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干坦克優勢這么明顯,為什么有的人不承認坦克快被淘汰的事實?
坦克無用論的觀點早在三十年前海灣戰爭時期就已甚囂塵上了,當年,那條被阿帕奇直升機殺得人仰馬翻的死亡公路,至今仍是軍迷心中的一道陰影。但三十年后,昔日一樹梨花壓海棠的武裝直升機,不能說已成牛夫人,但風頭不再已是客觀事實,反倒是早已被鍵盤俠們宣判了死刑的坦克仍舊老當益壯,奮戰在各處戰場上盡管在納卡沖突和俄烏戰爭中,屢屢爆出坦克被無人機摁地摩擦的新聞,但坦克依舊是坦克,依舊是各地指揮員火燒眉毛時手指地圖大呼小叫“我們的坦克在哪”的那個香餑餑。而全球各主要國家顯然也沒被坦克過時論所蠱惑,依然一如既往地不斷研發改進著本國主戰坦克,以坦克為主的裝甲車輛數量,依舊是衡量一個國家武力值的重要維度。這說明了啥?說明就算進入了信息化人工智能時代,坦克仍舊大有可為。
坦克誕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索姆河戰役里,目的就是要打破塹壕戰這種通過機槍、火炮加戰壕鐵絲網構建成的戰場死局,所以 坦克的裝甲防護行、包括強大越障能力在內的機動性以及從機槍到火炮再到導彈甚至火焰發射器的強大火力,是坦克至今仍能屹立不倒的三大法寶。
現代坦克, 其厚重的裝甲可以阻擋破甲厚度700毫米以下的穿甲彈攻擊,越野速度能達到三十到五十公里,可以輕松跨越兩寬的壕溝,爬上傾斜度達三十度的斜坡,躍上一米二三高的水泥墩臺,加上輔助裝置甚至可以潛渡幾米深的河海。其配置的火力,則可保證隨時可消滅掉方圓兩公里之內的各類有生目標,無論藏身樓上、地下、塹壕、碉堡里的敵人,沒有誰是一發坦克炮彈不能解決的——不行就兩發。在現代火控系統的加持下,無論風霜雨雪霧霾晴日,任何目標都難逃坦克精準的搜索與打擊,其所發射的炮彈,能洞穿相當于一米厚均質鋼板的防護,12毫米的高射機槍能瞬間摧毀輕型裝甲車輛,7.62的并列機槍則可成群收割企圖蜂蛹而上的步兵……
至于它的軟肋,其實也是一切地面部隊永遠的痛,那就是缺乏遠程空中目標搜索能力和制衡能力,所以才會在三十年前被武裝直升機虐成那樣,三十年后又在納卡、俄烏前線被武裝無人機繼續虐……
被虐不是說明坦克不行,而是坦克仍有較多的改進空間,作為一種四五十噸重的作戰載具,坦克先天擁有可以無限修改的可能。
而相對來說,無人機也好,武裝直升機也好,限于有限的發動機功率和已達巔峰的噸位,所能進行的改進少的可憐。無人機就沒軟肋嗎?——有的是。
它航速慢,時速一般不超過四百公里每小時;它反應慢,缺乏應變能力,它裝甲薄弱甚至幾乎沒有,它機動性差,抗干擾能力更弱得一批——反應速度慢、機動能力差,應變手段有限,加之抗干擾能力的參差不齊,所以對于廉價低空導彈甚至高射機槍來說,無人機簡直就是送上門的福利。
所以,當務之急,不是著急忙慌地淘汰坦克,而是要改進裝甲部隊的戰術,提升他們的信息化作戰水平和反空中火力能力。
一是加強區域防空網絡建設,在戰地區域空中能快速形成一個由衛星-預警機-雷達組成的立體預警網絡,給坦克在空中編織一個金鐘罩;
二是要加強坦克自身的防空水平和能力,改進和提升坦克現有的主動防御系統,能應對無人機靈活多樣無孔不入的侵襲;
三是針對大多數無人機需要遠程遙控監測的特點,在坦克上增裝針對無人機的自動無線干擾裝置,在不影響己方無線電通訊的前提下,能不間斷地干擾周圍敵軍的空中信號,誘敵失靈,迫其無功,擾其彈道;
四是要加強裝甲部隊參戰員的反無人機教育與知識普及,并對現有過時軍事條例進行修改,加入反無人機的因素,讓裝甲車輛、單兵反無人機作為一門課題一個傳統應用下去推廣下去,動員鼓勵廣大前線士兵因地制宜采取各種辦法解決困擾坦克戰場生存的的無人機難題
一旦裝備了由太空衛星、空中預警機、地面對空雷達組成的信息預警系統,坦克成員能與后方實時共享信息情報,裝甲集群中的防空車輛、坦克自身的高射機槍導彈等裝置就足可以隨時輕松組成遠-中-近程的對空火力網,讓對方飛來的時速僅幾百公里的武裝直升機或無人機成為活靶子。
衡量一件裝備是否會被淘汰,不是看它面臨的戰場威脅有多大?而是要看它在戰場的位置是否有其他裝備可以替代。
現代戰爭,遠程武器的大量應用雖然模糊了戰場的前線與后方,但在雙方軍隊的接觸線還是有火線存在的!而在這條火線上,坦克的位置依然舉足輕重,因為坦克進可攻、退可守!試問一下,如果對面四輛坦克100人防守和四架無人機100人防守比,你覺得攻擊哪個陣地勝算更大?
或者換個說法:給你兩個配比方案,一個是100人帶四輛坦克,一個是100人帶四架無人機,讓你去進攻一個同等兵力防守的城鎮,哪個方案勝算更大?我覺得是坦克,因為如果對方人員分散,你無人機能炸死幾個人?。眶[不好在雙方人員接觸的時候,對方都能進行個反沖鋒!
如果按照誰干不過誰,來衡量裝備的去留,那么無人機還干過戰斗機呢?難不成無人機也得和坦克一起淘汰?那軍隊最后也不剩啥裝備啦!因為任何裝備都有克制它的裝備存在!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