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交通規劃
合肥市近期建設規劃(2006-2010)第一章 總則第1條 為加強對近期城市建設的指導與統籌,落實城市“141”空間發展戰略,依據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劃的要求,以區域協調、社會和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基本原則,結合合肥市實際情況,制定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設規劃(以下簡稱本規劃)。第2條 規劃依據(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3)《國務院關于加強城鄉規劃監督管理的通知》(國發[2002]13號);(4)建設部《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實施細則》、《城市規劃強制性內容暫行規定》、《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城鄉規劃監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規[2002]204號)、《近期建設規劃工作暫行辦法》(建規[2002]218號);(5)《安徽省城鎮體系規劃(2005~2020)》;(6)《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7)《合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8)《合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規劃綱要》;(9)國家、省、市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第3條 指導思想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將資源環境保護與控制作為發展的前提,科學預測城市發展規模,合理進行空間資源配置;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應對城市發展問題;制定城市重大設施建設規劃,為合肥新一輪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努力實現城市有序、和諧、可持續發展。第4條 規劃范圍本規劃范圍為合肥市市區,包括瑤海區、廬陽區、蜀山區、包河區,面積838.52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第5條 規劃期限2006-2010年。第6條 在規劃期限內,凡在規劃范圍內進行的各項土地及空間利用規劃和建設活動,應符合本規劃;與空間利用相關的各項政策、計劃,應與本規劃相協調。第二章 目標與規模第7條 城市近期建設發展目標近期城市建設圍繞“工業立市、縣域突破、創新推動、東向發展、可持續發展”等五大戰略,按照“新區開發、老城提升、組團展開、整體推進”的思路,逐步把合肥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區域性的商貿物流中心、旅游會展中心和金融中心,“引領皖中、輻射全省、聯動中部、接軌長三角”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城市。構建完善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形成區域通樞紐,推動多中心空間布局的形成,建設現代化濱湖生態園林城市。第8條 城市發展規模到2010年,城市中心城區人口300萬,城市建成區規模為300平方公里。第三章 空間分區管制及近期城市發展方向第9條 空間分區管制為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節約和集約利用資源,處理好城市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在市區范圍內劃分四種用地類型,即現狀建成區、適宜建設區、限制建設區、禁止建設區。現狀建成區內城鎮建設應滿足延續城市文脈、城市風貌的原則,保護現有歷史建筑、文化節點,促進城市特色的形成。適宜建設區內城市建設應嚴格遵守規劃的相關規定,滿足公共綠地、水系的景觀控制要求,優先滿足基礎設施用地、社會公益設施用地需求。限制建設區內禁止破壞自然生態的行為,嚴禁發展污染企業,嚴禁擅自擴大村莊用地以及圈地、擴地等行為。禁止建設區內除規劃的城市基礎設施外,禁止一切城市建設開發行為,已經存在的農村居民點應予以嚴格控制,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第10條 近期城市發展方向近期城市重點向南、向西發展,同時促進城市北部、東部和西南部的發展,優化城市布局。第11條 建設用地分布規劃期內城市新增建設用地75平方公里,新增建設用地重點向濱湖區、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傾斜,職教基地以及各類產業園區是城市近期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有效利用新增建設用地的同時,加強對存量土地的挖潛,優化用地結構,滿足城市發展需求,在各城區均衡布局居住用地,優先保證各項市政設施、社會事業發展用地,保障城市健康、有序發展。發展備用地對發展備用地內的土地實行嚴格的控制,除了近期城市發展所必須的用地外,不允許任何未經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許可的建設和開發行為。