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死家畜無害化處理應該遠離養殖場多少米
無害化處理方法4.1焚燒法4.1.1直接焚燒法4.1.1.1技術工藝4.1.1.1.1可視情況對動物尸體及相關動物產品進行破碎預處理。4.1.1.1.2將動物尸體及相關動物產品或破碎產物,投至焚燒爐本體燃燒室,經充分氧化、熱解,產生的高溫煙氣進入二燃室繼續燃燒,產生的爐渣經出渣機排出。燃燒室溫度應≥850℃。4.1.1.1.3二燃室出口煙氣經余熱利用系統、煙氣凈化系統處理后達標排放。4.1.1.1.4焚燒爐渣與除塵設備收集的焚燒飛灰應分別收集、貯存和運輸。焚燒爐渣按一般固體廢物處理;焚燒飛灰和其他尾氣凈化裝置收集的固體廢物如屬于危險廢物,則按危險廢物處理。4.1.1.2操作注意事項4.1.1.2.1嚴格控制焚燒進料頻率和重量,使物料能夠充分與空氣接觸,保證完全燃燒。4.1.1.2.2燃燒室內應保持負壓狀態,避免焚燒過程中發生煙氣泄露。4.1.1.2.3燃燒所產生的煙氣從最后的助燃空氣噴射口或燃燒器出口到換熱面或煙道冷風引射口之間的停留時間應≥2s。4.1.1.2.4二燃室頂部設緊急排放煙囪,應急時開啟。4.1.1.2.5應配備充分的煙氣凈化系統,包括噴淋塔、活性炭噴射吸附、除塵器、冷卻塔、引風機和煙囪等,焚燒爐出口煙氣中氧含量應為6~10%(干氣)。4.1.2炭化焚燒法4.1.2.1技術工藝4.1.2.1.1將動物尸體及相關動物產品投至熱解炭化室,在無氧情況下經充分熱解,產生的熱解煙氣進入燃燒(二燃)室繼續燃燒,產生的固體炭化物殘渣經熱解炭化室排出。熱解溫度應≥600℃,燃燒(二燃)室溫度≥1100℃,焚燒后煙氣在1100℃以上停留時間≥2s。4.1.2.1.2煙氣經過熱解炭化室熱能回收后,降至600℃左右進入排煙管道。煙氣經過濕式冷卻塔進行“急冷”和“脫酸”后進入活性炭吸附和除塵器,最后達標后排放。4.1.2.2注意事項4.1.2.2.1應檢查熱解炭化系統的爐門密封性,以保證熱解炭化室的隔氧狀態。4.1.2.2.2應定期檢查和清理熱解氣輸出管道,以免發生阻塞。4.1.2.2.3熱解炭化室頂部需設置與大氣相連的防爆口,熱解炭化室內壓力過大時可自動開啟泄壓。4.1.2.2.4應根據處理物種類、體積等嚴格控制熱解的溫度、升溫速度及物料在熱解炭化室里的停留時間。4.2化制法4.2.1干化法4.2.1.1技術工藝4.2.1.1.1可視情況對動物尸體及相關動物產品進行破碎預處理。4.2.1.1.2動物尸體及相關動物產品或破碎產物輸送入高溫高壓容器。4.2.1.1.3處理物中心溫度≥140℃,壓力≥0.5MPa(絕對壓力),時間≥4h(具體處理時間隨需處理動物尸體及相關動物產品或破碎產物種類和體積大小而設定)。4.2.1.1.4加熱烘干產生的熱蒸汽經廢氣處理系統后排出。4.2.1.1.5加熱烘干產生的動物尸體殘渣傳輸至壓榨系統處理。4.2.1.2操作注意事項4.2.1.2.1攪拌系統的工作時間應以烘干剩余物基本不含水分為宜,根據處理物量的多少,適當延長或縮短攪拌時間。4.2.1.2.2應使用合理的污水處理系統,有效去除有機物、氨氮,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要求。4.2.1.2.3應使用合理的廢氣處理系統,有效吸收處理過程中動物尸體腐敗產生的惡臭氣體,使廢氣排放符合國家相關標準。4.2.1.2.4高溫高壓容器操作人員應符合相關專業要求。4.2.1.2.5處理結束后,需對墻面、地面及其相關工具進行徹底清洗消毒。4.2.2濕化法4.2.2.1技術工藝4.2.2.1.1可視情況對動物尸體及相關動物產品進行破碎預處理。4.2.2.1.2將動物尸體及相關動物產品或破碎產物送入高溫高壓容器,總質量不得超過容器總承受力的五分之四。4.2.2.1.3處理物中心溫度≥135℃,壓力≥0.3MPa(絕對壓力),處理時間≥30min(具體處理時間隨需處理動物尸體及相關動物產品或破碎產物種類和體積大小而設定)。4.2.2.1.4高溫高壓結束后,對處理物進行初次固液分離。4.2.2.1.5固體物經破碎處理后,送入烘干系統;液體部分送入油水分離系統處理。4.2.2.2操作注意事項4.2.2.2.1高溫高壓容器操作人員應符合相關專業要求。4.2.2.2.2處理結束后,需對墻面、地面及其相關工具進行徹底清洗消毒。4.2.2.2.3冷凝排放水應冷卻后排放,產生的廢水應經污水處理系統處理達標后排放。4.4.2.2.4處理車間廢氣應通過安裝自動噴淋消毒系統、排風系統和高效微粒空氣過濾器(HEPA過濾器)等進行處理,達標后排放。4.3掩埋法4.3.1直接掩埋法4.3.1.1選址要求4.3.1.1.1應選擇地勢高燥,處于下風向的地點。