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機器人餐廳已經開業,發展多元業務值得借鑒嗎?
機器人時代離我們還有多遠?
以前看電影《黑客帝國》、《機器管家》、《超能查派》,總覺得人工智能距離現實世界很遠,幻想大于實際,理論大于應用。但最近看了碧桂園發展機器人業務的報道,我似乎感到了機器人時代的開啟。
聽說,碧桂園機器人餐廳現在已經開了火鍋店、快餐店,每臺餐廳機器人背后都有一個云端“大腦”,根據預先設定好的程序按部就班地操作、生產,服務客戶。這么高科技,我也心思思地很想去看個究竟。
不只是餐飲服務機器人,碧桂園還研發了建筑機器人。當很多人很在暢想未來機器人代替人手工作的時候,碧桂園已經起步,走在路上了。試幻想一個場景:一棟樓里,機器人按照圖紙和指令,自己找到相應的地方工作,它不是被遙控的,而是按照程序,自我驅動地工作。機器人可以參與到建筑施工的場景中。
據有關報道,碧桂園的機器人公司博智林已經遞交了近500項的專利,光是正在研制的建筑機器人就有30多種,目前已經有9款投入測試。
碧桂園不是在紙上談兵、不是在“畫餅”,不是在“理想化”未來,而是大力投入、用心研發、著眼未來。
多腿走路 邁出廣闊領域
目前,碧桂園開展的新業務,機器人、農業、新零售,已經初顯雛形,這幾個新領域都是科技發展的方向。對碧桂園的主產業地產而言,能提高產業附加值,多個業務互相促進、協調,互相受益。
多元業務發展,不只是碧桂園一家房企。比如萬科涉足養老、教育、安全食品業務,恒大瞄準健康、汽車行業。
在如今的房地產時代,房企想要突圍,就需要把眼光放在更加廣闊的領域,戰略布局,在行業中的競爭實力才能更大、更強。當有人在討論房企是否要走多元化發展、是否值得借鑒時,有先行者眼光的企業,早已邁步向前了。
先說觀點:無論是任何行業,未來的趨勢都會是標準化,智能化。
以餐飲為例,目前體量和規模最大的應該是海底撈了,為什么火鍋這個品類最先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而不是其他類別。最大的原因就是火鍋能標準化,只有標準化才能在迅速擴大規模的同時保證品質。
其他中餐就是因為大廚少,標準化程度低,只能做到小而美,而成為不了巨無霸。
但是,智能化或許能解決這個問題,想一想吧,將一道菜的程序和用材用料、火候都形成一套標準,由機器人來操作,還會出現菜做咸了和肉燒胡了的情況嗎?
明白了這些,再回過頭來簡單回復一下這個問題,碧桂園的其他多元化嘗試是否成功不敢說,但是在機器人方面的投入,絕對是走在了趨勢的前沿。我們常說,只要是人就有失誤,但是調整好參數的機器不會。比如讓機器人按照數字化、標準化的圖紙做建筑,這種標準化的操作可以避免人為的失誤提升建筑質量和水平;讓機器人參與到施工過程中,這又可以保障人的生命安全減少安全事故。
建筑機器人的技術一旦研發成功投入使用,對整個建筑行業甚至對整個社會的生產力提高都是巨大的。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