第四章 近期重大用地布局第13條 重點發展地區近期確定濱湖區、科技創新示范基地、經濟技術開發區、磨店片區、新站北地區、黃山公園地區、森林公園地區等6個地區為近期重點發展地區。第14條 重點改善片區近期重點改善的建成區主要包括老城區、龍崗地區、花沖公園及化工廠地區、葛大店地區、青年路地區、南七地區、五爪塘地區、西客站地區、樊洼路地區、合作化北路地區、老火車站地區、三角線地區等13個地區。第15條 重點生態培育地區重點生態培育地區包括大蜀山風景區、兩大水庫地區、“四脈”生態廊道、巢湖沿岸地區、江淮分水嶺地區。近期重點加強對這些地區生態的恢復和建設,改善周邊環境,特別加強對水源保護區周邊的控制。第16條 工業(園)區1、近期工業發展重點近期立足產業基礎和優勢,按照產業集聚、規模擴張、技術進步和國際合作的要求,重點發展汽車、裝備制造、家用電器、化工及橡膠輪胎、新材料、電子信息及軟件產業、生物技術及新醫藥、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等8大重點產業。2、近期工業布局積極構建市、縣聯動的“5大工業組團”的空間布局結構。其中西部工業組團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創新示范基地、蜀山經濟開發區;西南部工業組團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包河工業園區;北部工業組團的廬陽工業園區;東北工業組團的瑤海經濟開發區;東部工業組團的肥東經濟開發區(龍崗)位于市區范圍內,是近期建設工業用地布局的重要地區。第17條 倉儲區完善建設3個倉儲集中區,包括派河北倉儲集中區、合肥北站倉儲集中區和大興倉儲集中區。取消瑤海生態公園北側的危險品倉庫,拆除合作化路液化氣儲氣站,加強對煤氣制氣廠儲氣站的安全防護措施。第18條 居住區以貫徹宏觀調控政策為手段,以保障住房供應為主線,以商品住房市場化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動力,提倡綠色與節能建筑,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推進物業管理,促進房地產業現代化,健全房地產業法律法規建設,規范市場,推動房地產業健康穩定發展。近期規劃重點建設森林公園地區、建材一廠地區、合瓦路地區、大店、大興、安紡地區、合鋼地區、葛大店地區、黃山公園地區、南艷湖地區、政務文化新區、黃山路及潛山路地區、樊洼路地區等居住區。啟動濱湖區、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內的住區建設,加大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及市政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第19條 園林綠地在近期建設范圍內劃定綠線、藍線,依照相關法規和條例加強管理。圍繞大蜀山、董鋪水庫、大房郢水庫和環巢湖地區,加快城市東南、西南、西北三大區域及濱湖區綠化建設。促進各城區綠地均衡發展,從園林城市向生態園林城市推進。到2010年,全市新增市級公園12個、區級公園16個,新增綠地1523.8公頃,其中公共綠地新增1119.1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達11平方米,人均標準增加1.3平方米。 第20條 歷史文化保護在近期建設范圍內劃定紫線,依照相關法規和條例加強管理。近期在保護文物古跡的同時,對近現代代表性建筑也要加以保護。針對保護對象的價值、殘損程度采取不同的保護方法;不僅保護文物、近現代代表性建筑本身,對周邊環境也進行整治;把文物、近現代代表性建筑的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第21條 風景名勝區嚴格執行國家及安徽省有關風景名勝區管理規定,嚴格執行風景區總體規劃,禁止一切與風景區無關的建設行為。協調城市建設與巢湖風景名勝區、西郊風景區的關系,近期建設環巢湖的濱湖大道、景區基礎設施,加大環境整治力度,與保護兩大水庫水源相結合,營造生態濕地、風景林,嚴格控制景區內污染物的排放,環城公園要繼續提高生態文化品質。第22條 旅游實施合肥市旅游業“十一五”規劃,建設10個重大工程,輻射周邊旅游景區,帶動安徽省旅游業整體發展。第五章 近期重大交通設施規劃第23條 近期建設目標1、對外交通初步建立以合肥中心城區為中心的綜合性對外交通運輸體系,將合肥市建設成為重要的區域通樞紐。以提高綜合運輸能力為重點,集中建設對外運輸主干線、重點港(站)主樞紐,初步形成以城市為依托,機場、港口為樞紐,干線鐵路、高等級干線公路、航道為骨架的綜合交通體系。2、城市交通初步建立快捷的城市“141”組團交通聯系網,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系統,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運行效率。加強城鄉之間道路系統建設。初步建成以快速路、一級主干路組成的城市快速通道系統,加大次干路和支路的覆蓋范圍,形成網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等級分明的道路系統。3、公交網絡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策略,優化公交線網布局,初步建成以快速公交和常規公交相結合的城市公共交通網絡系統,啟動軌道工程建設前期工作。第24條 對外交通近期建設規劃1、鐵路完成滬漢蓉高速鐵路合武、合寧段的建設;建設寧西鐵路合肥至西安段復線;新建淮南快速鐵路線,與京滬高速鐵路相銜接。