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污染大體資料
黃河流域水污調查:“母親河”已成“三害”
5月下旬,記者在甘肅、寧夏、陜西等省區的黃河兩岸采訪,親眼目睹了黃河中上游水污染的現狀和日益加劇的危害。隨著城市工業化程度的提高,黃河流域污染已形成點源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排放疊加、各種新舊污染與二次污染相互復合的嚴峻形勢,黃河污染程度已遠甚于淮河。污染的黃河使西北和華北約1.6億城鄉人民深受其害,而受害最深的是農業、農村和農民。
從青海,經甘肅、寧夏、至內蒙古,黃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屬、造紙等高污染的工業企業林立,廢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由于污染治理嚴重滯后,污水處理率偏低,不少企業未能實現達標排放,部分企業偷排偷放屢禁不止,導致每年排入黃河的廢污水量不斷增加。而隨著國家西部開發進程的加快,舊的高污染還沒有徹底治理,新的高污染項目又在西部上馬。一些東部污染企業紛紛涌入西部,加劇了黃河污染形勢。
據2004年《中國環境統計年報》,黃河流域廢水排放量達39.5億噸,比2000年增加了13.8億噸;主要污染物COD年排放量已占到全國排放總量的13.3%。
地處黃河上游寧夏灌區的農用水源幾乎全部來自黃河。近年來,由于寧夏及上游地區的大量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相繼開工建設、投入生產,大量未達到排放標準的工業廢水直接排入引黃支渠,導致在一些個別時段內部分灌溉面積近似于污水灌溉。
工業污染物污染水體,被污染水體又破壞農業生態環境,在黃河流域的一些地區農作物因污水灌溉導致減產甚至絕收的現象時有發生。去年,山西省介休市松安村用被污染了的汾河水澆地,致使200畝玉米及楊樹死亡。2002年,青海省海東地區平安縣東莊村的近百畝小麥,引溉了污染的湟水后被活活燒死。村民告訴記者:現在引湟水澆地,先要看河道里的水,水多了才敢澆,水少了灌進地里,苗子準燒死。
據水利部黃委會專家測算,目前沿黃地區引黃灌溉面積已發展到1.1億畝,用水占黃河總用水量的90%。黃河水污染不但造成農作物品質下降,還使一些農田水利設施報廢,給農業造成的損失每年最高已達33億元。
污水處笑滾譽理廠多數曬太陽
目前,黃河流域8省已建成污水處理廠25座,日處理能力217萬噸,而實際日處理能力只有86.8萬噸,流域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僅為13%,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
甘肅省環保局局長趙偉民介紹說,作為黃河惟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目前蘭州市的污水管網普及率只有12.2%。較小的污水處理和收集能力遠不足以處理日益增加的城市污水,致使黃河沿岸排污管、排污溝密布,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黃河。
記者調查發現,黃河流域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和運行滯后,一是黃河流域內絕大多數地方政府建設污水處理廠的積極性不高;二是污水處理廠市場化機制推行慢。黃河流域城市污水處理費低,收取晚,收取面不寬,一些地區甚至不收。三是城市污水處理廠普遍存在管網不配套現象,實際處理能力遠達不到設計要求,出水水質不達標使一些污水處理廠事實上成了排污場。
陜西省渭南市是地處渭河最下游的城市,渭河從這里匯入黃河。渭南市投資1.2億元修建的城東污水處理廠去年年初就已建成,然而由于缺少運行費,只試運行了一個月就一直停運。市區每天形成的近5萬噸污水雖然收集到了污水處理廠,卻仍然未經治理排入河流碰段,污水處理工程成了曬太陽工程。
陜西省環保局副局長李備吵孝廉介紹說,陜西渭河沿岸寶雞、西安等5個大中城市,目前基本至少都建成一座污水處理廠,但都存在閑置或吃不飽的問題。
臭水入村、毒水澆地、臟水進肚,黃河水成“三害”
時下,正是黃河上游沿岸水稻插秧即將結束的季節,可甘肅省白銀市四龍鎮民樂村的村民卻每天站在自家的稻田邊心急如焚。民樂及周邊金山等幾個村的村民祖祖輩輩用黃河水灌溉,但讓村民欲哭無淚的是,這兩年澆水燒苗的事幾乎年年都有。5月下旬,村民們已經是今年第三次插秧了,前兩次的苗已全部被燒死。望著田里泛著濃稠白沫的水,民樂村村民王太良說,水稻一直是他們的口糧和經濟來源,可這幾年水稻種不成,村里有農戶挖池塘養魚,結果去年秋季引了黃河水魚就全死了,損失了10多萬元。魚養不好,眼看著水稻也沒活氣,我們可怎么活?王太良說。
