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的“兵”與“勇”有著什么區別?待遇有著很大的差別?
通俗來說,衣服上有“兵”的是正規軍,而有“勇”的屬于臨時工,非常規雇傭兵。
清朝是滿洲所建立,而其主要支柱就是八旗兵,清朝入關后,八旗士兵仍舊是清王朝的砥柱力量,而另外還有一大批“綠營兵”,也是清朝的重要兵力。
所謂綠營兵,他們是明朝的降兵,由于八旗兵數量上遠遠少于綠營兵,所以清朝時期讓八旗主要負責各地的駐防、京城與主要樞紐要沖之地的鎮守防御,綠營兵主要沖鋒陷陣做炮灰。
不管是八旗兵還是綠營兵,基礎士兵們的衣服上,都是個“兵”字,雖然地位上不對等,但兩者都屬于清朝的正規軍力量,所以字是一樣的。
入關后,清朝施行的是“旗餉制度”,也就是給所有八旗兵丁固定的旗餉與糧食,不再像入關之前那樣,一邊從事農業生產,然后一邊上陣打仗。
甚至于,八旗兵丁日常生活中的紅白喜事與建造房屋等等,都能夠享有一定的補貼與賞賜銀兩等等,而綠營兵只有固定份額的餉銀,沒有其他的福利待遇。
清朝定都北京,將八旗之中的精銳半數駐防在京城,另外將剩下的八旗兵丁分散到全國各地的水陸要沖之地鎮守,他們是滿洲維護自身的重要工具。
而綠營兵約有八十萬,他們系統分散到各地的大小城鎮、關隘之地,雖然數量數倍于清朝自家人的八旗兵,但是仍舊受其約束控制,由此牢牢掌握全國。
入關之初的八旗的確驍勇,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乾隆時期八旗兵跟著清朝也一起衰落,到了晚清時期更加明顯,八旗加上綠營兵,根本無法控制此起彼伏的亂象。
隨著時間推移,清朝中后期的八旗子弟,早就成為了寄生群體,戰斗力十分低下,而大量的綠營兵也遠不如當年,這兩者,已經愈發衰落,可清朝的麻煩也越來越多。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清朝想到了組建臨時軍隊,也就是“鄉勇”,其實古代一直都有招募鄉勇的做法,不過通常都是亂世的時候,地方上為了保護自身才招募組建的。
所謂的鄉勇,就是臨時士兵,他們能得到一定的餉銀,但也要與正規軍一樣進行作戰,為了表示區別,正規軍的衣服上是個“兵”,而這些鄉勇的衣服上則是“勇”字。
嘉道中衰之后,清朝不斷發生白蓮教起義、天理教起義等事件,又受到列強入侵,太平天國運動更是占據清朝半壁江山,清朝招募的鄉勇也越來越多。
同治、光緒時期,清朝各地的鄉勇,也就是非正規軍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八旗兵與綠營,成為了一支不可忽視的地方武裝,遍地都是身穿“勇”字衣服的清兵。
然而再多的鄉勇,也無法拯救清王朝的沒落,鄉勇的增多只能證明清朝越來越亂,越來越不可救藥,清王朝最后的結局,也只能是煙消云散,成為過去。
在清朝,“兵”是有編制的正式工,“勇”是外聘的臨時工,身份差別擺在那,待遇也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但隨著正式工越來越不頂用,臨時工反而戰斗力越來越強,到了清朝中后期,“勇”逐漸替代了“兵”,成為軍隊中的主力。
先說正規軍“兵”。清朝由滿族人建立,從關外打到關內進而統治中國,最開始的時候正規軍軍隊分為“八旗軍”和“綠營軍”兩類,但并不都是滿族人。
“八旗軍”以滿族人為主,滿族男子只要滿16歲,就會被挑選是否合格進入“八旗軍”,而不到16歲的男童,則先進入預備役等待滿16歲被挑選。
此外,還有部分“蒙八旗”“漢八旗”。
“八旗軍”作為滿清統治者的嫡系,不僅兵源、將領優先從滿族男子中挑選,同時因為人數的關系,主要負責京城及周邊地區的防衛,直接保護皇室。
“綠營軍”則是作為“八旗軍”兵力不足的補充,主要由漢族男子組成,負責的是全國各地地方的防衛。
因為這類軍隊的標志是綠旗,建制單位是營,因此被稱為“綠營兵”故稱綠營兵。
“八旗軍”和“綠營軍”都是清朝的正規軍隊,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有編制的正式工。
清軍入關以后,尤其是在順治帝以后,“八旗軍”逐漸廢弛,滿人士兵沉迷于吃喝玩樂之中,連日常的訓練都保證不了,于是在康熙、雍正之后,“綠營軍”逐漸成為清朝軍隊的主要力量。
但有一點是不變的,“八旗軍”和“綠營軍”都是國家供養的,會每月定時“發工資”;而且這類當兵的,只能從事當兵一種職業。
再說臨時工“勇”。之所以說是臨時工,是因為“勇”最開始出現,是在地方上爆發戰斗的時候,“綠營軍”兵力不足,但是為了“剿匪”,清政府授權地方政府臨時招募的。
“勇”不僅沒有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而且裝備、待遇比“八旗軍”“綠營軍”差得多,更主要的是,戰事一結束,“勇”就會被解散。
但是到了清朝后期,無論是“八旗軍”,還是“綠營軍”都成了戰五渣,根本無法跟太平天國、小刀會、捻軍等農民起義軍對抗,在這種情況下,“勇”這種臨時工反而成了主流,取代了“八旗軍”和“綠營軍”的作用。
最有名的就是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
“勇”因為是臨時工,國家是不供養他們的,由召集、訓練他們的團練來供養,如“湘軍”就靠曾國藩及“淮軍”高層自己各顯神通弄錢養活“淮軍”。
總結一下“兵”和“勇”的不同:第一、“兵”包括“八旗軍”和“綠營軍”兵,是清朝軍隊的常備軍;“勇”是臨時招募的軍隊,在清朝后期成為主流。
第二、“八旗軍”以“滿八旗”為主,加上部分“蒙八旗”“漢八旗”;“勇”主要以漢族為主。
第二、清朝政府供養“八旗軍”和“綠營軍”,“勇”只能靠組織、召集他們的人自己養活。
第三、“兵”完全聽命于朝廷;但“勇”只聽從自己長官的命令,如“湘軍”只聽曾國藩的,“淮軍”只聽李鴻章的,朝廷完全指揮不動。
第四、“兵”主要以兵源的民族成分來劃分,“勇”是以地區來劃分,如湖南的“湘軍”、安徽的“淮軍”等。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