結合城市道路建設有計劃地逐步實現鐵路與城市道路立體交叉,消除平交道口對城市交通的干擾。2、公路完成合淮阜、合六葉高速公路及北外環高速路建設,完成合寧高速公路大龍段擴建工程,做好西外環高速公路線型的選擇和控制,適時啟動西外環高速公路建設,做好206國道經過城市段的外移準備工作,改造七條城市出口干線公路。3、機場建成合肥新橋國際機場,推進合肥駱崗機場搬遷,建設中心城區與新機場之間的快速專用通道,在機場附近規劃建設臨空港經濟區。4、水運及港口將合裕線航道全線建成Ⅲ級航道,同時改造店埠河下游撮鎮合裕公路橋至三叉河9公里航道及派河下游航道為Ⅲ級航道。規劃建設合肥集裝箱碼頭及南淝河、店埠河、派河貨運碼頭,提升派河港區、店埠河港區的吞吐能力。結合濱湖區建設在巢湖沿岸及南淝河水道建設旅游客運碼頭,設計“水上巴士”線路。5、客、貨運樞紐近期新建合肥高鐵站,對合肥火車客運站進行改建。加快合肥北站建設,并作為集綜合性貨場、集裝箱和現代化物流中心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貨運基地。改造建設南門、北門、西門、東門換乘中心。同時規劃新建三處公路客運站,形成完善的公路客運樞紐系統。結合對外交通樞紐,形成以合肥貨運總站、合肥竹西貨運站、合肥新港貨運站、合肥集裝箱中轉站、合肥十里廟貨運站、合肥龍崗貨運站、合肥雙鳳貨運站、合肥店埠貨運站等八站構成公路貨運主樞紐。第25條 城市骨架路網近期建設規劃建設中心城區到三縣的快速干道。實施交通綜合改善工程,改造和完善道路網絡系統,加強重點地區路網建設,進一步加大老城區道路改造的力度,提高既有設施的服務水平和使用效率,加強對道路立交用地的控制。規劃期末,城市道路總長度達到1600公里,道路廣場面積5250萬平方米,人均道路廣場面積17.5平方米。第26條 公共交通近期規劃到2010年,完成公共交通指揮中心、大型綜合換乘樞紐中心及9個保養場建設,營運線路網總長度750公里,公交車輛擁有率達到12輛/萬人,公交線路密度達到2.5公里/平方公里(其中快速公交線網密度為0.60公里/平方公里)。第六章 近期重大公共設施規劃第27條 近期發展目標近期通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引導多中心城市空間形成,加大公益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滿足城市生產、生活需要。老城區繼續提升、優化服務職能,構建區域性的金融、商貿服務中心;政務文化新區構建市級行政、文化中心;濱湖區逐步建成以行政、會展、旅游和休閑觀光為主要功能的綜合服務中心;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建成為以科研為主要功能的城區;積極完善各區級公共服務中心和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第28條 文化重點規劃建設 “一帶、三區、三園、多點”文化設施格局。以環城公園為依托,形成環城生態休閑文化帶;加強政務文化區、科技創新示范基地、濱湖文化區的文化設施建設;建設三國文化園、包公文化園、淮軍文化園;加強基層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重點建設群藝館、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基礎設施。完成合肥廣電中心、合肥文化藝術中心、合肥文博苑、科學文化廣場等設施的建設。第29條 體育以承辦2010年全國第四屆體育大會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城市體育運動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和有效整合體育資源,強化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健全體育健身網絡。完成合肥體育中心建設,在濱湖區建設合肥體育運動學院新校區和合肥全民健身廣場。 每個城區及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瑤海經濟開發區均規劃建設便于居民使用的區級體育中心,增加城市居民小區的配套體育設施建設。第30條 教育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調整中小學布局。加強普通高中教育,擴大規模總量,在市、縣新辦5所普通高中,滿足社會多方面的需求,擴大優質資源。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合肥職業教育基地建設。職業高中學校數由43所增至50所,建設省級以上示范職業學校20所。構成集重點學校、重點專業、重點實習訓練基地為一體的職教集團。多渠道發展成人繼續教育。加強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促進高等教育穩定發展,支持在肥部屬、省屬高等院校和民辦高校的建設與發展,做好地方服務工作。完成幼兒師范專科學校建設,辦好合肥學院。第31條 醫療衛生到2010年,實現全市每千人擁有床位3.5張;城市每千人擁有床位5.0張;全市每千人擁有醫生1.6―1.9人;每千人擁有護師(士)1.9―2.3人;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醫護比1:1.5,床護比1:0.4;全市平均床位使用率保持在80%左右。建設完成經濟技術開發區明珠醫院、省立醫院濱湖區分院、安醫濱湖區分院、市口腔醫院分院、市衛生干部進修學校、合肥市婦幼保健院分院等醫院,擴建改造市第一、第二、第三人民醫院。第32條 商業逐步將合肥建成區域性的商貿物流中心。合理布局城市三級商業中心網絡,完善建設1個市級商業中心、8個區級商業中心和若干居住區級商業中心。