黃河自蘭州進入白銀,匯聚了白銀市區大量冶煉、焦化、化工等企業和生活污水后,先后流經白銀市的四龍鎮、北灣鄉、靖遠縣,涉及沿途十幾個村莊。當地村民不僅依靠黃河水澆灌,而且直接飲用經過簡單沉淀的黃河水。用過河水鍋里經常有白色硬塊,飲過水后常拉肚子,而且頭痛。水的咸味重,而且每周總有個別天,家里儲水窖里還能看到漂著油花。村里人更喜歡喝雨水。靖遠縣大蘆鄉莊口村村民段興平說。
記者從靖遠縣大蘆鄉衛生院門診部了解到,在大蘆鄉飲用黃河水的幾個村莊里,胃腸道疾病和頭痛十分常見,找不出病因的怪病更多。肯定和飲水有關,但還沒聽說誰檢測過水質。我們一般是查不清的頭痛按感冒治,腹瀉就反復用抗生素,直到不瀉為止。鄉醫馬克俊說。
在黃河沿岸,直接飲用黃河水的農民已經成了各種怪病的高危人群。近年來,山西臨猗縣牛杜村村民因水環境被污染,年齡在40至60歲的村民中,患腦血栓、癱瘓和癌癥的人數逐年增加。村民在一張控訴狀中說,由于水源被污染,到去年6月已有42人得怪病死亡,目前還有患怪病者28人。白銀市四龍鎮金山村中心小學學生王永勝告訴記者,在他們班里28個男生中,20個男生都有白頭發。而且還有不少同學和他一樣,經常肚子痛、頭痛。
一方面是農民備受黃河污水之害,而另一方面過量施用化肥、農藥導致的農村面源污染,已成為黃河水環境污染最難治理的硬骨頭。中科院院士朱兆良說,在未來幾年里,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由作物種植和畜禽養殖業導致的面源污染,對水質污染的貢獻率將日益凸顯。
一條黃河,多種“扯皮數據”;下游忙治理,上游忙排污;干流控制緊,支流排污易……記者5月份在黃河中上游及其部分支流采訪時了解到的這些現象猶如一個個怪圈,牽制著流域內治污成效。記者采訪的部分環保、水利專家及地方政府主管領導呼吁,建立黃河流域和諧治污機制,真正還母親河以清白。
下游忙治理 上游忙排污
陜西省武功縣東方紙業集團是當地最大的造紙企業,也是當地最大的工業污染源。2005年5月,國家環保總局將“東方紙業集團公司污染渭河案”列為首批掛牌督辦的環境違法案件之一。5月中旬,記者來到武功縣,發現其境內渭河黑水流淌依舊,而在武功境內注入渭河的渭惠渠和漆水河臭氣熏天,長達數里都是泡沫,有的地段泡沫高出水面1米左右。沿途的老百姓告訴記者,東方紙業集團被勒令停產治理后,武功縣境內的造紙廠污染減輕了許多,但是上游寶雞市的造紙企業繼續偷排污水。
武功縣環保局局長徐耀華告訴記者,對于上游寶雞市來水污染問題,他們曾多次通過上級主管部門與寶雞市有關部門協調,但收效甚微。徐耀華說:“境內水源又黑又臭,老百姓發牢騷,上頭施壓,環保部門夾在中間實在憋屈。誰愿意背著惡名挨罵?我也想把水弄清啊,可我一個小小的武功縣環保局局長總不能跑到人家寶雞市去搞什么協調吧?”蘭州副市長馬琦明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對于蘭州境內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污染黃河的問題,政府花了很大力氣來協調,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效果比較明顯。但對于上游湟水河來水長期處于IV類水的問題該如何處理,政府覺得非常棘手。
同樣污染監測數據大不同
治污首先要摸清污染的“家底”,但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水利和環保兩大部門提供的黃河污染監測數據完全不同。國家環保總局提供的2004年《中國環境統計年報》數字顯示,黃河流域廢水排放量為39.5億噸,其中工業廢水約占總量40%,生活污水約占總量60%;而水利部2004年底所下發的《關于黃河限制排污總量的意見》的文件中,指出“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量為42.7億噸/年,其中工業廢水約占總量69%,生活污水約占總量31%”。比較可以看出,兩部門關于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比例有“天壤之別”。由此,兩部門制定的黃河污染治理方案中的重點也有所區別。
黃河只有一條,數字卻有多種,到底該以哪個為基準?記者所采訪的各路專家莫衷一是。一致的觀點是,國家對黃河流域內的水污染應由統一部門監測、管理并發布相關數據,受權的部門應摒棄部門利益。
流域問題需綜合治理
