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大良什么梗?
一說到“大良”一名來歷,很多人都能活靈活現地說上一段縣太爺手誤“太艮”為“大良”而將錯就錯的傳說。但這僅僅是傳說。
“大良”一名來歷,得從民族源頭抽絲剝繭方可說得清。
從漢代開始,順德一帶就是個漢人、越人、黎人、苗人雜居之地。不過,最多的是越人。越人又稱烏滸蠻,與廣西壯族同屬壯侗語族。西漢時代的南越國首都,便在幾十里以外的廣州。當時的南越國丞相呂嘉,是個赫赫有名的越族首領,而他的老家,便在大良石湖涌一帶??梢?,南越文化是順德文化的其中一層底色。
一
由于南越人是不同于漢族的一支少數民族,他們的詞匯含義也異于漢語。且舉一例,人們談及廣東民族用得最多的詞是“百越”。但很多人都望文生義地認為“越人種族眾多,數目超百”,所以叫“百越”。其實,古壯語結構多倒裝,“百”音同“卜”,意謂“人”,所以“百越”只指“越人”。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回視腳下土地,就會發現,古壯語散落順德各處,只是我們沒發現而已。正如中山大學教授司徒尚紀先生指出的那樣,“古”、“都”“思”等表示村寨,順德就有“古粉”、“古樓”、“都寧”等地。“滘”、“埠”、“涌”等表示小河、岸口,如“北滘”、“上涌”、“小陳涌”等?!袄省北淼胤?,如“麥朗”、“南朗”等。諸如此類,不一而足。但需要注意的是,古越族有音無字,因此,糾纏于字的寫法實屬不必。
二
現在談及“大良”問題。司徒尚紀教授告訴我們,南越人中的壯族人分五個種類,分別為黑、白、紅、花、黃。其中黑壯人被稱為烏蠻、烏滸蠻,因而,在他們居住的地方,不少便以“烏”字開頭,如廣州的烏龍崗、中山的烏石、順德的烏洲等等。不過,黃壯人的活動范圍最廣且最活躍。黃壯人又稱為“黃族”或“大良族”。
行文至此,我們就要剖析“大良”二字。在壯語中,“大”表示“地方”,如番禺的大石,表示石多之地。順德的大羅,指羅姓居住之處。南海的大富,意謂富貴之所?!傲肌眲t表示黃壯人。明代學者鄺露說:大良與壯同類。因而,他們活動的地方,以“良”命名的也不少,如順德的良村、南海的良登、新會的良都,都含黃壯人村落之意。
現在,若我們用壯語解釋“大良”二字,問題便迎刃而解。因為,“黃壯人居住的地方”之意便順理成章地凸現出來。我們現在所稱“大良”的真正原意,便專指于此。
魯魚亥豕,郢書燕說,雖代不乏現,但“大良”的來源不應是“太字之點加于艮頭而易名大良”,相反,是一種由來已久的稱呼。因為,一個行政地區的命名,僅因筆誤而輕易更名易字,畢竟有點兒戲。況且,即使在封建社會,政府大小行為都有嚴明詳細的法律條文作規定,一個地方名也并非“戲說”般可隨意更改。
另外,新版《順德縣志》也說,“《永樂大典》所記是‘大良’而非‘太艮’”。這話很重要。因為,作為原生態的地名,最能體現當時的民族文化特色。特別應指出的是,《永樂大典》成書于明初(1407年),比順德建縣(1452年)早50年,也就是說,“大良”之名早于傳說中的“太艮”之名,因此,更能說明順德縣城是“大良”而非“太艮”。另外,清咸豐《順德縣志》雖說“大良”源于“古太艮峽”,但沒任何資料佐證。
其實,建縣前越人文化已成為順德文化濫觴,那么,以越人詞匯“大良”作一個地方名稱也一點都不足為奇。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