超市、大型專業店布點向市級、區級商業中心集中,服務半徑按1.5公里進行控制;大型專業店服務半徑按3公里控制。專業市場布局主要加強對現狀8大類專業市場的整合。農貿市場布局體現利民便民的原則,服務半徑為500~1000米。第七章 近期重大市政公用設施規劃第33條 給水工程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加強水環境、水資源保護。建立安全、高效、合理的供水系統,滿足居民生活和城市各類用水的需要。實現多水源的聯合調度,統籌城鄉區域聯合供水。2010年,管網服務壓力合格率達到99%,供水普及率達到95%,供水水質合格率達到100%,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新增供水能力55萬m3/d,總供水能力達到142.5萬m3/d,加強城市輸配管網系統建設。第34條 污水工程合理劃分污水排放分區,提高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建設六個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處理能力38.5萬m3/d,污水總處理能力達到82萬m3/d。建設嚴店污泥曬場、合肥市污泥處理廠工程,實現污泥的減量化、干化處理。進一步完善城市污水管網系統,逐步將老城區排水改造為雨污分流制。擴大污水再生利用范圍,提高污水處理深度和再生水利用率,至2010年,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0%以上,污水管網覆蓋率達到80%以上。污水再生利用規模提高到25萬m3/d以上,利用率達到60%以上。第35條 雨水工程結合地形特點和水系分布情況,將合肥市排水分區調整為19個雨水系統。整治中心城區易澇低洼地區,加強河道、水塘、溝渠的清淤等綜合整治以及排澇泵站、涵閘的建設。重點完善二十埠河、四里河、板橋河、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雨水系統工程。第36條 電力工程2010年合肥本地電廠裝機總容量達到2365MW,500KV變電所容量3204MVA,電網對中心城區供電量143億KWh,最大負荷年利用小時數5000小時,全社會用電電量146億KWh。擴建合肥電廠、合肥二電廠,新建500KV肥東變電所,完善電網結構。第37條 通訊工程到2010年,中心區規劃固定電話普及率在60部/百人以上,規劃移動電話普及率在100部/百人以上。中心城區有線廣播電視網絡家庭入網率達95%。有線電視網絡可傳輸100套以上高清數字電視帶和200套以上標準數字電視節目,并可支持實時視頻點播服務,提高移動電視覆蓋率,向多種使用模式延伸。整合郵政業務體系,建立以郵政、速遞物流類、金融服務類為主體的三大板塊,實現普遍服務和競爭性業務分類經營,提高郵政服務水平。繼續加強全市信息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建成適應經濟國際化的高速寬帶網。到2010年,互聯網用戶達到100萬戶,城鄉寬帶接入網覆蓋率達90%。推動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科技、教育等重點領域和區域信息化建設,建成信息資源基礎數據庫、電子政務、公共網絡平臺和應用系統,在現代物流及其它流通領域中基本建成電子商務應用體系。第38條 供熱工程建立安全、經濟、高效、環保的供熱系統,合理安排供熱工程設施,調整燃料能源結構,適度發展集中供熱,建立燃氣集中供熱、清潔燃煤集中鍋爐房供熱等多樣化清潔能源供熱系統。2010年集中供熱能力1410t/h,集中供熱總建筑面積1500萬平方米。第39條 環衛工程建立和完善資源回收系統,逐步實行城市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城市垃圾分類率達到30%。中心城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市生活垃圾近期處理工藝以焚燒處理為主,填埋處理為最終保證措施,混合垃圾不再進入垃圾填埋場,水源保護區等重點地區無垃圾污染。擴建龍泉山垃圾處理場;建設合肥市固體廢物集中處置中心二期工程,集中處置全市醫療廢物和工業危險廢物。合理布局垃圾轉運站、公共廁所,防止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第40條 燃氣工程城市燃氣氣源以天然氣為主,液化氣等為輔。完善輸配管網建設。 到2010年,城市天然氣供應量達80萬立方米/日,其中壓縮天然氣(CNG)供應量20萬立方米/日。液化氣供應量達3萬噸/年。城市氣化率達到95%以上,天然氣普及率達到60%以上。完成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儲配站建設,加快壓縮天然氣(CNG)站的布點建設。第41條 防洪排澇工程規劃確定合肥市中心城區的近期防洪標準為100年一遇。治澇標準設計重現期一般地區采用1~3年,局部重要地區采用3~5年。通過綜合調度,形成上游水庫攔蓄消減洪峰、中游堤防擋洪、下游河道瀉洪和圩區蓄洪的城市防洪體系。近期重點加強濱湖區、南淝河下游、二十埠河、四里河、板橋河(上游)、十五里河等綜合防洪工程建設。第42條 消防工程完善合肥城市消防安全體系,合理布局消防站、消防訓練場等設施,加強消火栓的建設。規劃建設消防指揮中心1處、市民消防教育培育中心1處、15座標準型普通消防站和一個市級消防訓練基地。第43條 人防工程抓好重點,打好基礎,著眼發展,系統配套。平戰結合,加強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與城市近期規劃緊密結合、統一規劃,同步建設,充分發揮人防建設的綜合效益。人防掩蔽工程按戶籍人口人均占有防護工事面積0.5m2建設。