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在中國的現狀是怎樣的?
中國為什么會開展起自己的碳排放權交易?一是因為CDM市場的價格大跌,從每噸幾十歐跌到2歐左右。中國之前是低價賣給歐洲的,但現在反而意識到這是一種資源了。由于中國本來就在CDM市場上占60%的量份額,所以規模足夠大,可以國內市場自己玩兒了。2.上海、深圳、北京的碳排放權價格為什么相差那么大?上海的開盤價是交易所定的,才28元/噸,而同時深圳的已經上了100元/噸。據說是因為上海想把門檻放低一點,吸引人們入場。3.碳排放權交易所們靠什么賺錢?我一開始以為是靠交易費,但和上海環能所內部的人問過以后,他們說手續費才是交易費的0.06%。他們的賺錢途徑有幾種:一是自己參與到買賣中,就像券商之于股票;二是做課題研究,主要因為市場上太多像我們這樣不懂的人,面向受眾包括政府機構、高校、企業;三是幫企業、政府做減排方案,這部分會很賺錢的,那些交易所要各省市跑單去,拿下一個地方政府當地的生意就都歸你的了,你不僅幫當地的企業、政府做方案,做好方案他們還得成為你的客戶,在你的交易所里面交易。
談談碳市場交易的兩種主要商品,配額和CER。配額的概念比較好理解,政府發放給每個企業,企業根據自身的排放情況可以相互買賣交易,各取所需;CER,經核證的減排量,顧名思義,是通過第三方核證后產生的減排量,國內叫CCER,官方名稱是自愿減排量,通常來自于清潔能源項目。比方說風電,本身不產生排放,風力發電送到電網中,代替了電網中的化石能源電力,從而減少了排放,咨詢公司根據主管部門發布的相關方法學計算出減排量,通過核證機構的核證后即可用于放到市場上交易,抵償有需求的企業的控排任務。CER的核證過程比較復雜,這里不多說了,其涉及的核心概念是“額外性”(additionality),即,在不考慮CER收入的情況下,該減排項目無法實施,減排量無法產生。這個概念是CER的核心,避免了減排量的重復計算。碳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包括政府(制定游戲規則,分配配額),控排企業(需求的來源),減排企業(賣出多余配額,或生產CER),中間商(倒賣配額,特別是CER),第三方核證機構(盤查控排企業,核證CER),咨詢公司(開發CER,干所有不方便核證機構出面做的事)。題主的問題,“中國的企業是否需要申請準許碳排放的證書”,我想應該是指企業是否要為碳排放埋單,如上所述,這取決于企業是否被列入控排企業名單中。趨勢的話,7個試點地區,特別是廣東、深圳,體系已經建立,各地的高耗能企業應當對自身的排放情況及相關政策予以關注。
目前除深圳、上海、北京和廣東四個交易試點正式啟動交易外,天津的交易試點也有望在年底正式啟動。另外很多并未獲得碳交易試點資格的省市,如遼寧、山東、四川、貴州、河南、江西等地也都在積極籌建碳交易平臺。今年11月28日,遼寧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完成一筆400噸自愿減排量的碳交易。今年5月,鄭州市人民政府在鄭州市“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中提到,鄭州將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逐步形成區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不僅如此,一些地級市、縣也在謀求搭建碳交易平臺。湖北省咸寧市通山縣在11月11日掛牌成立,成為全國首個碳交易試點縣。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