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氮素有哪些影響? 土壤氮素損失對環境的影響?
一、土壤氮素有哪些影響?
土壤氮素含量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物理因素:土壤的質地、結構狀況、孔隙度、水分和溫度狀況等。它們影響土壤的含氧量、氧化還原性和通氣狀況,從而影響土壤中養分的轉化速率和存在狀態、土壤水分的性質和運行規律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長力和生理活動。
2化學因素:土壤的酸堿度、陽離子吸附及交換性能、土壤還原性物質、土壤含鹽量,以及其他有毒物質的含量等。它們直接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土壤養分的轉化、釋放及有效性。
3生物因素: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它們對土壤氮、磷、硫等營養元素的轉化和有效性具有明顯影響,主要表現在促進土壤有機質的礦化作用,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磷、硫的含量;進行腐殖質的合成作用,增加土壤有機質的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進行生物固氮,增加土壤中有效氮的來源。
改良土壤中氮素含量,可使用礦源黃腐酸鉀黑金晶,活化土壤,促活土壤中的營養物質,讓作物可以獲取更多的營養,更茁壯的生長。
二、土壤氮素損失對環境的影響?
土壤中氮素損失主要有氨態氮揮發、硝態氮淋失和反硝化失氮(NOx、N2O)等途徑。因此,氮肥的施用不當會降低農業生產效率,也會對生態環境有很大的負效應。土壤中硝態氮在還原條件下發生反硝化反應,產生氮氣(N2)和氮氧化物(NOx、NO),進入大氣。土壤反硝化過程中其中N2O是溫室氣體組分之一,進入臭氧層的N2O與臭氧發生反應,不斷地消耗臭氧,使臭氧層受到破壞,直到出現新的平衡。由于自然的和人為的活動,使氮化合物(NH3、NOx、N2O)向大氣排放的數量不斷增加。臭氧層是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線輻射的保護者,對人和生物的安全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硝酸根離子是一種負離子,在土壤中呈負吸附狀態存在,NO3-很容易可隨水流動。溶于水中的硝酸根離子可隨滲漏水從土壤剖面的上部向下淋洗,進入地下水。從而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嚴重影響人類飲用水安全。
三、為什么雷電降雨會增加土壤氮素?
在自然界雷雨閃電時,一個電火花常常長達幾十千米.這時候就有許多氮氣和氧氣發生化合反應,生成二氧化氮并溶解在雨滴里,變成硝酸落到土壤里,再形成硝酸鹽,就成了如珍如寶的氮肥.據估計,每年因雷雨而落到大地懷抱里的氮肥,約有四億噸呢!氮氣在工業上主要用于合成氨,制造硝酸等.它們是制造氮肥、炸藥等的原料。
四、如何測定土壤容重?
土壤容重是土壤的“假”密度,是包含了土壤孔隙的單位體積的土壤質量,用環刀法測定,一般在1.1-1.7g/cm3之間波動。
雖然都是質量除以體積,但是體積的含義不同。土壤密度的測量,去掉了土壤中的空氣孔隙體積,只要是同類型的土壤,密度是一個基本固定的數值。土壤容重的測量,包含了空氣孔隙,數值會變化很大。以上是個人理解。
五、土壤ph測定方法?
測定土壤PH方法:使用試紙進行測量,保證土壤干燥,稱取1克重干土,放入試管中加水5毫升,充分晃動,待溶液澄清后,用PH試紙測定。
例如:將酸性溶液滴入石蕊試液,則石蕊試液將變紅;將堿性溶液滴進石蕊試液,則石蕊試液將變藍。
六、土壤灰分測定國標?
答:土壤灰分測定國標:GB 15618-1995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七、黏性土壤的測定?
土壤黏性檢測包括:土壤養分,土壤機質 土壤容重,酸堿性,鹽離子濃度幾個方面。
1土壤機質,它反映黏性土壤的通氣性、透水性的好壞,又是沙性土壤保肥能力、保水性的綜合體現
2化驗土壤中鹽分、氯含量、鈉含量、土壤PH值,主要是易發生危害指標
3是中量元素鈣,鎂,硫
4是氮、磷、鉀
八、土壤鹽分如何測定?