城市新建民用建筑應按國家有關規定結合修建防空地下室。第44條 抗震減災工程城市抗震設防基本烈度為七度,規劃期末全市防震減災綜合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第八章 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第45條 生態環境保護總體目標深入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重要生態功能區及重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在創建和鞏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的基礎上,繼續擴大生態示范區和自然保護區建設,推進農業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建立健全城市生態的園林綠地系統,初步形成生態城市基本框架。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全過程控制環境污染,促使經濟增長方式得到根本轉變,城市經濟和社會得到節約、清潔、安全、可持續發展。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到2010年,污染物排放總量在“十五”期末的基礎上下降10%、每萬元GDP能源消耗降低20%,建成2-3個符合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生態工業(農業)園區,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第46條 生態建設重點構建生態網絡,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重點保護:一湖、一山、兩水、四脈、多片。一湖,即巢湖。一山,即大蜀山。兩水,即董鋪水庫、大房郢水庫。四脈,即店埠河、南淝河及其支流(包括二十埠河、板橋河、四里河)、十五里河、派河。多片,即中心城區周邊需保護的區域。第47條 環境保護制定切實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和節約型城市建設的政策。按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通過用地、規劃、財稅等方面政策調控,鼓勵城市生產與建設節能、節水、節地、節材,使用節能環保型交通工具,保護自然資源,控制環境污染。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節約型生產方式。強制推行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促進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強調源頭削減和末端污染控制并重。所有建設項目從用地規劃開始到項目建設完成的全過程都應符合環保要求。依法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已建成的企業應積極推廣能耗物耗小、污染物產生量小的清潔生產工藝,積極治理污染,實現污染物減排。第九章 實施策略第48條 空間分區管制政策實施“四區”的空間分區管制,實施“四線”管理。劃定“綠線”,加強對區域綠地和各類城市綠地的保護與管理;劃定“藍線”,加強對城市水系的保護與管理;劃定“紫線”,加強對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與管理;劃定“黃線”,加強對各類交通市政設施用地的控制與管理。第49條 建設用地政策根據不同產業的集聚要求,分強化集聚型、引導集聚型和非引導集聚型三種類型分別制定產業集聚政策,為產業的集聚發展提供分類指引。加強產業用地管理。出臺產業用地指南,在投資效益、開發強度、設施配套、環境保護等方面制定新的建設標準和政策門檻;完善產業項目審查程序,建立科學的審查機制;逐步實行工業用地“招、拍、掛”制度;開展產業用地批后效益評估,完善相應的監管機制。第50條 近期土地供應原則近期土地供應應堅持“供需平衡、加強儲備、盤活存量、控制增量,集約用地、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有保有壓”的原則。近期土地供應計劃包括新增土地供應和存量土地消化兩部分,其中新增土地供應相當于年度土地開發供應計劃中的土地出讓。近期新增土地供應實行總量控制。第51條 城市更新政策結合城中村改造、危舊房改造,加強對舊城區功能的完善,制訂城市更新專項政策。確定更新的模式與程序,強化規劃調控作用。制定不同地區不同的改造開發強度要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通過改造提供公共服務、市政設施用地和公共綠地。第52條 公共住房政策重點發展普通商品住房,加強房地產開發全過程監管,完善住房保障體系。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加強市場監管。進一步培育規范住房二級市場,建立健全房地產市場信息系統和信息發布制度。完善房地產法規體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第53條 市區村鎮建設政策有序引導鄉鎮建設,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和環境整治。積極探索建設具有合肥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第54條 規劃實施的管理措施強化近期建設規劃年度實施計劃制度。制定近期建設規劃年度實施計劃,作為對本規劃的深化和落實。完善規劃監督管理制度。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檢查和規劃實施情況的監控,接受人大、政協的監督。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加大規劃宣傳力度,建立健全投訴與反饋機制。第十章 附則第55條 本規劃成果包括規劃文本、圖紙以及說明。第56條 本規劃中帶下劃線的條文為強制性內容。第57條 本規劃自批準之日起生效。第58條 本規劃由合肥市人民政府組織實施。第59條 本規劃由合肥市人民政府負責解釋
