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物聯網如何助推工業節能
工業物聯網如何助推工業節能
2016年大家的焦點都放在工業4.0,智能制造,中國已躋身世界制造大國,供給側改革,兩化融合是目前工業遇到的最大瓶頸。但毫無疑問,在工業化的進程中,必然要經歷經濟發展、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失衡,德國從90年代起的一系列節能政策和節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已經形成較為成熟和健康的工業4.0發展模式。
對以工業為核心生產力的中國來說,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的嚴重后果近幾年已不斷凸顯,單位產品能耗高于世界先進水平,單位產值造成的污染更是遠超發達國家。節能減排作為長期目標,必須要做到可持續改善,從根源上提升制造水平。在過去的2015-2016年,工業物聯網正在飛速發展,從小型制造企業到國際制造巨頭,都依靠工業物聯網逐漸蛻變,這不僅僅是“制造業+互聯網”的體現,是人們開始掌控生產制造,不再只關注產出,一步步從關注“數量”過渡到關注“質量”。
中國的能源現狀導致煤炭成為工業黑金,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占比巨大。煤改油、煤改電也非常考驗國內的制造工藝,更多的企業開始關注節能技術,通過互聯網的手段進行科學管理,優化能源配置,邁開工業節能的第一步。
節能減排邊際難度高,企業何去何從?
過去的幾年里,國內響應節能減排的企業大多是從“減排”下手,一方面不影響自己的生產進度控制成本,一方面可以自由的周旋于政府監督部門之間。節能減排如果不能讓企業看到轉化成果,只是一味的減產降排,那么最終也只能是一場“鬧劇”。隨著新方案的發布,工業節能的大風向已走向明朗,會有更多的政策和投資助推節能技術及節能產品的落地。
相較于世界其他國家,國內物聯網技術起步較早,發展速度快,目前已經是國際物聯網標準研究組的重要一員。物聯網技術相比于傳統的節能減排技術,具有泛在感知、數據采集精準靈活、可實時監控、預警模型、數據分析等優勢。工業物聯網的出現為企業變革帶來了非常有利的機遇,從傳統能源消耗的“減排”中脫身而出,利用虛擬網絡技術完成產業整合、制造升級。不僅可以幫助企業實現效益和節能的雙重改善,而且是未來市場競爭的有利先機條件。
工業物聯網如何助推工業節能?
對于信息和數據的運用是企業進步價值的最好體現:
1.節能減排工作中對資源的循環利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制造企業可以通過傳感設備獲取生產環節的所有詳細信息,包括排放物的污染指數、去向、處理結果等。平臺管理和配置流程合理分配資源投入,通過反饋的數據進行調整,通過與節能技術的結合科學的管理制造生產的全過程。
2.精細化管理生產消耗及產出,通過工業物網系統我們可以實時監控所有設備的工作數據,包括電流、電壓、功耗、狀態。通過數據差異識別主要能耗設備,針對性的進行節能改造,對比改造前后的數據評估節能改造效果。
3.高效能源管理:16年智物聯幫很多企業實現了合同能源管理,在順應企業向“互聯網+”管理模式轉變,工業物聯網無疑成為了企業的最佳選擇。通過“數字化管理平臺”不僅可以綜合管理生產中各個環節的協同,提高生產效率;而且準確掌握生產資源數據、市場使用數據、租賃數據等等,使能源管理成為有機的整體,提升企業受益。
4.工業物聯網與節能減排的有機結合將是未來十年的巨大機會,我們期待在“中國制造2025”目標指引下,通過物聯網應用幫助中國工業實現真正的節能提效。
工業物聯網任重而道遠
就制造業而言,16年我們服務的很多企業問題都聚焦在工廠生產,設備使用效率低,工藝和制造成本之間矛盾巨大。隨著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我們可以借助工業物聯網平臺,收集和分析生產能耗信息、識別問題、合理調度管理和改善生產效能低下環節,實現對生產的科學管理。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需要不斷的探索新的應用,解決工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讓企業從節能改造中整體受益。
以上由物聯傳媒轉載,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這個怎么說,就比如我們公司現在做的能耗管理系統,他就是一種對工廠,對企業非常好的節能方式
今年兩會,海爾集團總裁周云杰就工業互聯網這個話題談了很多,我覺得非常有價值。比如你說到工業節能,表面上我們是不太能看出來這個節能節在什么地方了,但海爾的做法是“解決好工業互聯網創新中模式創新與平臺賦能的關系”,通俗點說,物聯網時代已經算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消費級互聯網已經要向工業級互聯網升級,我們就不再講究大規模生產了,而是跟著用戶走進入定制時代,對于需求非常有針對性。物聯網時代已經算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消費級互聯網已經要向工業級互聯網升級,我們就不再講究大規模生產了,而是跟著用戶走進入定制時代,對于需求非常有針對性。我們都知道大規模生產必然會帶來浪費或者不夠精準之類的問題,這樣就都解決了,海爾定制化服務這就是節能啊。
發展低碳經濟對于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有何意義,如何實現發展低碳經濟?
