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含金量?
一、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含金量?
該賽事是國家級賽事,在該比賽獲獎者,可以在保研以及評選獎學金時獲得一定的加分,如果是考研,也能體現自己的科研與動手能力,對個人是有利的。
二、乙苯法生存苯乙烯工業存在哪些節能減排上的問題有哪些措施?
一本法生存本已西工業存在哪些節能減排上的問題有哪些措施以本法生產苯乙烯應該是在他態渣的一些能量可以節尺閉此陵迅能應該跟生產工藝相結合
一般法生存本乙烯工業存在哪些節能減排上的問題有哪些措施?那有好多措施呢,就看在哪?攜家南下。
三、乙苯法生存苯乙烯工業存在哪些節能減排上的問題有哪些措施?
一本法生存本已西工業存在哪些節能減排上的問題有哪些措施以本法生產苯乙烯應該是在他態渣的一些能量可以節尺閉此陵迅能應該跟生產工藝相結合
一般法生存本乙烯工業存在哪些節能減排上的問題有哪些措施?那有好多措施呢,就看在哪?攜家南下。
四、節能減排議論文1000字
最近一百年以來,全球正在經歷一場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顯著氣候變化,導致了自然生態、環境系統的一系列變化,比如水資源短缺、生態系統受損、土壤侵蝕、生物多樣性減少等,人類社會的生存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
導致氣候發生變化有兩個主要原因,一個是地球系統的自然變化規律,即周期性的冷暖干濕變化,從季節尺度到幾十萬年、甚至更長的周期變化;另一個是因為人類活動造成的氣候變化。最近50年的氣候變化主要是人類活動造成的,而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非常巨大,它可以改變自然界固有的規律,對我們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威脅,從而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也引起了政治家和公眾的關注。所以,全球變暖問題和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各國政府、公眾和科技界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但這個問題相當復雜,如果把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問題,簡單地歸結為溫室氣體排放問題,那么我們的認識就過于簡單化了。我認為,氣候變化不僅是科學問題,也不僅是技術問題,同時也是經濟、社會、政治、外交,乃至于國家安全問題,十分復雜。
人類活動引起氣候變化,主要是通過化石燃料燃燒排放溫室氣體和土地利用狀況的改變。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主要有六類,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和其他一些氫氟碳化物等。其中,二氧化碳的增溫效應占溫室氣體總效應的六成左右。現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方工業革命。中國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情。
由于二氧化碳一旦排放到大氣中,具有長達50年―200年的生命期。目前的全球變暖,是二氧化碳累計排放作用所導致的。據統計,1750―1950年發達國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世界總量的95%;1950-2002年,發達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累計排放量的77%。發達國家在其200多年的工業化過程中無約束地大量排放溫室氣體,對氣候變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理應承擔主要義務;發展中國家歷史排放量少,當前人均排放量低,屬于生存排放,其首要任務仍是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應對氣候變化,理應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和發展空間。
隨著人們對氣候變化問題認識的不斷加深,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署組織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相繼開展了四次氣候變化科學評估。今年2月正式發布的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對氣候變化成因問題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氣候系統的變暖是不爭的事實。氣候變暖的證據,不僅來自大氣圈,即近百年來全球地表溫度上升了0.74℃,而且也來自水圈和冰凍圈,海平面也在上升,北半球的積雪面積在急劇減少。
我國氣候與環境變化
2006年是我國自1951年以來最暖的一年。從1986-1987年冬季開始,我國已連續經歷了21個“暖冬”。同全球平均一樣,最近100年以來,我國的氣溫也是上升蔽態的,平均上升了0.5℃―0.8℃。
我們再看一看我國降水量的變化。整體說來,我國的西部和華南的降水是增加的,華北、東北大部降水呈減少趨勢。華北大部地區每10年減少20―40毫米,華南與西南地區每10年增加20-60毫米。華北、內蒙古中東部和東北的一部分地區,干旱趨勢非常明顯。2006年夏季,重慶遭遇了百年一灶蘆遇特大伏旱,四川出現1951年以來最嚴重伏旱。6月1日-8月21日,重慶、四川平均降水量為345.9毫米,是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小值。除了溫度和降水之外,強臺風發生的頻率增加了。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登陸我國的強臺風出現頻率從20世紀70年代初的不到20%,增加到21世紀初的35%左右,幾乎翻了一番。2006年8月10日,超強臺風“桑美”(SAOMAI)在浙江蒼南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17級(60米/秒),為百年一遇,是建國以來登陸我國大陸最強的一個臺風,比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登陸美國時中心最大風力還強。