一、市域城鎮體系規劃1、人口與用地規模(1)市域總人口與城鎮化水平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總人口為58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60萬人,城鎮化水平為62%;遠期2020年合肥市域總人口為71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25萬人,城鎮化水平為74%。(2)中心城區城市人口規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區城市人口300萬人;遠期2020年,中心城區城市人口360萬人。(3)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規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區建設用地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100平方米;遠期2020年,中心城區建設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100平方米。2、城鎮空間結構規劃城鎮空間組織結構:“一核一圈五軸”。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區為核心,周邊城鎮密集區為重點發展圈層,沿主要交通軸線向東、北、西、西南、東南輻射的五條拓展軸。城鎮等級規模結構:市域城鎮體系將形成四級結構。包括:(1)一級城鎮:合肥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規模360萬人;(2)二級城鎮:店埠、上派、水湖、雙墩、撮鎮等5個城鎮,人口規模為10―35萬人;(3)三級城鎮:主要是各重點鎮,包括橋頭集、三河、梁園、長臨河、高劉、崗集、下塘、小廟、山南、紫蓬等10個城鎮,人口規模為2―10萬人;(4)四級城鎮:一般建制鎮共16個,人口規模小于2萬人。3、空間分區管制綜合自然資源、工程地質條件、生態適宜性、文物保護等多方面因素,規劃在合肥市域范圍內原則劃定禁止建設地區、限制建設地區和適宜建設地區。4、市域綜合交通規劃(1)市域鐵路系統規劃形成六條線(北淮南線、南淮南線、西西寧線、東西寧線、合九線、滬漢蓉鐵路),銜接七個方向(淮南、蚌埠、南京、蕪湖、九江、西安、武漢),具有以合肥東站為編解系統,以合肥高鐵站、合肥站、合肥西站為客運系統和以合肥北站為貨運系統的樞紐格局。(2)市域公路系統市域對外公路主要由國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組成,形成“一環十射”的對外公路網絡骨架。在市域內規劃形成“雙墩―元疃―橋頭集―長臨河,豐樂―柿樹崗―山南―官亭―高劉―吳山”的市級公路環路,促進市域各經濟區及各旅游區之間的橫向交通聯系。(3)航空港在肥西縣高劉鎮建設合肥新橋國際機場,機場飛行區等級為4E,搬遷駱崗機場。(4)水運及港口在南淝河下游段規劃集裝箱碼頭。在店埠河合裕路南側和派河合安高速路西側規劃綜合貨運港。在巢湖沿岸規劃建設旅游客運碼頭。在濱湖新區規劃設立一處水上搜救中心。(5)物流園區規劃合肥市物流基礎設施采用“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和貨運站”分層次總體布局,建成“4園區、4中心”。建設東部、西南部、北部和西部(空港)四大物流園區;設立工業、建材、農業、高科技物流中心;搭建基礎設施、信息網絡、商貿物流三大平臺。5、市域基礎設施規劃(1)給水工程2020年中心城區和市域重點城鎮自來水普及率達100%。在滿足中心城區供水的前提下向周邊鄉鎮供水。規劃2020年三縣供水能力達到97萬m3/日。(2) 排水工程中心城區污水管道覆蓋率達到100%,污水處理率達到90%以上;市域重點城鎮污水管道覆蓋率達到80%以上,污水處理率達到70%以上。(3) 能源供應到2010年,萬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到2020年,萬元GDP能耗比2010年降低30%。(4)電力工程2020年合肥市總裝機總容量為8872 MW,供電總能力達6373 MW。合肥電廠、合肥二電廠、熱電聯控電廠裝機總容量為2464MW,供電能力為2218MW。其余用電由區域高壓輸電網提供。現狀500kV肥西變增容至3204 MW;規劃新建500kV 肥東變電所,容量為3204MW。(5)通信工程 到2020年, 市域固定電話普及率在40部/百人以上,移動電話普及率在70部/百人以上,局用交換機容量達390萬門,移動電話用戶達到480萬戶;小靈通用戶40萬戶;互聯網用戶120萬戶。有線廣播電視網絡家庭入網率達到60%以上。建成實物傳遞、電子郵政和信息服務等具有較大規模的綜合業務體系。(6)環衛工程中心城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市域范圍內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以上;處理工藝以焚燒處理為主,填埋處理為最終保證措施,混合垃圾不再進入垃圾填埋場;水源保護區等重點地區無垃圾污染。