1
國內外檢測土壤鹽分的方法:
可溶性鹽分總量的測定方法很多,有重量法、電導法、比重計法,還有陰陽離子總合計算法等,由于比重計法比較粗放,而陰陽離子總和計算法又比較費時,所以在這里只重點介紹通用的重量法。
1、國外習慣用飽和泥漿的浸提液的電導率描述土壤鹽漬化程度,但是制備飽和泥漿的經驗性很強,人為因素影響較大,因此普及條件還不成熟。國際刊物中許多文獻直接用電導率表示土壤的可溶性鹽的含量,并進行土壤鹽漬化分級。
2、我國學者比較習慣采用土壤可溶性鹽的全鹽量來描述土壤的鹽漬化程度。但是電導法需要換算成土壤可溶性鹽的含量,換算過程會有誤差,可溶性鹽的種類和溫度等因素對結果影響大,因此不同地區不同土壤可溶性鹽含量與電導率間關系和溫度矯正關系都需要重新標定,至今土壤溶液電導率指標不統一。在影響土壤溶液的電導率的諸多因素中,有文獻指出土壤溶液的離子組成和濃度對電導率的影響是主要的。電導法測定土壤可溶性鹽含量方法簡便準確,測定的基本原理是浸提液中電解質的導電作用。國內外常用的還是浸提法,水土質量比法,但常用的還是 5∶ 1 的水土質量比法。
3、土壤可溶性鹽的定量研究是確定土壤鹽漬化程度和改良土壤的關鍵步驟之一。在土壤農化分析土壤可溶性鹽中,常用全鹽量和 1∶ 5 土水質量比浸提液的電導率指標來描述土壤可溶性鹽含量的狀況。在測定土壤可溶性鹽的過程中,在室內是讓土壤中的可溶性鹽充分溶解后測定浸提液的電導率,而在一定的土壤含水量的條件下,尤其在干旱區,在室內測定的土壤可溶性鹽的含量與野外測得的結果有差別。用土壤浸提液的濃度來描述土壤可溶性鹽含量,該參數具有很強的可比性。
九、土壤氮素的補充與消耗途徑是什么?
土壤微生物的種類很多,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 和原生動物等。土壤微生物的數量也很大,l克土壤中就有幾億到幾百億個。l畝地耕層土壤中,微生物的重量有幾百斤到上千斤。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如下:
(一)分解有機質 作物的殘根敗葉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機肥料,只有經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腐爛分解,釋放出營養元素,供作物利用;并且形成腐殖質,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
(二)分解礦物質 例如磷細菌能分解出磷礦石中的磷,鉀細菌能分解出鉀礦石中的鉀,以利作物吸收利用。
(三)固定氮素 氮氣在空氣的組成中占4/5,數量很大,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土壤中有一類叫做固氮菌的微生物,能利用空氣中的氮素作食物,在它們死亡和分解后,這些氮素就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固氮菌分兩種,一種是生長在豆科植物根瘤內的,叫根瘤菌,種豆能夠肥田,就是因為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里的氮素;另一類單獨生活在土壤里就能固定氮氣,叫自生固氮菌。另外,有些微生物在土壤中會產生有害的作用。例如反硝化細菌,能把硝酸鹽還原成氮氣,放到空氣里去,使土壤中的氮素受到損失。 實行深耕、增施有機肥料、給過酸的土壤施石灰、合理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促進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發揮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人為施有機肥也是重要的氮元素補充手段,植物的生長則是土壤氮元素消耗途徑。
十、土壤硝態氮測定土壤保存條件?
土壤銨態氮、硝態氮是作物吸收氮素的最主要的2種形式。近年來,隨著土壤銨態氮、硝態氮檢測量的增加,土壤樣品采集的集中性與檢測時間分散性的矛盾日益凸顯。為了能合理地安排工作,確保土壤中銨態氮、硝態氮含量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特對土壤及浸提液中銨態氮、硝態氮浸提液在恒溫、常溫下的流失性狀況進行研究,探索出對于土壤中銨態氮、硝態氮的測試過程中處理及測試過程中適宜的儲藏條件。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