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十二五”規劃的三點展望
本文是2010年7月《中國科技成果》雜志社采訪我時所提的問題之一,即今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您對國家的“十二五”規劃有哪些展望呢?我作了如下的回答:
現在已進入新中國成立后第3個30年,前兩個30年的偉大實踐,經驗豐富,教訓深刻,科研實踐也是如此。在“十二五”規劃開始之際,就我個人在地學與建筑學之間做了一點工作的有限經歷,提出三點展望,供參考。
1.建筑地域的特色要保持和發展
建筑的產生和發展是在自然和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地球歷史的發展,有了自然的地域特色,接著,人類歷史的發展,也有了文化的地域特色,地域的特色是建筑的靈魂所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可是現在千城一面,建筑的“趨同現象”非常嚴重,正波及村鎮,這與當前人類所追求的綠色建筑、低碳建筑的目標背道而馳。要知道綠色建筑、低碳建筑是建立在地域特色的基礎上的,只有結合地域特色,尊重自然,正確使用科技的建設力,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能源,與環境友好,才會有綠色建筑、低碳建筑,否則,違背自然,濫用技術的破壞力,浪費資源能源,破壞環境,那有綠色建筑、低碳建筑可言。我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研究中國村鎮建筑綜合自然區域的系列,就是研究建筑地域特色,貫徹因地制宜的科學思想,提醒人們認識自己,我是誰,認識自己所處的地域特色,對外來的精神的、物質的東西,要用鼻子嗅一嗅,合適的有利的就吸收,否則就拒之門外,提高自己的識別能力,合適就是最好的,不要上當受騙,這符合于走中國特色建筑的康羨搜莊大道。
2.地下建筑和生土建筑要加以利用
20世紀60~70年代,在深挖洞時,我研究過黃土地下建筑,從調查民間黃土窯洞,通過試驗,發展成工業的黃土地下建筑,70~80年代,世界出現了能源危機,建筑是耗能大戶,許多國家的建筑學者敏銳地把目光轉到生土建筑、地下建筑上來,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的建筑學者曾數次來我國吸收我國這方面的傳統經驗,特別是民間黃土窯洞的經驗,為他們國家所用。同時,曾在1985年,中國建頃派升筑學會與他們一起組織召開了一次“國際生土建筑學術會議”,并出版了會議的論文集,在全世界推廣。現在的節能減排的任務更加迫切,如果能把地下建筑、生土建筑利用起來,就可以節能、節地、節材、防噪音、防輻射、防旋風、防火等,再加上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加以空間的整合和裝修,就會得到造價低廉、工作有效、生活幸福的綠色建筑、低雀老碳建筑,這在我國得天獨厚的黃土高原區尤其容易做到。
3.城鎮化要真正落實
20世紀80年代,在城市化程度低時,曾討論過城市化和城鎮化的提法,最后在考慮國情的情況下,采用了城鎮化的概念,這是非常正確的。可是后來實行的仍然是城市化,致使大城市發展過快,出現了“城市病”,只能靠技術來支撐,得不到大自然應有的恩賜,現在該是落實城鎮化的時候了。城鎮化與現代化、工業化是聯系在一起的,要做到城鎮化的落實,首先要破除城鄉的二元結構,得到城鄉的統籌,要自上而下地進行自然因素和人文社會因素的綜合調研、評價和區劃。對國情要有一個較全面而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科學地能動地自上而下地作國土規劃,要把自然及其資源,不僅看成物質需要的來源,而且也看成精神需求的養料。在大農業的背景下,將先進的工業、科教文體衛的事業,配置到中小城市和鄉鎮,堅持經濟、社會、環境三者的統一,形成全國一盤棋的優勢互補的城鎮體系,達到真正的城鎮化,使我國成為完全與自然融合的具有高度物質、精神雙文明的現代化國家。
(本文撰寫于2010年8月)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