(7)防洪排澇工程中心城區:近期100年一遇,遠期200年一遇;店埠、撮鎮、上派、水湖、雙墩:20―50年一遇;其它26個城鎮:10~20年一遇;6、城鎮密集區規劃協調(1)主城與外圍城市組團外圍組團分別形成相對獨立的城市次中心,通過快速交通網絡與主城便捷聯系;生態廊道穿插其中,與主城形成有機聯系。(2)主城與周邊城鎮周邊城鎮沿對外交通軸線拓展,根據自身特點,發揮特色,并與城市形成良好的協作關系。(3)主城與兩個風景名勝區主要協調主城與巢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蜀山省級風景名勝區之間的關系。主城與巢湖風景名勝區:協調濱湖新區與風景名勝區建設的關系,保護巢湖自然生態環境,結合防洪設施建設,恢復濱湖生態濕地,促進巢湖綜合治理。主城與大蜀山風景名勝區:注重山體與植被的全面維護,保持城市山體制高點的地標形象,保持良好的景觀與生態環境,加強周邊地段建設的控制,協調城市建設風貌。二、中心城區總體規劃1、城市規劃區范圍本次規劃的城市規劃區范圍為合肥市域范圍,總面積7029.48平方公里。中心城區包括合肥現狀市區、肥西縣南崗鎮、桃花鎮和煙墩鄉,面積約898.5平方公里(含巢湖水域)。2、城市性質合肥是安徽省省會,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現代制造業基地和區域通樞紐,長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3、城市主要職能(1)安徽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3)現代制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4)區域通樞紐。(5)區域旅游會展、商貿物流、金融信息中心。4、空間發展策略與空間形態規劃期內城市主要向西、向南發展,適當向北、向東方向發展。老城提升,三面整合,兩向拓展,兩帶控制。城市以老城為中心,沿幾條對外交通放射線向東、南、西南、西、北五個方向伸展,形成星形的空間形態。5、城市分區規劃將中心城區劃分為八個城市分區:老城區、東區、北區、西區、南區、經開區、高新區和濱湖新區。老城區:環城馬路以內地區,建設用地面積約5.28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12萬左右。東區:瑤海區行政區域內,即板橋河、南淝河左岸地區,包括瑤海經濟開發區和磨店職教基地,建設用地面積約81.44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88萬左右。北區:除老城區以外的廬陽區行政區域,板橋河右岸和南淝河左岸地區,包括廬陽工業園區,建設用地面積約31.53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8萬左右。西區:蜀山行政區域的一部分,東以金寨路、環城西路為界,西到二環西路、合九鐵路,北到南淝河,南以312國道為界,包含政務文化新區,建設用地面積約35.05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8萬左右。南區:包河行政區域的一部分,西以金寨路為界,北到環城南路,東到南淝河,南以312國道為界。建設用地面積約35.67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7萬左右。經開區: 312國道以南,滬-蓉高速公路以西,合九鐵路以東,派河以北地區,建設用地面積約60.59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6萬左右。高新區:東以二環西路、合九鐵路為界,北到董鋪水庫南岸,南到滬-漢-蓉高速鐵路,包括高新技術開發區、科技創新示范基地、蜀山經濟開發區,建設用地面積約63.03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5萬左右。濱湖新區:312國道以南,滬蓉高速公路以東,南淝河以西,派河以北地區,包括濱湖新區和包河工業園區,建設用地面積約47.40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56萬左右。6、中心城區空間管制(1)規劃將中心城區劃分為建成區、適宜建設區、限制建設區、禁止建設區四種用地類型。(2)建成區主要指現狀的城市建設用地。(3)適宜建設區綜合條件下適宜城市發展建設的用地。新增城市建設用地主要安排在適宜建設區。(4)限制建設區主要是指生態敏感區和城市綠楔。生態敏感區主要包括水域生態敏感區和山地、丘陵生態敏感區。主要包括董鋪水庫和大房郢水庫的二級保護區、巢湖周邊以及江淮分水嶺。(5)禁止建設區規劃將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基本農田、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區、地質災害區、城市生態廊道以及城市滯洪區等作為禁止建設的控制范圍。7、工業用地規劃重點發展“五個工業組團”。西部工業組團: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創新示范基地、蜀山經濟開發區等為主體,重點發展高新技術及相關產業。西南部工業組團:以經濟技術開發區、桃花工業園區、包河工業園區為主體,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技術含量較高的相關產業。