4.3.1.1.2應遠離動物飼養廠(飼養小區)、動物屠宰加工場所、動物隔離場所、動物診療場所、動物和動物產品集貿市場、生活飲用水源地。4.3.1.1.3應遠離城鎮居民區、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區域、主要河流及公路、鐵路等主要交通干線。4.3.1.2技術工藝4.3.1.2.1掩埋坑體容積以實際處理動物尸體及相關動物產品數量確定。4.3.1.2.2掩埋坑底應高出地下水位1.5m以上,要防滲、防漏。4.3.1.2.3坑底灑一層厚度為2-125px的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藥。4.3.1.2.4將動物尸體及相關動物產品投入坑內,最上層距離地表1.5m以上。4.3.1.2.5生石灰或漂白粉等消毒藥消毒。4.3.1.2.6覆蓋距地表20-750px,厚度不少于1-1.2m的覆土。4.3.1.3操作注意事項4.3.1.3.1掩埋覆土不要太實,以免腐敗產氣造成氣泡冒出和液體滲漏。4.3.1.3.2掩埋后,在掩埋處設置警示標識。4.3.1.3.3掩埋后,第一周內應每日巡查1次,第二周起應每周巡查1次,連續巡查3個月,掩埋坑塌陷處應及時加蓋覆土。4.3.1.3.4掩埋后,立即用氯制劑、漂白粉或生石灰等消毒藥對掩埋場所進行1次徹底消毒。第一周內應每日消毒1次,第二周起應每周消毒1次,連續消毒三周以上。4.3.2化尸窖4.3.2.1選址要求4.3.2.1.1畜禽養殖場的化尸窖應結合本場地形特點,宜建在下風向。4.3.2.1.2鄉鎮、村的化尸窖選址應選擇地勢較高,處于下風向的地點。應遠離動物飼養廠(飼養小區)、動物屠宰加工場所、動物隔離場所、動物診療場所、動物和動物產品集貿市場、泄洪區、生活飲用水源地;應遠離居民區、公共場所,以及主要河流、公路、鐵路等主要交通干線。4.3.2.2技術工藝4.3.2.2.1化尸窖應為磚和混凝土,或者鋼筋和混凝土密封結構,應防滲防漏。4.3.2.2.2在頂部設置投置口,并加蓋密封加雙鎖;設置異味吸附、過濾等除味裝置。4.3.2.2.3投放前,應在化尸窖底部鋪灑一定量的生石灰或消毒液。4.3.2.2.4投放后,投置口密封加蓋加鎖,并對投置口、化尸窖及周邊環境進行消毒。4.3.2.2.5當化尸窖內動物尸體達到容積的四分之三時,應停止使用并密封。4.3.2.3注意事項4.3.2.3.1化尸窖周圍應設置圍欄、設立醒目警示標志以及專業管理人員姓名和聯系電話公示牌,應實行專人管理。4.3.2.3.2應注意化尸窖維護,發現化尸窖破損、滲漏應及時處理。4.3.2.3.3當封閉化尸窖內的動物尸體完全分解后,應當對殘留物進行清理,清理出的殘留物進行焚燒或者掩埋處理,化尸窖池進行徹底消毒后,方可重新啟用。4.4發酵法4.4.1技術工藝4.4.1.1發酵堆體結構形式主要分為條垛式和發酵池式。4.4.1.2處理前,在指定場地或發酵池底鋪設500px厚輔料。4.4.1.3輔料上平鋪動物尸體或相關動物產品,厚度≤500px。4.4.1.4覆蓋500px輔料,確保動物尸體或相關動物產品全部被覆蓋。堆體厚度隨需處理動物尸體和相關動物產品數量而定,一般控制在2-3m。4.4.1.5堆肥發酵堆內部溫度≥54℃,一周后翻堆,3周后完成。4.4.1.6輔料為稻糠、木屑、秸桿、玉米芯等混合物,或為在稻糠、木屑等混合物中加入特定生物制劑預發酵后產物。4.4.2操作注意事項4.4.2.1因重大動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死亡的動物尸體和相關動物產品不得使用此種方式進行處理。4.4.2.2發酵過程中,應做好防雨措施。4.4.2.3條垛式堆肥發酵應選擇平整、防滲地面。4.4.2.4應使用合理的廢氣處理系統,有效吸收處理過程中動物尸體和相關動物產品腐敗產生的惡臭氣體,使廢氣排放符合國家相關標準。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查看
回答
4.3.2.1選址要求
4.3.2.1.1畜禽養殖場的化尸窖應結合本場地形特點,宜建在下風向。
4.3.2.1.2鄉鎮、村的化尸窖選址應選擇地勢較高,處于下風向的地點。應遠離動物飼養廠(飼養小區)、動物屠宰加工場所、動物隔離場所、動物診療場所、動物和動物產品集貿市場、泄洪區、生活飲用水源地;應遠離居民區、公共場所,以及主要河流、公路、鐵路等主要交通干線。
無害化處理對于選址的規定
所以離養殖場距離沒有具體要求,主要不影響養殖就可以了
更多3條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