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態環境轉變發展模式的事例?
9月21日,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現場推進會上,環保部命名授牌46個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通化縣榜上有名。
作為我省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縣,通化縣不僅造就了生態和諧的綠色奇跡,更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之變,為我省乃至全國各地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提供了豐滿的范例。在全省縣域年度考評中,通化縣連續三年進入全省前10,其中綜合實力位居全省第9,獲得縣域考評綜合發展優勝獎。
持之以恒,理念引導改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通化縣山好、水好、空氣好,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通化縣委書記姜信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自2004年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以來,通化縣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推進產業結構、城鄉建設和生活方式向“綠色”轉型,走出一條速度快、質量高、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發展新路。
下決心,用重拳。2012年,通化縣累計投資20多億元,先后開展了“生態產業、清水、藍天、家園、清潔、寧靜、青山、生態安全”八大工程,并于2016年6月24日獲得正式命名,成為全省第一個國家生態縣。
雖獲此殊榮,但通化縣思路不變、腳步不停、起點不降,全面推進新一輪生態大行動。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縣為引領,出臺一系列文件,實現從“淺綠”到“深綠”的發展。多年大手筆啟動生態文明建設,讓全縣上下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必須轉變“GDP至上”的觀念,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正確理念,并交出了一份極不尋常的答卷:
先后獲得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全國文明縣城、中國美麗鄉村建設典范縣、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平安暢通縣、中國最佳生態休閑文化旅游名縣等20余項榮譽;2014年12月,通化縣國家生態縣通過驗收;2016年6月,獲得環保部“國家生態縣”稱號,成為吉林省首個國家生態縣;2017年9月,榮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稱號。
啟示一:持之以恒,筑牢生態文明發展理念。
生態是最寶貴的財富,環境是最稀缺的資源。通化縣幾任領導班子始終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夯實了“環境保護優先、生態文明至上”的核心地位。
巧用“加減”,添彩美麗縣城,生態與產業融合發展
近年來,通化縣把項目建設作為擴張經濟總量的重要載體,通過投資拉動、項目帶動、創新驅動等方略的實施,經濟后發優勢加快蓄積,為縣域經濟社會振興發展增添新的動力。
發展“綠色經濟”,積聚創新發展動力。堅持圍繞綠色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每年從縣財政列支3000萬元,用于鼓勵企業科技創新,研發生態環保的高科技項目。此外,通化縣將發展旅游業作為生態共建共享的突破口,推出具有地域特色旅游路線,打造長白山旅游重要節點。
建設“綠色銀行”,厚植生態發展“底色”。實施“凈水”行動,推進蝲蛄河景觀帶和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實施“增綠”行動,實現從“砍樹”向“栽樹”的轉變,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6.9%;實施“護藍”行動,全面推進“工業廢氣、建筑揚塵、餐飲油煙、秸稈焚燒”治理,全年空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超過340天。
打造“綠色空間”,建設美麗生態家園。在城區,累計投入近50億元,加快推進城區棚戶區改造、文化產業園、南山公園、御山公園、蝲蛄河景觀帶、綠化美化、污水處理等一系列重點工程,不斷提升縣城承載功能和品位;在農村,投資1.4億元在全縣開展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建設,打造美麗庭院12124個、干凈人家11395個,建設休閑景點198處、宜居村莊104個,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14個,國家級生態村8個,省級生態村28個。
推動生態資源變資產、變資本,依托石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輻射和總投資324億元的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總投資150億元的果松太舞四季文化旅游區、總投資1億多元的蝲蛄河國家濕地公園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豐富綠色發展內涵。然而,當“土地、環保、能耗……”的招商“門檻”抬高之際,是否會“嚇退”投資者?實事消解了這些擔憂。
東寶人胰島素產業園、東寶高端服務產業園、東寶生物科技園、通化化工產業園、通化石油裝備制造產業園、快大人參產業園、雙易鋏礦業鉀長石工業園、遠東礦業石墨科產業園、吉林國富人參交易中心等總投資200億元的“八園一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這些集聚發展大項目無疑增添了綠色轉型發展的后勁。在連續三年的全省大項目巡檢中,通化縣的項目總量、項目質量和創新性等綜合考評分別獲得兩次全省第四名和一次全省第二名。
良好的生態帶來可持續發展。2016年,通化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40.2億元,同比增長7.8%;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14.5億元,增長6.2%;地方級財政收入實現11億元,增長5.8%;全縣規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216.5億元,完成增加值65.7億元,實現利潤16.1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08戶。
“我們看中的就是這里的綠水青山,和通化縣健康和諧的政商關系。”北京三聚環保董事長劉雷說,通化縣堅持“經營企業家”理念,正確把握“親”“清”內涵,營造了尊重、關懷、寬容、支持企業家的社會環境。
啟示二:有看得見的風景,還有算得出的生態效益。
無論從經濟增長與人口、資源相協調的要求來看,還是從產業結構轉型與升級的趨勢判斷,通化縣在產業選擇方面,不僅著重提升現有工業節能減排質量,更超前謀劃,大力發展占用土地少、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而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同時,“親”“清”政商關系,也形成了眾志成城謀發展的強大合力。
嚴抓常管,機制完善思路,堅守生態和發展底線
多年來,通化縣將環境保護工作放在與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同等重要的高度,作為改善民生的第一要務來推動。多方籌措抓資金、嚴格執法抓防治、考核監管抓問責,積極構建完善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體系,用鐵腕保障生態安全。
——建立生態建設投入機制。將生態建設列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持續加大投入。“十三五”時期,通化縣將投入落實環境保護資金20億元,以保證生態建設穩步推進。
——建立生態環境監管機制。建立全覆蓋的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新建項目環評執行率達到100%。對造紙、化工、磚廠等重點污染企業實施強制清潔生產審核,對不能達標排放的26戶企業限期進行治理改造,關閉蝲蛄河沿岸19戶污染企業。處理環境違法違規建設項目17個,處罰金額50余萬元。同時,鼓勵社會公眾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進行舉報,情況屬實給予獎勵。截至目前,共接到環境問題來信來訪274件,處理率100%,結案率96.15%。
——建立生態建設考核機制。出臺《通化縣生態建設工作目標考核辦法》《通化縣鄉鎮領導干部環境保護工作實績考核辦法》,將生態建設工作納入各鄉鎮、各部門年度綜合考評。
——建立全民參與機制。建立公眾參與制度,組織開展生態知識、綠色社區建設、綠色學校建設培訓以及環保產業從業人員專題培訓;大力宣傳環境保護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引導居民養成環保行為習慣。
啟示三:堅持統籌聯動,構建生態文明建設保障機制。
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為主抓手,通化縣創新制度和機制,促進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嚴格的生態文明保護制度,筑成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