的濃度則沿著逆向逐漸增濃最后排出回收。
(2)浸出工藝條件
①浸出溫度與浸出時間,浸出溫度的要求與料胚的溫度一致,溶劑應先預熱。浸出時間從理論上講,越長效果越好,粕中殘油率越低。實際生產(chǎn)中,油脂浸出過程可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由溶劑溶解被破壞的細胞中的油脂,提取量大,且時間短,一般僅15~30分鐘,即可提取總含油量的85~90%;第二階段,需溶劑滲透到未被破壞的細胞中去,時間長而效率低,應根據(jù)實際情況考慮最佳“經(jīng)濟時間”。
②溶劑的滲透速率,單位時間內(nèi)通過單位面積的溶劑量,即滲透速率,一般認為,大豆浸出過程,滲透速率以360升/分米2?小時為宜。
③溶劑用量與溶劑比,溶劑用量通常以“溶劑比”來衡量,溶劑比的定義是單位時間內(nèi),所用溶劑重量與被浸物料重量的比值。溶劑比的大小直接影響到浸出后的混合油濃度以及浸出時料胚內(nèi)外混合油的濃度差、浸出速率以及殘油率等技術指標,一般多階段混合式浸出的溶劑比在(溶劑:物料)0.3~0.6:1的范圍內(nèi)。
④瀝干時間與濕粕含溶量。浸出過程結束后,總希望粕中殘留溶劑盡量少,以減輕豆粕脫溶的設備負荷。所以應適當延長瀝干時間,大豆胚一次浸出的濕粕極限含溶量為25~30%,需瀝干時間為20分鐘左右。
(3)浸出器的類型
概括地分為連續(xù)式和間歇式,按浸出方式又分為浸泡式、滲透式與混合式。每種浸出方式的設備又分許多種結構型式,其中的單缶及缶組式因間歇生產(chǎn),勞動強度大,已日趨淘汰。而平轉(zhuǎn)式、環(huán)型拖鏈式等浸出效率高、工藝先進,已得到普遍應用,但造價較高。
7.3濕粕脫溶
從浸出器出來的“濕粕”通常含有21~40%的溶劑,必須經(jīng)過脫溶與烘干最后回收粕中的溶劑和降低水分,使之達到規(guī)定的殘留溶劑量指標(500~1000ppm)與安全貯存水分。回收溶劑的過程稱之為脫溶,烘干去水的過程稱之為烤粕。
1.脫溶烤粕的基本過程
脫溶階段主要是利用直接蒸汽穿過料層,兩者經(jīng)過接觸傳熱后使溶劑沸騰而揮發(fā)。直接蒸汽即做為加熱溶劑的熱源,又有壓力帶著溶劑一起蒸出來。但同時水蒸汽在加熱溶劑的同時也會部分凝結成水滴留存于粕中,增加了豆粕的水分;所以需經(jīng)烤粕處理去除水分,烤粕一般采用間接蒸汽加熱,烤除水分。
2.脫溶烤粕的基本方法
①高溫脫溶法 以表壓為0.5kg/cm2的直接蒸汽,通過1.5m左右厚的料層,蒸烘30~40分鐘,再以表壓4~5kg/cm2的間接蒸汽烘干去水,以達到規(guī)定含水量要求。出粕溫度在105℃以上。這種粕蛋白質(zhì)變性嚴重不利于蛋白質(zhì)的進一步加工利用。
②閃蒸預脫溶(低溫脫溶)法,用高速流動的過熱溶劑蒸汽將濕粕吹至旋風分離器,以極短的時間脫除溶劑。脫溶后的粕借自重進入喂料器,均勻進入蒸烘冷卻器內(nèi)。蒸烘冷卻器保持200~400mmHg的真空度,上部以少量直接蒸汽脫盡殘溶,下層吹入干燥冷空氣以去除水分。這樣,豆粕受熱時間短,蒸烘溫度低,無水蒸汽直接作用,出粕溫度不超過70~80℃,故蛋白質(zhì)變性率低,僅1~2%,有利于蛋白質(zhì)進一步開發(fā)利用。
③機械預脫溶法,為了節(jié)約蒸汽,有時選用機械擠壓的方式先擠出部分溶劑,再進行熱力脫溶和烤粕。 脫溶烤粕設備主要有,多段臥式烘干機,高料層烘干和以及蒸烘冷卻器等。
7.4混合油蒸發(fā)
從浸出工序得到的濃混合油中含油量一般為10~30%,要得到毛油必須從混合油中把溶劑蒸脫掉,浸出法制油規(guī)定毛油中殘留溶劑指標為50~500ppm。 從混合油中脫除溶劑是利用溶劑的沸點比油脂沸點低的特性,采用加熱使混合油沸騰,從而使溶劑汽化而保留油脂。但由于溶劑與油脂是均勻互溶液體,在一定的壓力或真空的條件下,溶劑的沸點有隨著混合油濃度的增加而提高的趨勢。 可見,僅靠加熱蒸發(fā)是除不盡混合油中的溶劑的,所以還必須配合以汽提的方法。
常規(guī)的混合油分離可分為二個步驟:
①混合油蒸發(fā),即以間接蒸汽加熱,蒸脫溶劑。
②汽提。 在110~115℃的溫度下, 通入壓力為0.2~0.5kg/cm2的直接蒸汽,使混合油中的少量溶劑隨蒸汽一起帶走,以脫盡殘留溶劑。 蒸發(fā)設備常用長管或蒸發(fā)器,汽提設備有升膜式、管式、汽提塔等。
7.5溶劑回收
通過脫溶烤粕和混合油蒸發(fā)汽提工序,回收尾氣。設備有:冷凝器、分水器、蒸水缶及尾氣回收裝置等。
本網(wǎng)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lián)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