當前,黃河流域內污染正呈現逐步加重態勢,跨行政區域的水污染問題突出。如何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流域重大資源可持續的利用統籌起來考慮?基層環保人士建議,國家對于水環境應加強規劃和立法工作,考慮全流域的管理,綜合治水,統一監管,統籌協調解決,由區域管理上升到流域管理,解決目前出現的包括部門扯皮、立法分散等在內的問題。
針對黃河治污中存在的種種矛盾和利益糾葛,記者采訪的部分環保、水利和水環境專家開出了建立流域和諧治污機制的藥方:盡快制定《黃河法》,確立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的合理機制,依法規范和管理好黃河,修改現有《水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中不完善的部分;確立統一的污染監測、管理和信息發布體系,避免多部門聯合導致的利益扯皮、監管不到位;建立入河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和省、市、縣界斷面水質、水量雙控制制度,強化黃河水環境保護的統一監管,建立總量控制指標、水環境質量指標考核制度,特別要加大跨界斷面水質監測和考核力度,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指標;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加大政府和企業的壓力,有效制裁違法排污,同時強化環境準入和淘汰制度,加大對工業污染的防治力度;在資金投入有限的情況下,優先保證上游的污染治理,有序有效地進行污染治理,確保治一段好一段,避免撒胡椒面方式造成的花錢不奏效或“花大錢收微效”的局面
黃河水污染日趨嚴重。排入黃河的廢污水總量,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21.7億噸,增加至90年代初期的42億噸。黃河干流上大的污染源有300多個。據1998年水質監測資料,黃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重點河段可滿足生活用水的河長僅占評價河長的29.2%。黃河水質較差,劣五類水質占39.5%,干流水質略好于支流。支流61.9%的斷面水質為劣五類,主要污染指標包括氨氮、高錳酸鹽指數和生化需氧量(反映水體受有機物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標)。
污染情況
專家分析
專家指出,來水量少是導致黃河污染嚴重扒源的主要原因之一。與多年平均來水量相比,2013年上半年黃河來水量偏少32%―50%。由于降水量少,2014年以來,黃河出現罕見的全流域性干旱。今年五六月,黃河干支流普遍來水偏少,來水量為50年來的最低點。
污染原因
近十年來,隨著黃河流域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流域廢污水排放量急劇增加,加之天然來水量偏少,黃河流域水質污染日益加重。
變化過程
據黃河流域水環境監測管理中心最新發布的《黃河流域近十年水質狀況及變化趨勢》表明,近十年來,黃河流域水質污染日益加重,水污染形勢更為嚴峻。二00三年黃河流域地表水超三類水質標準(以下簡稱超標)河長達百分之七十八點六,與一九九四年的百分之六十八點八相比,有所上升。近十年間水質最差的年份為一九九七年及二00二年,其超標河長分別占百分之八十及百分之八十點六。
與全流域水質情況相比,黃河干流污染發展趨勢更為嚴重。二000年以后,水質急劇下降,至二00三年超標河長達百分之七十八點一。與一九九四年相比,超標河長臘胡上升幅度已達百分之二十點七。目前,黃河干流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段,主要集中在石嘴山至烏達橋、三湖河口至喇嘛灣以及潼關至三門峽等河段。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等。
從支流來看,歷年來水質均很差,超標河長所占比例一直都高居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五之間。目前,污染嚴重的支流主要有湟水、汾河、涑水河、渭河、伊洛河、沁春局態河等,其入黃河段水質幾乎常年為劣五類(劣五類水已基本失去水體功能)。與干流相比,支流污染項目明顯增多,主要超標項目除在干流上常見的外,還有溶解氧、氟化物、揮發酚、砷化物、重金屬等。
專家介紹
