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為什么在擁堵的的關山大道修有軌電車,而不是修建地鐵呢?
關山大道為什么修有軌電車而不是地鐵?答案其實很明確。因為東湖高新未來建設的重點不在關山大道,而是光谷中心城為中心的光谷東片區。為什么東湖高新區未來城市建設重點在光谷東呢?
其一:在國家中心城市競爭中,2019年武漢市政府明確提出:推動武漢的城市人口從1000萬向2000萬跨越,推動GDP從1萬億向2萬億跨越。政府要達成這一目標,勢必要在短時間內實現人口與GDP的大跨步發展,加快城市向外圍拓展。人口導入與經濟發展都需要充沛的土地資源供應,而如今的關山大道最缺乏的恰恰是土地,城市發展的空間已然受限。相比于關山大道的擁擠,光谷東地廣人稀,擁有承載人口和產業的空間,逐步成為驅動光谷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增長點。
其二:目前東湖高新區總人口已經接近180萬,僅1月——3月新增人口就達到12萬人。按照城市規模劃分標準,東湖高新區已經達到大城市標準。這180萬人又主要分布在關山大道、民族大道周邊,全國管理人口最多的關東街道辦正是在這里。與天量人口對應的是關山大道等已建成區面臨的道路、供電、公園綠地等基礎設施不足困境。隨著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治理的難度和矛盾更加突出,因此拓展城市面積是解決問題必然選項。
說到底,光谷東、長江新城、陽邏之心、臨空港經濟區等新區都是政府出于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和人口導入空間的目的形成的規劃。這些新區規劃承擔著增強未來武漢城市競爭力的重任,所以備受政府重視,資源傾斜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我國資源主要由政府掌握分配,蛋糕只要這么大,厚了此就要薄彼。在政績導向面前,早日將光谷東打造成型無疑更能出成績,所以已經發展成熟的關山大道、民族大道被冷落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任何新城規劃實現,前提是要聚攏人氣,而光谷東最缺的也是人氣。如何讓購房者安心在當下買瓶水都困難的光谷東買房落戶?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先把地鐵給修了。政府下血本建了地鐵,無疑給了購房者最強的強心劑:地鐵都建了,這地肯定錯不了。這也是為什么東湖高新情愿讓11號線每天運椅子,也要全額投資建設的原因?此類邏輯也同樣存在第四輪規劃中的新港線、6號線二期等線路,先有路、再聚人。
東湖高新有錢,不過花錢的地方也多:11號線一期屬于東湖高新全額投資,第4輪地鐵規劃中的19號線即將開工,加上諸如道路改建等各類工程繁多。關山大道又是人口密度極大的區域,不建設一些新的市政項目好像又說不過去,于是有軌電車這種建設成本相對小一些的項目自然就上馬了。
理想的豐滿很快迎來了現實的骨感,有軌電車的平面交通模式并不適合關山大道的路況,電車旅行速度慢且影響周邊道路交通。這些都是當初規劃師未曾考慮到的問題。總之,有軌電車就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在武漢有兩大考慮不成熟的奇葩工程,雄楚大道BRT和關山大道有軌電車,為市民垢病。占用太多社會資源,低效的無以言表。本想做成示范工程,結果,運行的效率,路口的平交,可行性等諸多問題都沒解決。說實話,那有軌電車每天的營收夠不夠給那些路口守護人員發工資?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