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除了實時拍照檢測,還有哪些功能?
不同產品具備的功能是不一樣的,目前市面上大家比較熟悉的大多數都是消費級無人機,用于旅拍這些。而工業級無人機的應用更加廣泛,像地圖測繪、地質勘測、災害監測、路面檢測等多項功能。以傲勢科技的工業級無人機為例,曾在多次抗震救災活動中做出了重要貢獻。不得不說,科技發展越好,我們受益越大。
紅外熱成像測溫+5G+人臉識別的系統產品會火嗎?
問題中提及的幾個技術的結合,基本已經把領域縮小到一個非常垂直的領域了。
檢測例如現在非常時期,小區、地鐵、商場門口,都會設立管理員對進門的人進行測溫確保大家安全,但這個環節耗費了大量人力。這套系統的投放,可以很大程度減輕疫情期間的成本和人員工作負荷。同時可以更好地減少人與人的接觸,同時可以將進出狀態、體溫對應到人(假設人們會面對攝像頭摘下一下口罩,確保可人臉識別)。
但是在非疫情時期,熱成像技術就會變得比較雞肋,用也不是、不用就浪費。比如鍛煉身體后,體溫會升高,普通感冒發燒,體溫也會升高,這兩種情況均不應當采取什么措施,最多只能記錄,以至于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也只有人臉識別系統處于可用狀態。如果投放在醫院則另當別論,熱成像可以持續起到一定作用。
5G在這個場景下,主要應用在大型活動(比如體育場演唱會),確保設備的在線狀態。對于高速和低時延特性,意義相對有限,畢竟例如200毫秒的延遲對人相對無感,與其縮短這個延時,不如縮短人臉識別這個過程的速度來的實在。
巡邏在疫情時期,一架5G無人機對行人進行體溫檢測,同時對不戴口罩的人進行人臉識別,也對度過疫情起到很好的幫助。
疫情度過以后,紅外測溫的實用性,依舊還是會是一個問題。
綜上,這三種技術的結合,更多會是一個特殊環境下的應用。在正常環境下,很多功能會變得比較雞肋。不過如果這些外圍器件可以做到可插拔,那么會很好地解決相關的產品和商業問題。
謝謝您的問題。紅外熱成像測溫+5G+人臉識別,是一個非常窄的場景應用,這種場景不具備普遍性與持久性。
紅外熱成像:用于規模性人體測溫。首先,利用AI技術AI快速定位額頭,因為大家都是戴口罩的。接下來,利用熱成像攝像機對人群額頭進行精確測溫,識別高溫人員。這個過程并不涉及人員身份識別。有了AI技術支持,紅外熱成像每分鐘可以300人次測溫,識別誤差0.3℃以內,避免了手動測溫人與人接觸的風險。這種場景是規模測溫、人群聚集、防止傳染。
人臉識別:戴口罩也能識別身份。此時的人臉識別技術,是對口罩未遮擋部位的人臉進行識別,人群無需摘下口罩,只要露出露出50%鼻梁,人員識別率、通過率就能達到85%,而且不戴口罩還不行。這在公司比較實用,如果放在海量人員的車站、地鐵,就只能統計每天通過的人數、疑似發熱人數等概數,難以精確到個人,此時的人臉識別是打引號的。
5G技術:快速傳輸的保證。5G網絡高速率、低時延,將紅外熱成像測溫數據快速至指揮中心,供決策使用。以上三項技術集成,是疫情防治所需。在非疫情時期,就會變得雞肋,尤其是熱成像技術,運動完了體溫升高,測出來又有什么意義呢?
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