本世紀以來,我國北方的沙塵暴也出現了一些顯著變化。2006年春季共出現了18次沙塵暴,其中強沙塵暴過程5次,為2001年以來最多。今年春天北方沙塵暴比較少。我要特別跟大家講一講怎么樣科學看待沙塵暴的問題。我認為,沙塵暴基本上是一個自然現象。中國是一個受季風氣候影響的國家。什么叫季風影響呢?說得通俗一宏辯源點兒,就是夏天的盛行風由海洋刮向大陸,為大陸送來了豐沛的水汽和熱量,帶來了降水。冬天,冷干空氣從北方,從西伯利亞向南推進,狂風卷起了沙塵,帶來了沙塵暴。這歷史至少有1200萬年。大約距今七八百萬年前,青藏高原迅速隆起,我國西北地區變成了干旱地區。打開地圖看,南北緯30度都是沙漠,但是我們江南這塊地方,由于季風的作用,變成了一片沃土。那么反過來,到了冬季,冷空氣(冬季風)過來,帶來大量的沙塵,重顆粒沉降,沉降到黃土高原,面積將近70~80萬平方公里,厚度最厚達到1000米,時間跨1200萬年。細粒物質繼續向海洋方向輸送,很細的物質到了高空5千、6千、8千米的地方,在太平洋上空形成了云凝結核。其中的礦物質沉降到海洋里,成為浮游生物的餌料,經過從浮游生物、小魚、蝦、大魚的食物鏈過程,最終變成我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這個自然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你我都無力改變這個科學事實。所以,沙塵暴的形成源于自然過程,不可能根除沙塵暴,人類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改善環境,局部優化環境,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沙則沙,這就是我的觀點。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優化環境,一方面要理解沙塵暴形成的原因,以及大自然固有的規律,切莫逞強蠻干,否則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
在過去的將近半個世紀,廣東省的溫度有上升的趨勢。最近十幾年以來,和全國一樣,變暖也比較明顯。過去五十年廣東平均的地表溫度每10年增高0.2℃,這個數值高于全國的平均值。另外,高溫的天數,即最高氣溫超過35℃的天數增加了。特別是1998年來,高溫日數明顯要比以前,特別比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高。另外,霾的天氣也增加了,日照的時數減少了。霾是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空氣當中非常細小的水汽,和工業排放的灰塵形成的,大氣透明度低。這種情況不僅廣東有,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津京唐等城市群都有發生。
另外,降水的變率增加,強降水的頻率也增加。2005年6月18日―25日,廣東境內遭遇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惠州市龍門縣過程累積雨量1300毫米。2006年5月下旬-6月中旬,廣東降水量(“龍舟水”)達572毫米,為1960年以來最重的一年。
登陸廣東熱帶氣旋個數呈減少趨勢,近11年中有7年登陸廣東的熱帶氣旋不超過2個。
可以說,城市化加劇了廣東的氣溫上升,城市中心氣溫比郊區高,即所謂的城市熱島效應。珠三角城市群年平均氣溫增速比粵北地區高幾倍以上。
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和建議
和全球一樣,中國氣候與環境已經發生并將繼續發生重大變化。氣候變暖遠遠超出一般意義上的氣候問題和環境問題,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帶來十分嚴峻的現實威脅,這種威脅仍將持續并不斷加劇。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氣
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當中提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六項原則: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并重;將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其他有關政策有機結合;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積極參與,廣泛合作。
溫室氣體減排是目前人們談論的熱門話題,特別是各級政府考慮得更多。我認為這件事情要綜合來看,氣候變化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減排只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但是不等于全部環節。不能說實現了減排,就解決了氣候變化的所有問題。因為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有比較長的生命期,即使實行了非常嚴格的減排措施,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短期內仍會繼續增加,未來十幾年內氣候仍將繼續向變暖的方向發展。因此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對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弱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適應氣候變化更為重要。適應氣候變化的主要措施,包括在農業方面,可改良作物品種,培育和選用抗逆品種,調整糧食產業結構和布局,發展節水農業等;在水資源方面,應加強水資源管理和調蓄,節約用水,開發空中水資源,海水淡化等;在人民生活方面,要改進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立氣候變化誘發疾病預警系統等;還應加強對海平面上升的監測,修建防護壩堤等。特別要強調的是,我認為應該在全民中進行氣候變化教育,從小學課本到干部培訓教材,從中學、大學、研究生教育,都要做這個工作。我認為氣候變化不是個權宜之計,是今天開始到今后幾十年都要談的問題,恐怕要談一兩代人,所以我認為教育和科學研究一定要走在前面。