近年來,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問題,轉變傳統高能耗、高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以低能耗、低排放為標志的低碳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正在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共同選擇。
作為發展中的大國,中國能源環境方面的問題尤其突出。2007年,覺的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的理念,為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們更加關注低碳經濟的崛起。
低碳經濟實質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為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操作性詮釋,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節約型社會的綜合創新與實踐,完全符合十七大報告提出的發展思路,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球性革命。
人的生存過程,就是消費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環境物質的過程。二氧化碳是人類消費能源、資源的必然產物,也是造成溫室效應、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大和活動能量的急驟膨脹,人類的活動已經危及到自身生存的基礎。
有資料顯示,作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國,美國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我國的單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國的好幾倍,按照這種發展模式,我們缺乏持久的創新能力,環境惡化和能源短缺將是今后50年我國發展過程中最大的瓶頸。實行節能節排,實現低碳發展,構建生態文明社會,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由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牽頭的《斯特恩報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GDP5%~20%的損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經濟轉型。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表明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有望成為美國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德國則希望在2020年,國內的低碳產業要超過其汽車產業。向低碳經濟轉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如何實現發展低碳經濟?
答案:“加快建立低碳經濟體系”
作為一個高能耗國家,我們需要從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的內在規律出發,找到我國巨大社會浪費和環境污染的本源。必須摒棄只關注諸如建筑節能、煤的高效利用等“用”的層面的具體技術問題,而忽視“體”的層面存在的痼疾,比如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理論的負面影響,城鄉空間布局、國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浪費等。因此,創新思維、改變觀念,堅持體用結合,從全局觀、系統論的角度出發,才能正確認識并加快低碳經濟發展。
1.倡導形成綠色消費、綠色經營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須轉變公眾和社會的觀念,做任何事都要適度適宜、合理節約。對于個人,要培養節約是美德的觀念,徹底改變諸如餐飲浪費等與節能減排背道而馳的陋習;對于企業,則要推行綠色經營的理念,建立清潔生產機制和精益生產方式;國家引導企業將環保成本計入企業生產成本,幫助企業樹立企業公民意識,解決節能減排沒有效益的錯誤認識。
2.解決潛藏在空間格局和社會發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費問題。有效的節能減排必須以工業相對集中為前提,工業相對集中才能產生專業化分工,提高效率,節省能源;同時催生集群創新,不斷產生新技術、新工藝,從而減少物質消耗。
3.培育靜脈產業,建立完備的工業化體系。民眾對循環經濟體系的理解目前還處于表層,基本理解為廢渣利用、尾氣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環經濟體系應如同人體系統一樣,如果把工業制造系統比作人體的動脈系統,那么,我們使用過的工業制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則應如人體的靜脈系統一樣。工業品的回收再利用―――“靜脈”產業應該是一個巨大的產業。
4.大力發展低碳技術,解決自主創新成果和人才的匱乏問題。低碳技術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必須強化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整合市場現有的低碳技術,加以迅速推廣和應用。
低碳經濟的加快發展急需大量前沿科技人才與科技成果支撐。以新能源領域人才現狀為例,目前,我國風電產業當中受到長期專業技術培訓的人不超過50個。在中國《可再生能源法》實施兩年后的今天,全國僅有華北電力大學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學院。另外,傳統的創新成果評價認證體系,存在對某些現有科學體系不能解釋的成果無法認定的尷尬現實。未來的重大科技成果,很可能來自自學成才的科學工作者,面對現有科學體系不能解釋的成果,應當采取“非共識性原則”結合實證的方法加以認定。
5.加快文化創意產業建設。文化創意產業處于技術創新和研發等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產業和低碳消耗的綠色產業。大力發展文化創意服務業,能夠為社會創造巨大的財富,同時避免了能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
6.從雨污分流入手,治理城市污染問題。我國的縣級城市基本沒有雨污分流的設施,大中城市雨污分流設施雖然投資量很大,實施卻不夠徹底,造成大量污水處理廠的勞動成果被不能徹底實施的雨污分流措施“一票否決”。
7.從我國能源結構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節能減排的效率。中國能源消耗形式主要為動力消耗、農村采暖和城市集中供暖消費、電能消費3種,其中大約有68%的能源是由各種能源轉化為電能后被消費的。而我國電力系統普遍存在著低效率運行和嚴重能源浪費問題,尤其是在配電和用電兩個環節,節能潛力總計為1.2億千瓦,占中國電能的20%。重點推廣配電用電領域的重大自主創新項目,可極大提高節能減排效率。
8.低碳經濟之路的核心,是建立起我國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系統,最終實現由“高碳”時代到“低碳”時代的跨越,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發展低碳經濟,一方面是積極承擔環境保護責任,完成國家節能降耗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摒棄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約的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雙贏的必然選擇。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