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廢物發酵處理的基本原理
它屬于厭氧發酵。厭氧發酵也叫厭氧消化、沼氣發酵、甲烷發酵,是將復雜有機物在無氧條件下利用厭氧微生物:發酵性細菌、產氫產乙酸菌、耗氫耗乙酸菌、食氫產甲烷菌、食乙酸產甲烷菌等降解生成N、P等無機化合物和甲烷、二氧化碳等氣體的過程。 厭氧處理在廢棄物處理上大多用于水處理,在生活垃圾的處理上用的較少,尤其是我國。厭氧處理方法無論是在水處理還是有機垃圾處理發面原理都是一樣的,都存在三階段理論。 第一階段為水解發酵階段,是指復雜的有機物在微生物胞外酶的作用下進行水解和發酵,將大分子物質破鏈形成小分子物質如:單糖、氨基酸等為后一階段做準備。 第二階段為產氫、產乙酸階段,該階段是在產酸菌如膠醋酸菌、部分梭狀芽孢桿菌等的作用下分解上一階段產生的小分子物質,生成乙酸和氫。這一階段產酸速率很快,致使料液pH值迅速下降,使料液具有腐爛氣味。 第三階段為產甲烷階段,有機酸和溶解性含氮化合物分解成氨、胺、碳酸鹽和二氧化碳、甲烷、氮氣、氫氣等。甲烷菌將乙酸分解產生甲烷和二氧化碳,利用氫將二氧化碳還原為甲烷,在此階段pH值上升。 這三個階段當中有機物的水解和發酵為總反應的限速階段。一般來說,碳水化合物的降解最快,其次是蛋白質、脂肪,最慢的是纖維素和木質素。聯合厭氧發酵的這幾種原料當中糞便是反應最快的物質幾乎看不到酸化過程,剩余污泥次之,因為剩余污泥經過了污水處理的過程,這就相當于給了它一個預處理過程,接下來是生活垃圾當中分離出來的有機物,反應最慢的是廚余物。這就要求我們聯合的過程當中尋找一個契合點讓各種物料都完成水解和酸化的步驟,一同進入產甲烷階段,最終同時完成甲烷發酵。為了解決這以問題我們進行了兩相厭氧發酵,將產酸和產甲烷的過程分離,讓難降解的有機物在產酸階段停留的時間較長一些以便跟上反應較快的糞便和剩余污泥。我們廠生活垃圾經過分選、餐廚垃圾經過前處理后混合進入水解池,攪拌加溫到35℃ 水解時間為10天左右然后和糞便、剩余污泥混合一同進入甲烷發酵罐進行甲烷發酵。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