氣候變化是環境問題,但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這個問題是在發展進程中出現,也應該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解決。要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這一原則既反映了不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歷史責任、當前人均排放水平上的差異,又是未來國際合作得以維系并取得進展的基礎。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遠未完成,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任務艱巨。科學認識未來氣候變化中的不確定性,加強科學研究,不斷地改進和提高人類對氣候系統及其變化的認識,提高對未來氣候變化預測準確率,增強我國應對未來氣候環境變化的能力,積極采取適應和減緩措施,不斷提升生態環境保護的層次和水平,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政府、公眾和科學界的共同愿望。
為此,我提出幾項應對氣候變化的建議:
第一,氣候系統監測。應盡快提高氣候系統監測能力,建立較完善的氣候觀測系統,獲取急需的科學資料。
研究和掌握自然規律,準確把握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關系,是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的重要基礎和前提,而及時獲取氣候系統監測數據,是開展氣候變化研究的必要條件。我國目前的氣候系統觀測嚴重滯后,已成為限制相關領域科技進步的瓶頸。加強氣候系統觀測,不但有助于提高我國氣候變化領域的科技水平和服務能力,還能為外交談判等提供有效服務。
第二,氣候變化研究。加強氣候變化研究,減少氣候變化及其影響評估結果的不確定性,為進一步采取適應和減緩措施提供更加全面、準確的服務。
氣候系統極為復雜,充滿變數,為準確預測未來氣候變化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但又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所急需的信息。應繼續加大氣候變化領域的科技投入,在加強氣候系統觀測的基礎上,深刻理解氣候系統中存在的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以及各種要素之間的聯系,大力促進科技創新,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氣候系統模式,建立氣候變化領域科技支撐體系,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同時提高國際談判的科技支撐能力。
第三,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措施并舉,近期注重采取適應氣候變化措施,切實加強極端氣候事件和自然災害的應對和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
全球變暖趨勢已不可避免,氣象災害總體上將趨多趨重,人民生命財產和國家經濟損失可能會逐步增加。就我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來講,采取適應措施,特別是采取針對極端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的有效適應措施,更為現實和緊迫。防災減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應切實加強氣象災害預警工作,特別針對脆弱地區和脆弱部門,提高氣象災害綜合應對能力,降低災害經濟威脅,化解災害社會矛盾,消弭災害政治動蕩。
第四,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加強氣候變化對我國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的影響研究和評估,為各級政府把握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宏觀戰略決策,為地區和部門采取有效適應措施,提供有針對性的決策服務。
采取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措施,首先必須充分了解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生態系統的發展造成的多層面、全方位的影響及其未來發展趨勢。應加強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和環境演變、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工程建設、城市發展等方面的綜合影響評估工作,引導全社會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堅持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充分考慮氣候變化的綜合影響,最大限度地降低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經濟社會成本,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
第五,加強氣候變化立法。加強氣候變化立法工作,有效應對國際社會減排呼聲,切實落實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戰略決策和具體措施。
總的說來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是負面作用大于正面,氣候的漸變和劇變都會對我國自然和經濟系統構成嚴重威脅,而長期能耗過大,也會危及能源安全。應在繼續尋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制定具體配套措施的同時,加強氣候變化立法工作,通過制定和實施科學的經濟政策、社會政策、環境政策,以法律法規規范全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使保護氣候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保障應對措施的落實,以務實的態度正面回應國際減排呼聲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