專家分析認為,造成黃河流域近十年水質污染逐漸加重的原因是,近年來流域生產和生活用水量急劇增加,廢污水排放量也隨之增大,而污染治理嚴重滯后,部分企業未實現達標排放,加之農業耕作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導致每年排入黃河的廢污水量不斷增加。同時,由于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退化、降水減少、水量偏枯,水體稀釋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下降,引起流域水質變差。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于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后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于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并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松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于一年破壞耕地五百五十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更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入黃河。新中國成立后,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這樣數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黃河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于往常,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經河道才能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后――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①上游屬干旱半干旱區降水率級少,中游為主要補給區但水土流失嚴重、季節變化大,下游流域面積小,補給少; ②流域內人口增長快,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糧食增長率; ③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發展,黃河沿岸工業和城市用水量不斷增加,引黃灌溉面積不斷擴大; ④水庫調節能力較低,水資源管理不統一; ⑤水費低廉,低水價喚不起人們的節水意識,工農業用水浪費極大; ⑥環境污染急劇降低黃河水的利用率。
水質檢測情況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楊敏表示:“我國的7大水系中只有長江和珠江80%斷面達到地表水Ⅰ~Ⅲ類標準,黃河有60%達到上述標準,而其他河流只有30%左右的斷面達到標準,然而就是這些數字的取得也是經過了幾年嚴格監控的結果。”
中國北方最大的河流黃河在近10年來水質急劇下降。粗放型經濟的發展、生產和生活用水的大量增加,黃河已經難負重荷,斷流事件時有發生。據2008年環保部的環境公報顯示:黃河水系為中度污染,尤其是黃河的支流總體為重度污染,“奔流到海不復還”的黃河“血液”已經不僅僅是裹挾著泥沙的水,海量的散發著刺鼻腥臭的各種廢水成為其難以去除的“血液毒素”。
黃河是西北、華北地區的生命之泉。前不久,記者從青海省出發,途經甘肅、寧夏,到達內蒙古,行程3000多公里,親眼目睹了黃河中上游水污染的現狀和日益加劇的危害。調查中記者發現,盡管黃河流域各地都采取了一些治污措施,但目前黃河仍面臨著工業污染治理舉步艱難,生活污水和農業退水污染加重的狀況,污染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苦水”干流:近40%河段的水質基本喪失水體功能120多萬市民只能飲用苦水
今年年初,黃河流域水資源保護局組織專家組,對黃河水污染的狀況及危害進行了量化分析,發現黃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質為劣五類,基本喪失水體功能。隨著經濟發展,黃河流域廢污水排放量比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多了一倍,達44億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斷發生。黃河上游的絕大部分支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下游幾乎所有支流水質長年處于劣五類狀態,支流變成了“排污河”。