北部工業組團:發展廬陽工業園區,重點發展現代印刷、電力設備、建材、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加強與長豐縣雙鳳經濟開發區相協調。東北工業組團:以瑤海經濟開發區為主體,重點發展物流、服裝、電纜、建材及相關配套產業。東部工業組團:發展肥東經濟開發區(龍崗),重點發展家用電器及配套、化工、冶金、輕紡、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8、倉儲用地規劃(1)倉儲集中區規劃將現有倉儲用地集中整合為3個集中區域:利用鐵路交通設置合肥北站倉儲集中區;利用公路交通設置大興倉儲集中區;利用水運交通設置派河倉儲集中區。(2)危險品倉庫保留井崗鎮北部危險品倉庫,搬遷合作化路煤氣儲氣站、石油庫、生態公園危險品倉庫至中心城區外圍。9、公共設施用地規劃中心城區規劃2個市級中心和6個城市分區中心。市級中心位于老城區和濱湖新區。規劃公共設施總用地5940.78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16.52%,人均16.50平方米。主要位于市級中心和分區中心內。10、中心城區交通規劃(1)中心城區骨架道路布局城市骨架路網由快速路和I級主干路組成,快速路網在整個城鎮密集區內構建,規劃為“四橫四縱”網絡,I級主干路布局結構為“環形、放射加方格網”:在二環內組成環網狀,向外圍組團及功能區呈網狀放射形結構。(2)公共交通規劃推行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加快確立公共客運交通在城市日常出行中的主導地位。規劃設置“兩橫兩縱”四條軌道交通線路,總長度為120公里,線網密度為0.33公里/平方公里。規劃設快速公交線路總長度180公里,線網密度為0.5公里/平方公里,形成“一環五射”格局。11、綠地系統與景觀風貌(1)綠地系統布局結構綠地系統以巢湖、蜀山和紫蓬山風景名勝區為背景,以自然河流水系、交通走廊防護綠地為紐帶,以大型公園為節點,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城鄉一體化的生態綠地系統。空間格局為“三環四楔五脈多園多廊道”。(2)城市景觀風貌控制重點控制南淝河等城市主要景觀軸線,重視城市步行空間環境,增強旅游和游憩線路的明晰性,創造積極的城市開放空間,增加小型公共空間,重視帶狀綠化空間在城市景觀組織中的作用。12、市政公用設施規劃(1)給水工程合理布置水廠,現有的二、三、四水廠基本保持現狀的供水能力,改善供水水質,改造供水管網,提高供水的可靠性。對五水廠進行擴建,規劃新建六水廠和七水廠。2020年總供水能力為202.5萬m3/日,其中向周邊城鎮供水約 28萬m3/日。城市自來水普及率100%。(2)排水工程排水體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逐步改造現有的合流制排水設施,新區規劃嚴格按照分流制建設排水管網。中心城區污水管道覆蓋率達到100%,污水處理率達到80%以上,污水處理能力為130萬m3/日。(3)再生水利用再生水利用率達到60%以上。積極穩妥地推廣污水處理廠二級出水用于農業灌溉,一部分出水經過深度處理后通過城市中水系統用作城市河湖景觀、綠化、道路澆灑及降塵、建筑沖廁、工業低質等用水水源。(4)電力工程擴建合肥電廠、合肥二電廠。增容500KV肥西變,新建500KV肥東變,確保中心城區電力供應和主電網安全。(5)通信工程中心城區固定電話裝機容量為320萬門,移動通信在繼續發展GSM和CDMA等第二代移動通信網的基礎上,發展第三代移動通信網,完善移動網絡結構;按300米~500米服務半徑設置移動通信基站。建立全市統一的廣播電視傳輸網,優化設施建設和有線電視網絡。按中心局――支局――所的結構構建郵政網點體系。(6)燃氣工程城市燃氣氣源采用“以天然氣為主,液化氣等為輔”的原則。合肥市利用“西氣東輸”工程,通過定遠高壓長輸管道接入,門站設在三十埠,在門站及合肥經濟開發區、城市北部各設一個儲配站。(7)供熱工程城市熱網集中供熱占中心城區總供熱面積的60%;燃氣供熱占中心城總供熱面積20%;電采暖供熱面積占中心城總供熱面積的20%。(8)環衛工程建立垃圾分類收集、密閉清運、衛生處理系統,垃圾清運機械化程度達到100%,道路清掃機械化程度達到80%以上,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糞便排放管道化水平85%以上,糞便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13、環境保護規劃(1)水環境保護各水環境功能區全面達標;生活污水處理率超過90%;工業廢水達標排放。(2)大氣環境保護采用合理的能源政策,供熱設備提高熱效率,減少燃煤量,減少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實施清潔生產,進行源控制。(3)聲環境保護噪聲達標區覆蓋率大于95%。(4)固體廢棄物污染及輻射環境管理防治繼續加大對工業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輻射環境的管理工作,切實消除隱患。14、城市近期建設規劃(1)城市規模到2010年,合肥中心城區總人口300萬人,建設用地300平方公里。(2)近期城市發展方向近期重點向南、向西發展,建設濱湖新區、科技創新示范基地,適度向北部、東部和西南部發展。(3)近期城市重點發展地區近期重點建設濱湖新區、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包括高新技術開發區、蜀山經濟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磨店地區、新站北地區、黃山公園地區、森林公園地區等6個地區。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