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節能減排政策從什么時候開始
國家節能減排政策從什么時候開始
國家節能減排政策從2007年開始。
2007年4月25日國家發改委頒布《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決定成立國務院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由溫家寶總理任組長。
2007年11月23日國家批準了新的節能減排政策,環保節能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
2007年12月13日,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了新的“首批政府強制采購節能產品清單”,這也標志著我國正式實施政府強制采購節能產品的開始。
從2007年8月起,中央財政開始對十大重點節能技術改造工程實行“以獎代補”政策,每節約一噸標準煤中央財政將給予企業200元到250元的獎勵。
國家從頒布實施節約能源法就開始了節能減排宣傳,應對能源危機。
2007.8.22
廣西經濟
【廣西壯族自治區經濟】
(一)經濟增長持續加快,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初步預計,全區生產總值5865億元,增長14.8%,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年度增量首次突破1000億元,達到1036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2363元。財政收入703.86億元,增長23.7%,年度增量首次超過100億元,達13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達到260億元左右,增長40%左右。
(二)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發展協調性逐步增強
全部工業增加值首次超過2000億元,達到2001億元,增長21.9%,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48.5%。農副食品加工、電力、冶金、化工、汽車、機械、建材等支柱行業合計完成工業增加值增長30%左右,對全區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66%。主營業務收入超30億元的企業比上年增加2家,達到16家。工業新產品產值增長29.9%。特色效益農業加快發展。糧食總產量1551.6萬噸,增長0.82%;糖料蔗產量增長15.6%;鮮蠶繭增長14.7%;水果增長13.1%。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53億元,增長6.5%。重點龍頭企業直接帶動農戶300多萬戶,輻射帶動約190萬戶。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2273億元,增長14.3%。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首次突破6000萬噸,達到6300萬噸,增長27.3%;全社會貨運周轉量1517億噸公里,增長16.8%。全區旅游總收入430億元,增長17%。三次產業占生產總值比例為21.6:39.7:38.7,第二產業比重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工業比重34.1%,提高1.1個百分點。非公經濟增加值占全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50%。城鎮化水平由上年的34.6%提高到36.2%。
(三)投資結構不斷優化,重點建設加快推進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956億元,增長31.5%。其中,城鎮投資完成2630億元,增長31.7%。投資繼續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傾斜,技改投資增長41.8%;工業投資增長32.5%;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0%。社會投資快速增長,其中民間投資1468億元,增長43%。桂林至興安高速公路等96個自治區層面統籌推進的重大項目實現新開工。沿海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累計完成投資82億元。自治區成立50周年大慶項目民心工程全面實施。大石山區五縣基礎設施大會戰項目全部開工。龍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欽州、防城港、貴港火電廠,南寧至百色高速公路,華銀氧化鋁一期等69個續建項目建成投產或部分投產。北海林漿紙、防城港鋼鐵、湘桂鐵路擴能改造、桂林防洪及漓江補水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取得新進展。
(四)開放合作成效顯著,體制改革繼續深化
第四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商務與投資峰會及九大論壇、第二屆泛北部灣合作論壇成功舉辦,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由共識走向實踐。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獲得國務院批復,經濟區開放開發生機勃勃,預計生產總值增長17%以上。承接產業轉移步伐加快,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年引進區外境內資金實際到位突破1000億元,增長74.3%;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7.9%。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39.2%,其中出口增長42.3%。
行政體制改革積極推進,各級政府政務服務中心和電子監察系統建立并運行。企業國有產權制度改革繼續推進,累計完成改制708家。“鄉財縣管”改革范圍擴大到41個縣(市、區)。廣西北部灣銀行、鐵路投資集團、交通投資集團等投融資平臺抓緊組建。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穩步推進,擴大差別電價實施范圍,合理制定水資源費收費標準。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扎實開展。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進一步落實。農村綜合改革試點、農村信用社、金融保險、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糧食流通、科技、教育、衛生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五)節能減排力度加大,生態環保建設加強
自治區成立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全區節能減排實施方案,在全區范圍開展節能減排“百日行動”。全年關停小火電機組39臺共計裝機容量63萬千瓦,淘汰煉鐵產能41.4萬噸、煉鋼504.9萬噸、鐵合金29.53萬噸、水泥258.8萬噸、造紙37.3萬噸。10個行業40家重點耗能企業在全國率先開展能效對標考評;新建建筑設計階段節能強制性標準執行率達到97%;全國第一個非糧燃料乙醇項目建成投產,車用燃料乙醇汽油試點工作扎實推進。重點二氧化硫治理工程項目全部按期開工,全區近50家制糖企業實施治污工程。11大節能環保生態項目按計劃開工,生態工程加快建設。實施“城鄉清潔工程”成效顯著。
(六)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群眾生活不斷改善
