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上如何改善鹽堿土
土壤鹽堿化是指土壤含鹽量太高(超過0.3%),而使農作物低產或不能生長。
形成鹽堿土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氣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臨界水位);另一是地勢低洼,沒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鹽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該地 區又比較干旱,由于毛細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發后,便留下鹽分:日積月累,土壤含鹽量逐漸增加,形成鹽堿土;如是洼地,且沒有排水出路,則洼地水份蒸發后,即留下鹽份,也形成鹽堿地。
鹽堿地在利用過程當中,簡單說,可以分為輕鹽堿地、中度鹽堿地和重鹽堿地。輕鹽堿地是指它的出苗,百分之七八十的,它含鹽量在千分之三以下;重鹽堿地是指它的含鹽量超過千分之六,出苗率低于50%;中間這塊就是中度鹽堿地。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應該只看到不利的一面,更應該把它看成是很珍貴的土地資源,因為有許多生物包括植物,包括微生物,都可以適應這一環境,并且越來越多的科技工作者正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治理鹽堿地的工作之中,治理鹽堿地的工作一定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分布:我國鹽堿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華北平原,東北平原,西北內陸地區及濱海地區.
不利影響:
1、土壤板結與肥力下降。
2、不利于農作物吸收養分,阻礙作物生長。
鹽堿地的一些改良利用經驗,供參考。
(一)洗鹽改良法:水是土壤積鹽的因素,也是脫鹽的動力。建立健全水利設施,實行河、井、溝、渠結合,排、灌、蓄配套,進行合理灌排,調節自然界水分循環,可洗淋排除土壤中的鹽分。
(二)農業改良法:(1)增施有機肥。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強土壤保水能力。(2)種植綠肥。是有機肥的重要來源,還有增加覆蓋、減少蒸發和抑鹽作用。(3)合理耕作。合理耕作及時松土,可減少蒸發,破除板結,改善通氣,抑制返鹽,利于種子萌發和根系吸收。(4)種植水稻。由于泡水時間長,土壤中鹽分被壓到耕層以下的地下水里,排出田外。(5)植樹造林。能降低風速,減少蒸發,減輕地面返鹽。(6)刮除鹽土。在春秋旱季,將含鹽表土刮除,移出耕地外,降低土壤含鹽量。(7)開溝躲鹽。是利用鹽往高處走的規律,降低溝底含鹽量,以利種子出苗。(8)放於壓堿。把含泥沙較多的河水,引入事先筑好埂壩的地塊,使泥沙降下來,於地改堿。另外種植耐鹽堿作物,如棉花、高粱等。
(三)化學改良法:(1)施用磷石膏。可提高土壤活性鈣陽離子的含量,減輕碳酸鈉和重碳酸鈉對作物的危害,降低PH值。(2)巧施化肥。鹽堿地多施鈣質化肥(過磷酸鈣、硝酸鈣等)和酸性化肥(硝酸銨等),可增加土壤中鈣的含量和活化土壤中鈣素。(3)施用腐殖酸類改良劑:這類物質是很好的離子交換劑,對鈉、氯等有害離子有代換吸附作用,能調節土壤酸堿度。(4)施用抑鹽劑。該劑用水稀釋后,噴在地面能形成一層連續性的薄膜。這種薄膜能阻止水分子通過,抑制水分蒸發和提高地溫,減少鹽分在地表積累,對農作物保苗增產有良好作用。
①防治:
治理鹽堿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種稻、防滲等);農業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種、輪作、間種套種等);生物改良措施(種植耐鹽植物和牧草、綠肥、植樹造林等);和化學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質,如石膏、磷石膏、亞硫酸鈣等)。 四個方面。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禾康是一種鹽堿土壤改良劑。它廣泛適用于內陸鹽堿地、濱海鹽堿地、蘇打鹽堿地等各類鹽堿地的改良。禾康是一種棕黃色或棕紅色帶酸味的有機液體,對環境友好,可生物降解,對人畜無害。禾康通過有機絡合增溶作用,利用土壤本身的條件實現土壤的改良和修復,因此它被廣泛應用于中低產田改良,鹽堿地治理,荒漠綠化等。
施用方法:
漫灌:先將待施禾康的土地深翻、耙平,然后將定量禾康加水稀釋(稀釋倍數不限,以省時、省力為宜),均勻噴于地表后再灌水,并且防止跑水、串灌。如果必須串灌,可以將最后的地塊先灌滿水,先施禾康,此時可以噴施或就地取水稀釋灑施。接著施倒數第二塊,最后在入水口處的地塊施用。水量越大越好.
