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地貌地形分類?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貌:南高北低,地表多樣化。具體有以下幾個特點。
寧夏南北長456公里,東西寬50—250公里不等。兩頭尖,中間寬,形似橄攬。全區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
寧夏地跨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地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按地形區分則包括4大部分,賀蘭山地,六盤山地,寧夏平原,東南部高原,也即是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約占全區面積的3/4,平原占1/4強。自北向南為賀蘭山脈、寧夏平原、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六盤山地等,南部是黃土地貌,以流水侵蝕為主,屬黃土高原;北部以干旱剝蝕、風蝕地貌為主,屬于內蒙古高原一部分。地表形態的多樣化,為自治區經濟發展提供了不同的條件。
寧夏著名山地主要有賀蘭山和六盤山等。
賀蘭山綿延于自治區的西北部,以分水嶺為界與內蒙古阿拉善高原相連,東側以斷層臨銀吳平原。山脈呈南北走向,北起巴音敖包,南迄馬夫峽子,綿延200多公里,東西寬15—60公里不等,海拔多在1600—3000米,最高峰為3556米,位于蘇峪口北。高出自治區首府銀川市約2400米左右。賀蘭山中部(宗別立至三關口)峰巒迭翠,溝谷幽深,是賀蘭山最為巍峨險峻、景色秀麗之處。如果你站在寧夏平原向西望去,就會發現賀蘭山如同一匹奔騰的駿馬。英姿勃發,蒙古語“賀蘭”一詞就是“駿馬”的意思。正是由于巍峨雄偉的賀蘭山橫在寧夏西北部,方能阻擋住騰格里沙漠流沙的東侵,同時也削弱了西北寒風的侵襲,成為天然屏障,使寧夏平原享有“塞上江南”的美譽。賀蘭山還是我國外流區和內流區的分水嶺和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山嶺中間有一些低矮的山口,成為東西交通要道,三關口就是由銀川到內蒙古阿拉善盟的重要通道。
六盤山古稱隴山,地處寧夏南部的黃土高原之上,呈東南——西北走向,平均海拔比賀蘭山還要高,在2500米以上,最高峰是位于和尚鋪以南的美高山,俗稱米缸山,海拔2492米,山勢高峻。六盤山是一個狹長山脈,是渭河與烴河的分水嶺,山路曲折險狹,有古盤道6重,迂回曲折盤旋,六盤山因此而得名。六盤山山腰地帶降雨較多,氣候較為濕潤,宜于林木生長,有較繁茂的天然次生闊葉林,使六盤山成為黃土高原上一個“綠色島嶼”。
寧夏平原是賀蘭與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之間的一個斷裂下陷地帶。經黃河水長年沖積和賀蘭山長期洪積,形成了一個狹長的、在中國西北地區則可說是較廣闊的沖積平原,它西起中衛縣沙坡頭。北迄石嘴山,斜貫自治區西北部,面積達1.7萬多平方公里,海拔1100—1200米,地勢從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寧夏平原以青銅峽為界分為南北兩大部分。青銅峽口以南為衛寧平原,面積比較小,排灌條件良好,但北緣山脈缺口處,受騰格里沙漠流沙侵襲直逼黃河,是寧夏治沙重點地區。峽口以北是銀川平原(銀川吳忠市之間的銀吳平原),是全區地勢最低之處,地形比衛寧平原要開闊得多,可是由于坡度小,特別是黃河以西土質粘重,排水不好,土地沼澤化、鹽堿化十分嚴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目前已有很大好轉。寧夏平原引黃灌溉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溝渠縱橫,林木成行,灌溉農業十分發達,歷來是塞北的魚米之鄉,現在更是我國西北地區的重要商品糧基地。
寧夏南部是黃土高原的一部分,海拔在1500—2000米之間,上面覆蓋著黃土,其厚度可達100多米,但薄的地方僅1米左右,黃土厚度大致由南向北逐漸削減。由于流水的切割作用,形成起伏不定的丘陵。它也是寧夏重要的糧油產地。低丘緩坡多被開墾為農田,丘陵坡下,是勞動人民因地制宜建造開挖的住室——一排排窯洞,形成這里普遍的、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居民區。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