第三輪創新計劃全面完成。“兩基”攻堅戰勝利告捷,全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50%;中等職業教育招生26萬人;普通高校招生15.2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88個縣(市、區),農民參合率達77.35%。縣級醫院、婦幼保健院、鄉鎮衛生院、基層計劃生育服務站、縣級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等項目建設繼續加強。第十一屆全區運動會成功舉辦。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成績。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00元,增長23.2%;農民人均純收入3224元,增長16.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98億元,增長18.6%。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4.3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8%;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4.88萬人次;城鎮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25.35萬、339.31萬和223.75萬。新建五保村388個,累計建成6521個。農村未解決溫飽貧困人口減少11萬人左右,低收入貧困人口減少25萬人以上。自治區為民辦10件實事年度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2003年以來的五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7%;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7%;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8.2%;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年均增長48.8%。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特色效益農業快速發展。第二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接近40%,成為第一大產業;與2002年相比,工業比重提高6.4個百分點,非公經濟比重提高9個百分點,城鎮化率提高7.9個百分點。發展后勁大大增強。西部大開發取得重要進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9223億元,年均增長28.8%;300多個重大項目投產或部分投產。五年新增高速公路1057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4844萬噸,電力裝機容量1239萬千瓦。改革開放深化拓展。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我區在國際國內區域合作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明顯提升,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加快推進,招商引資及承接產業轉移取得新突破,對外貿易總額年均增長30.7%,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15.9%。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8%,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9.9%,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125.2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00萬人次。扶貧開發取得巨大成就,邊境地區、革命老區、大石山區群眾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和諧社會建設呈現新局面。
當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一是農業基礎薄弱,農資價格持續上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難度加大。二是產業結構層次較低、市場需求約束較大、煤炭輸入困難較多、主要原材料供應趨緊價格上升、部分工業品價格在供求變化中波動較大,工業持續快速增長難度加大。三是融資渠道和手段單一,項目前期工作滯后,保持相應的投資規模難度加大。四是節能減排形勢嚴峻。五是居民消費價格過快上漲,對低收入群眾生活帶來較大影響。對這些問題要高度重視,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廣西五大經濟區經濟發展情況
自治區黨委、政府頒布的廣西五大經濟區發展規劃(下稱《規劃》)試行后,各級黨委、政府以及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按照規劃的要求,充分發揮各地優勢,采取有力措施,通過實施一批規劃建設的重大項目,使優勢產業加快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各具特色的區域經濟正在形成,從而促進了全區經濟的持續較快發展。1999年至2004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5%,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9%,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1999年的28.39:35.62:35.99調整為24.4:38.8:36.8。
一、桂南經濟區:臨港工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海洋經濟快速發展
桂南經濟區包括南寧市、北海市、欽州市和防城港市及其轄縣。該區域土地總面積42473平方公里,占全區的17.94%;2004年末總人口1220.58萬人,占全區的25%;地區生產總值1014.83億元,占全區的30.57%;財政收入108.48億元,占全區的26.87%。1999至2004年,該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85%,高于全區1.35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6.79%,均居各經濟區之首;三次產業結構由1999年的29.7:27.35:42.95調整為2004年的24.07 :31.19:44.74。
二、桂中經濟區:現代工業經濟實力不斷壯大,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桂中經濟區包括柳州市和來賓市及其轄縣。該區域土地總面積32028平方公里,占全區的13.5%;2004年末總人口599.64萬人,占全區的12.27%;地區生產總值548.97億元,占全區的16.53%;財政收入81.47億元,占全區的20.18%。1999年至2004年間,該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4%;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9%,增幅列全區榜首;三次產業結構由25.77:38.79:35.44調整為20.67:48.7:30.63。
三、桂北經濟區:旅游業成為經濟支柱,現代農業發展初具規模,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
桂北經濟區由桂林市及其轄縣構成。該區域土地總面積27809平方公里,占全區的11.75%;2004年末總人口493.88萬人,占全區的10.1%;地區生產總值457.11億元,占全區的13.77%;財政收入42.74億元,占全區的10.59%。該區地區生產總值由1999年276.31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457.11億元,年均增長8.9%;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3%;三次產業結構由34.62:30.49:34.89調整為26:37.2:36.8。
四、桂東經濟區:承接產業轉移、發展外向型企業和現代農業取得較大進展
桂東經濟區包括貴港市、玉林市、梧州市和賀州市。該區域土地總面積47887平方公里,占全區的20.23%;2004年末總人口1583.18萬人,占全區的32.4%;地區生產總值801.36億元,占全區的24.14%;財政收入66.16億元,占全區的16.39%。1999年到2004年該區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3%,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1.8%。三次產業結構由40.91:27.59:31.5調整為32.25:36.33:31.42。
、桂西經濟區:有色金屬基地、水電基地進一步發展壯大,山地種養業加快發展
桂西經濟區包括河池市、百色市和崇左市。該區域土地總面積87024平方公里,占全區的36.77%;2004年末總人口984.35萬人,占全區的20.13%;地區生產總值509.34億元,占全區的15.34%;財政收入59.66億元,占全區的14.78%。1999年到2004年該區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4.6%,財政收入年均增長7.6%。三次產業結構由1999年的37.95:29.55:32.5調整為2004年的32.14:36.18:31.68。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