滴灌:直接將禾康加入施肥罐中隨水滴施。先滴清水3小時左右,再加入禾康隨水滴施。
噴灌:有貯水池的,可以將禾康加入其中;沒有貯水池的,可以將禾康先噴于地表,再噴灌。噴灌的時間要適當延長,至少濕潤耕層30厘米以上,濕潤層越深越好。
②鹽堿地改良措施:鹽堿地的主要特點是含有較多的水溶性鹽或堿性物質。改良鹽堿地的原則是要在排鹽、隔鹽、防鹽的同時。積極培肥土壤,主要措施有:
1、排水 對地勢低洼的鹽堿地塊。通過挖排水溝,排出地面水可以帶走部分土壤鹽分。
2、灌水洗鹽 根據“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規律,把水灌到地里,在地面形成一定深度的水層,使土壤中的鹽分充分溶解,再從排水溝把溶解的鹽分排走。從而降低土壤的含鹽量。
3、種植水稻 在水源充足的鹽堿地種水稻也是一項有效的改良措施,因為種植水稻后。通過長時間淹灌和。排水換,土壤中的鹽分就可以被淋洗和排出。
4、增施有機肥 有機肥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質,有利于團粒結構的形成,改良鹽堿地的通氣、透水和養分狀況,有機質分解后產生的有機酸還能中和。土壤的堿性。種植綠肥效果更好。
5、深耕深松 對鹽堿深耕深松。加深耕層,能加速淋鹽,防止返鹽,增強保墑抗旱能力,改良土壤的養分狀況,深耕應注意不要把暗堿翻到地表。
6、客土壓堿 客土就是換土,客土能改善鹽堿地的物理性質。有抑鹽、淋鹽、壓堿和增力。土壤肥力的作用。可使土壤含鹽量降低到不致危害作物生長的程度。
7、合理種植在鹽堿地上種植作物,要根據作物對鹽堿、旱、澇的適應能力,因地種植.合理布局,充分發揮農業增產潛力,向日葵、谷糜類、甜菜、大麥等為耐鹽堿性較強的作物。
③解決好水問題,如灌溉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調控土壤的水分運行,防止海潮浸淹等,是鹽堿地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這是因為只有逐步消除產生土壤鹽堿化的前提下,其它土壤改良措施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1.修筑防潮工程,防止海潮內侵。
2.穩定黃河入海流路。
3.完善排灌系統,保證排水通暢。
4.加強宣傳教育,增強節水意識。
④土地鹽堿化的治理需要從流域的角度出發,全盤考慮,統一規化,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油田建設與農業開發,綜合整治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不斷改善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農業,促成農林牧副漁業全面發展。
在處理開發與治理的關系方面,要邊利用邊治理。
通過壓縮土地休閑時間增加土地覆蓋可以控制向地下水系統中的排泄量。在鹽堿地上引種有一定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的耐鹽植物,大量種植耐鹽植物以后,土壤覆蓋度加大,植物蒸騰取代了土面蒸發,使地下水中的鹽分不能在土壤表層積累,從而減輕了土壤表層的鹽堿化。與此同時,每年的大量植物枯枝落葉,既能增加土壤肥力,又能改善鹽堿土的理化性狀,經過若干年,土壤鹽堿化狀況得到改善。改土與培肥相結合,提高土壤肥力,鞏固改土效果。
土壤質地和地下水:
質地粗細可影響土壤毛管水運動的速度與高度,一般來說,壤質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粘土積鹽均慢些。地下水影響土壤鹽堿的關鍵問題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礦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礦化度大,容易積鹽。
河流和海水的影響:
河流及渠道兩旁的土地,因河水側滲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積鹽。沿海地區因海水浸漬,可形成濱海鹽堿土。
對耕作管理的影響:
有些地方澆水時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區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積鹽,使原來的好地變成了鹽堿地,這個過程叫次生鹽漬化。為防止次生鹽漬化,水利設施要排灌配套,嚴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時耕鋤。
⑤ 鹽堿土的改良和利用:
鹽堿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狀況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點應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狀況上面。一般分幾步進行,首先排鹽、洗鹽、降低土壤鹽分含量;再種植耐鹽堿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種植作物。具體的改良措施是:排水,灌溉洗鹽,放淤改良,種植水稻,培肥改良,平整土地和化學改良。
以上資料下載或是轉載別人的僅供參考……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