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污染來源及分類是怎樣的?
一、放射性污染來源及分類是怎樣的?
一、核武器試驗的沉降物
在大氣層進行核試驗的情況下,核彈爆炸的瞬間,由熾熱蒸汽和氣體形成大球(即蘑菇云)攜帶著彈殼、碎片、地面物和放射性煙云上升,隨著與空氣的混合,輻射熱逐漸損失,溫度漸趨降低,于是氣態物凝聚成微粒或附著在其它的塵粒上,最后沉降到地面。
二、核燃料循環的“三廢”
排放原子能工業的中心問題是核燃料的產生、使用與回收、核燃料循環的各個階段均會產生“三廢”,能對周圍環境帶來一定程度的污染。
三、醫療照射引起的放射性污染
目前,由于輻射在醫學上的廣泛應用,已使醫用射線源成為主要的環境人工污染源。
四、其它各方面來源的放射性污染
其它輻射污染來源可歸納為兩類:一是工業、醫療、軍隊、核艦艇,或研究用的放射源,因運輸事故、遺失、偷竊、誤用,以及廢物處理等失去控制而對居民造成大劑量照射或污染環境;二是一般居民消費用品,包括含有天然或人工放射性核素的產品,如放射性發光表盤、夜光表以及彩色電視機產生的照射,雖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很低,但也有研究治理的必要。
二、放射性污染的來源與危害
一、來源
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的途徑主要有三種:呼吸道進入、消化道食入、皮膚或粘膜侵入。
1、呼吸道吸入
從呼吸道吸入的放射性物質的吸收程度與其氣態物質的性質和狀態有關。難溶性氣溶膠吸收較慢,可溶性較快;氣溶膠粒徑越大,在肺部的沉積越少。氣溶膠被肺泡膜吸收后,可直接進入血液流向全身。
2、消化道食入
消化道食入是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的重要途徑。放射性物質既能被人體直接攝入,也能通過生物體,經食物鏈途徑進入體內。
3、皮膚或粘膜侵入
皮膚對放射性物質的吸收能力波動范圍較大,一般在 1%~1.2%左右,經由皮膚侵入的放射性污染物, 能隨血液直接輸送到全身。由傷口進入的放射性物質吸收率較高。
二、危害
對人體的危害主要包括三方面:
1、直接損傷
放射性物質直接使機體物質的原子或分子電離,破壞機體內某些大分子如脫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蛋白質分子及一些重要的酶。
2、間接損傷
各種放射線首先將體內廣泛存在的水分子電離,生成活性很強的 H+、OH-和分子產物等,繼而通過它們與機體的有機成份作用,產生與直接損傷作用相同的結果。
3、遠期效應
主要包括輻射致癌、白血病、白內障、壽命縮短等方面的損害以及遺傳效應等。根據有關資料介紹,青年婦女在懷孕前受到診斷性照射后其小孩發生 Downs 綜合癥的幾率增加 9 倍。
擴展資料:
污染源
1、原子能工業排放的廢物
原子能工業中核燃料的提煉、精制和核燃料元件的制造,都會有放射性廢棄物產生和廢水、廢氣的排放。這些放射性“三廢”都有可能造成污染,由于原子能工業生產過程的操作運行都采取了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
2、核武器試驗的沉降物
在進行大氣層、地面或地下核試驗時,排入大氣中的放射性物質與大氣中的飄塵相結合,由于重力作用或雨雪的沖刷而沉降于地球表面,這些物質稱為放射性沉降物或放射性粉塵。
放射性沉降物播散的范圍很大,往往可以沉降到整個地球表面,而且沉降很慢,一般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落到大氣對流層或地面,衰變則需上百年甚至上萬年。
3、醫療放射性
醫療檢查和診斷過程中,患者身體都要受到一定劑量的放射性照射,例如,進行一次肺部x光透視,約接受(4—20)×0.0001Sv的劑量(1sv相當于每克物質吸收0.001J的能量),進行一次胃部透視,約接受0.015-0.03SV的劑量。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放射性污染
三、含硫廢水的來源是什么?
煉油、石化、制藥、燃料、制革等行業在生產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的含硫廢水。
廢水中的硫化物有毒性、腐蝕性,并具臭味,對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且會對廢水構筑物的正常運轉產生很大影響,因此生產、生活中的含硫廢水必須加以妥善的處理。
四、涂裝脫脂廢水的來源及組分有哪些?
脫脂廢水來源于化學或電化學脫脂的表面活性劑或清洗劑脫脂的廢液,來源不同其 成分有差異。⑴化學或電化學脫脂廢水含有各種堿類,如NaOH、Na2C03、Na3P04,洗下的 各種礦物油,新生成的皂類,當加人表面活性劑時則含有少量的表面活性劑,以及鐵的 氫氧化物和其他雜質等。(2)表面活性劑或清洗劑脫脂廢水這種廢水含各類表面活性劑,洗滌助劑如磷 酸鹽、硫酸鹽、碳酸鹽等洗下的油類等。
五、廢水中有機氯的來源有哪些?
?有機氯化合物包括氯代烷烴、氯代烯烴、氯代芳香烴及有機氯殺蟲劑等,其中對環境影響較大的是有機氯殺蟲劑和多氯聯苯等主要來自農藥、染料、塑料、合成橡膠、化工、化纖等工業排放的廢水中。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