烏梁素海總排干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通向黃河的一條主要排污渠道。記者看到在這條總排干的沿線分布著許多造紙、焦化等企業,這些高污染企業規模大小不一,一旦環保設施停運或本身就無處理設施,大量污染物就會直排入黃河,影響下游供水安全。
今年年初,黃河包頭段遭遇空前嚴重的以揮發酚為代表的污染,揮發酚、氨氮等超標幾倍到幾十倍,由于包頭市生產生活的主要水源來自黃河,120多萬市民只能硬著頭皮飲“苦水”。記者在包頭市環保局上報國家局的信息中看到,造成這次黃河揮發酚污染的主要來源是烏梁素海總排干的排放,而氨氮的污染主要來自寧夏和包頭。
“禍首”沿黃:重點污染源偷排現象仍比較嚴重“十五小”、“新五小”企業點多面廣,很難根除
工業污染一直是黃河水污染的“禍首”。從青海,經甘肅、寧夏,至內蒙古,黃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屬、造紙等高污染的工業企業林立,產生出了包括COD(化學需氧量)、氨氮、重金屬、高錳酸鹽指數以及揮發酚等在內的大量污染物。由于環保設施投入大,運轉成本高,沿黃重遲賀點污染源偷排現象仍比較嚴重,而一些“十五小”、“新五小”企業點多面廣,很難根除。
在甘肅白銀市采訪時,當地環保部門的干部引導記者查看了橫穿城區直入黃河的東大溝,這條天然排洪溝現在成了排污溝。人還未下車,溝里的污水散發出的惡臭撲面刺鼻,河道里的紅色酸性廢水緩緩流淌著,旁邊的支岔小溝還不時注入小股綠色的水流,河溝灘上的土壤被污水侵蝕,呈現出了金屬銅色。白銀市環保局的干部介紹說,東大溝的沿線有八九家污染企業,包括生活污水在內,每天有近5萬立方米廢水排入黃河,其中最大的污染源來自于白銀有色金屬公司冶煉廠,這家運轉了40多年的銅冶煉老企業,設備嚴重老化,雖經國家、甘肅省有關部門多次限期治理,至今沒有效果,現在每天還有8000多立方米的酸性廢水直排黃河,廢水中銅、鉛、鋅、砷等重金屬含量超出國家標準幾十倍到上千倍。“白銀區原來最主要的居民飲用水水源地位于東大溝下游,距離入黃口僅有200多米,現在這里的水因為凈化后水質難以達標,已經停止向城市供水。”環保干部憂郁地說。
“消亡”現狀:生活污水和“農業污染”呈現加重趨勢烏梁素海湖已經瀕臨消亡
在沿途調查中記者發現,除工業污染外,生活污水和過量施用化肥、農藥造成凳含的“農業污染”目前也呈現加重趨勢,所占比例不斷上升。同時,沿黃一些城市沿河亂堆、亂倒生活垃圾,加劇了黃河河段的污染。
日趨嚴重的黃河水污染,嚴重破壞了黃河生態系統,導致河道中的水生物瀕臨滅絕。上世紀五十年代蘭州市雁灘灘邊遍布紅柳、蘆葦,棲息斑頭雁、高原山鶉等十幾種水鳥,如今這些鳥種已沒有了蹤跡。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黃河甘肅段生長的魚類大大減少,有些已經絕跡。就連蘭州人引以為自豪的蘭州特產青白石白蘭瓜,近年來也因澆了受污染的黃河水而品質下降。
據甘肅省環保局統計,黃河甘肅段年排放廢水2.37億噸,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已達到了1.41億噸,占到廢水排放總量的59.5%。黃河流經甘肅四座城市,目前僅有蘭州市有4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僅有15.8萬噸。而且蘭州市征收的污水處理費只有每立方米0.2元,全市所收的污水處理費也只能維持一座日處理10萬噸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甘肅省環保局局長趙偉民介紹說,作為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目前蘭州市的污水管網普及率只有12.2%。較小的污水處理和收集能力遠不足以處理日益增加的城市污水排放量,致使黃河沿岸排污碼粗派管、排污溝密布,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黃河。記者發現,這一問題許多沿黃城市都普遍存在。
污染加重的黃河,不僅影響了沿河地區的工農業生產,更為嚴峻的是直接危及了生態環境和沿黃百姓的飲水安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的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現在每年有5億立方米的廢水注入湖區,其中排入黃河有0.5億立方米。記者在烏梁素海看到,水體已呈現醬黑色。由于工業廢水,特別是農藥、化肥含量很高的農業退水注入湖區,使水域的富營養化加劇,水草、蘆葦瘋長,湖區明水面萎縮,湖底抬升加快。
