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工信部油耗和實際油耗差距大,但是真的不靠譜嗎?
買過新車或者經常關注汽車的小伙伴肯定都知道“工信部油耗”這個詞,我們在汽車網站上、汽車使用說明書上或者新車擋風玻璃上的燃料標識上都會看到工信部油耗的信息。而且大部分人都認為這個工信部油耗有點不準,因為跟我們正常用車時的油耗差距實在是有點大。但是你除了知道它有點不靠譜之外,還知道其他關于它的事嗎?
首先,為什么會有工信部油耗這個概念呢?
工信部油耗為大家所熟知其實是從2010年的輕型汽車燃料消耗量公示制度開始的,從那時起新車上都會粘貼燃料消耗量標識,其目的是為了方便消費者辨識油耗程度和車輛的節能效果。
然而你真的以為這就完了?其實并沒有。工信部油耗其實還和最近幾年執行的雙積分政策有關系,雙積分政策要求車企每年都需要完成國家所要求的平均燃油消耗量指標,如果車企達不要相應的要求,就會被暫停高油耗產品的申報、生產,并會面臨處罰。
國家的目的是通過類似的法規要求并鼓勵廠家節能減排,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進而達到不斷減少排放的良性循環。
所以對于車企來講,不論是面向用戶需求還是自身的生存發展問題,較低的工信部油耗都是符合自身利益的,也就是說車企希望工信部油耗越低越好。
然而雖然這是車企的美好愿望,但是并不是說工信部油耗就可以隨意的標注,油耗的多少有專門的測試方法,當然這個測試方法也是工信部油耗和實際油耗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那么工信部油耗是如何測出來的?
工信部油耗的測試方法采用了2000年頒布的歐洲循環駕駛法,包含市區工況和市郊工況,在歐洲循環駕駛法中,認定市區占30%,市郊占70%。油耗測試的方式一般分為兩類: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工信部采用的是間接測量法,這種方法是指將整車放置在實驗臺上,模擬車輛在道路上實際行駛的車速和負荷,按照一定的工況(如怠速、加速、等速、減速等工況)運轉,測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的排放量,按照碳平衡法測量油耗(碳平衡法是指通過測量車輛排氣中的含碳氣體的碳含量,再與單位體積燃料的含碳量相比,即可測得燃料的消耗量)。
一個完整測試循環共計1180秒,由四個市區工況小循環和一個郊區工況組成,其中市區工況共780秒,最高車速50KM/H,測出的油耗就是市區工況的油耗;郊區工況400秒,最高車速120KM/H,測出的油耗就是市郊工況的油耗;綜合工況的油耗就是根據兩種工況油耗計算的平均油耗。
也就是說整個測試的過程只有19.67分鐘,而且目前的測試方法和我們平時開車的習慣也存在很大的差距,除了測試方法的原因,個別車企為了獲得一個較低的油耗值也會使出各種各樣的方法。比如送檢車輛都是經過磨合的車輛;想辦法減輕車身重量;通過更換輪胎減小摩檫力等等。
工信部油耗測量時雖然盡量模擬了常見的幾種不同的用車環境,但是在實際駕駛時情況會更加的復雜多變,除了用車環境的不同,個人的駕駛習慣更加的千差萬別。所以實際用車油耗和工信部油耗存在差距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工信部油耗真的就沒有參考價值了嗎?
其實大家在買新車時進行不同車型對比的時候還是可以進行參考的,因為工信部油耗的測量方法對不同的車型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大家進行了一樣標準的考試,而且是很公平的考試。所以在對比不同車型時不妨對比一下工信部油耗,這樣心里起碼知道哪個車型更加的省油。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插電式新能源汽車的工信部油耗,插電式混動車型一般都擁有純電行駛能力,在計算油耗時很大一部分的油耗會被電能行駛里程均攤,所以最后得出的插電式混動車型的油耗一般都是1-2L/100Km,但是實際油耗是要高出不少的,特別是在電能耗盡后更重的車身質量也會增加油耗。
看完這篇文章相信你對工信部油耗已經有了全面的了解。最后偷偷的告訴你,除了工信部油耗跟實際油耗有差距,車速表也不準,表顯油耗也不準……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里了,想了解更多有意思的內容別忘了關注哦,我們會持續更新有趣又有用的汽車知識。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來源于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