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材料可以代替魚缸過濾棉?
第一層過濾棉,后面全部細菌屋。相信我,我某寶做DIY過濾四年了。那些珊瑚砂,火山巖,竹炭,還有紅外殺菌這些概念,都是商家噱頭,利潤大。當時每出一個新東西,我們都會開缸做實驗的,讓它穩定運行兩個月才會有結果。
首先說一下過濾類型。
第一是物理過濾,過濾掉水里肉眼可見的物理顆粒和渣子。這里面包含了魚的糞便,藻類,食物殘渣。
第二是生物過濾,水里會溶解一些物質,最典型的就是有機物和無機鹽。生物過濾主要是培菌,異養型細菌分解水里的有機物例如蛋白質,糖分。自養型細菌分解例如亞硝酸鹽和銨鹽這些對寵物有害的物質(認知最廣泛的就是硝化細菌了)。
第三是化學過濾,通常我們說生化過濾,為什么我要把化學過濾分開說呢,比方有些噱頭就是說珊瑚砂是鈣鹽,少量溶于水后是可以緩解水里的酸值。就等于說利用化學反應,來去除水里的有害物質。
再分別說一下三種過濾的特征,
物理過濾必不可少,而且在整個過濾系統里功勞最大。過濾出來的東西,如果完全依靠細菌分解,得好久。而且雖然說物理過濾是過濾系統的第一個環節,但是它卻是整個生態循環里的最后一個環節。這個稍后提。
生物過濾可有可無,有最好,可以有效降低換水頻率。它屬于是精密過濾了。培菌的最關鍵在于表面積。一個物體表面積越大,細菌越多,一個生活常識就可以反應出來,一塊玻璃,光溜溜的,表面積比較小,通常我們用水洗洗,就會覺得它很干凈了,如果是一塊磚呢,同樣的對待,恐怕我們接受程度就不同了。 表面積最大的過濾材料,還是細菌屋細菌環直接的,但是細菌屋的價格便宜些。這些東西其實就是沙子燒成多孔洞結構的。生化球,表面這么大的塑料制件,表面積打不到哪里去,火山巖,珊瑚砂,也都是孔洞結構,但是表面積遠遠不及細菌屋。 一塊肉,放家里任其腐爛,也是需要很久的,所以生物過濾,只能緩解,肯定做不到夠用。有多少強多少的這種心態去對待。但是物理過濾足夠強大的話,這種剩下來的“肉”就少。物理過濾稍微出點小差,漏個塞牙縫的量,也夠生物過濾忙很久的。
化學過濾,很雞肋。治標不治本,化學物質不能夠長期穩定有效的反應。如果非要,現在有種超級細菌屋,就是用珊瑚砂火山巖這些材料粉碎后燒制成的細菌屋,可以保證兩者兼有。
三種過濾說完了,說下紅外殺菌吧。
第一,紅外線,就是比紅色光波長更長的光,大部分肉眼不可見。但是,紅外的功能主要是熱效應。殺菌,應該是紫外線這種短波的工作。
第二,即使你讓紅外殺菌了。那你辛辛苦苦培養的細菌怎么辦。有人說殺菌是在生化過濾后面,不影響前面的。但是整個生態環境,菌落的數量不到一定值,是很難達到一個頂峰值的。水里的菌一樣不能殺死。我們通常說殺菌,是要殺死一些致病菌,有害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培養有細菌,來壓制有害菌。達到一個生態平衡。而不是單純靠殺。
第三,什么東西能發射紅外線,不是材料本身,是要靠溫度,理論上,任何高于絕對零度(零下273點幾,忘記了)溫度的物體,都會射出紅外的。你搜一下紅外殺菌原理,說白了就是熱效應殺菌,細菌也是蛋白質,收到紅外加溫,高于多少度,蛋白質變性失活。一個普通材料,不會自己升溫,能發射多大的功率的紅外能夠引起細菌蛋白變性?
回頭說說為什么物理過濾是生態循環的最后一程。一個魚缸是一個生態系統。你投喂的飼料,還有陽光帶進來的能量,都是這個系統,這個整體所獲得的能量。一個系統只進能量不出能量,做不到平衡的,最終都會崩潰。哪里出呢?
投進去的飼料,經過層層分解,最后都成了無機鹽,就是所謂的肥料。無機鹽濃度大了誰也存活不了,細胞反滲透失水。無機鹽濃度適宜,有陽光,有二氧化碳,好了,藻類就瘋長了,這個時候,過濾棉就會過濾出藻類,然后你去洗棉,就等于是從生態系統里提出了能量。
這是理想的環境。事實是,細菌沒這么大能力能及時把有機物全部分解成無機鹽,只能分解一部分,所有還是會有一部分有機物還溶于水在。
所以我們還是要不斷換水,有過濾,換水頻率可以低些。所以我們常說,不勤換水,就勤換魚。
可以緩解的有效辦法,
勤換洗過濾棉。過濾棉上的食物殘渣,糞便,藻類(藻類在棉上死亡,會提供糖分和蛋白)都是有機物,及早提取出來,可以大大降低生物過濾的壓力。
所以說干濕分離也很有必要,因為過濾棉泡在水里,糞便這些東西,在過濾棉上或者在魚缸里,效果還不是一樣的,一樣在發酵。干濕分離有個好處就是,不泡在水里,糞便這些沉積物沒有浮力,表面積小(可以理解為粑粑跟粑粑之間縫隙小了),細菌分解作用比較小,更有利于你提取整個原材料。(細菌分解有機物也不是一步到位的,都是層層分解)。這樣就有效避免了本來可以固體提取的物質,成了溶于水難于提取的物質。
亂七八糟的說了這么多,手機打字真累。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