巴彥淖爾市環保局局長楊介中介紹說:“烏梁素海水質目前基本處于劣五類,昔日的漁場現在已有19種魚類滅絕。2002年,找到的一條最大的魚還不足3兩重。如果不盡快采取措施治理,不僅危及黃河,而且這塊重要的濕地也會在20到40年間消亡。”
“毒水”水質:近百畝小麥引溉了污水后被燒死村民飲水后常拉肚子
湟水河是黃河上游的一條重要支流,在青海省境內流長約300公里,流域集中了青海省60%以上的人口和大部分的工農業生產。然而,由于近年來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廢水的排放量逐年加大,年排放量已達到近2億立方米,湟水河的水質污染急劇惡化。特別是進入西寧市后的各河段,枯水期水質基本在五類或劣五類。2002年,青海省海東地區平安縣東莊村的近百畝小麥,引溉了污染的湟水后被活活燒死。正在田頭澆地的東莊村村民王成發告訴記者:“現在引湟水澆地,先要看河道里的水,水多了才敢澆,水少了灌進地里,苗子準燒死。”
在甘肅省靖遠縣靡灘鄉,村民們長期飲用的是經過簡單沉淀的黃河水。村民們說,鍋里經常有白色的沉淀物,飲過水后常拉肚子,洗過臉后皮膚龜裂起皮。“這個水咸得人吃不成,沏出來的茶咸得喝不成。河流里漂著黑乎乎的東西,看著像有油。”村民陶國才說。
記者在寧夏石嘴山市黃河水廠采訪時了解到,從2001年開始由于黃河水質急劇下降,水廠的處理難度不斷加大。水里的氨氮、揮發酚等含量過高,消耗了大量用于殺菌的氯,水廠不得不將加氯量由原來的處理每升水使用0.15毫克增加到4毫克左右,而用于澄清、處理有機物的藥料也在成倍增加。去年和今年春天這家水廠還曾兩次被迫停止處理。水廠副廠長張玉和說:“枯水期最嚴重的時候,感覺就是在處理污水,即使目前處理過的水,口感還是比較差,有時還有些怪味。現在大約有7萬多人在飲用這樣的水,今后水廠的供水范圍還將不斷擴大。”
黃委會寧蒙水文水資源管理局局長鈔增平說,黃河污染問題也到了應引起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高度重視的地步了。
九五”期間“三河三湖”的治理僅僅是拉開了我國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規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時,必須看到,黃河、長江的污染問題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黃河這個中華民族的搖籃,他養育了人類,也無數次地給人類帶來災難。如今,由于人類活動的作用力,使黃河的環境問題日趨嚴重。1999年,在黃河流域的114個重點監測斷面上,V類和劣V類水體分別為70%和56.2%,黃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為嚴重,而且黃河的污染主要來自支流。目前,黃河水量少,自凈能力弱,水環境處于危機之中。在西部大開發中,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將進入較快增長時期。黃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資源短缺“雪上加霜”。
目前,黃河流域水污染問題依然相當嚴重,污扮肢水排放總量已由上個世紀80年代每年平均20億噸多一點激增至現在年排放達到40億噸上下,幾乎增加了一倍;每年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是140萬噸上下,氨氮的排放量每年是十三四萬噸,分別超過了黃河水環境容量的1/3左右和2.5倍左右;黃河五類、劣五類水質所占比重居高不下,因水質惡化而造成的事故時有發生。
特別是在水資源十分匱乏的黃淮海和孫地區,劣五類水體占到四成至五成,這就更加劇廳棚世了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據水利部介紹,目前我國缺水城市有300多座,受影響人口在1億以上;農村有3億多人飲水不安全,其中約1.9億人飲用水有害物質含量超標,6300多萬人飲用高氟水,200萬人飲用高砷水,3800多萬人飲用苦咸水。飲用水有害物質含量超標是很突出的問題,并有增加的趨勢,致使人民群眾的飲水安全受到影響,身體健康受到威脅。總的看,在部分地區和流域,水污染已經呈現出從支流向干流延伸、從城市向農村蔓延、從地表向地下滲透、從陸地向海洋發展的趨勢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