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那些放射性的廢水是不是有有害氣體啊?
一、醫院那些放射性的廢水是不是有有害氣體啊?
射性廢物為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濃度或活度大于國家審管部門規定的清潔解控水平,并且預計不再利用的物質。放射性廢物盡管有各種各樣,但卻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①含有放射性物質。它們的放射性不能用一般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方法消除,只能靠放射性核素自身的衰變而減少。
②射線危害。放射性核素釋放出的射線通過物質時發生電離和激發作用,對生物體會引起
放射性廢物固化處理裝置
輻射損傷。
③熱能釋放。放射性核素通過衰變放出能量,當廢液中放射性核素含量較高時,這種能量的釋放會導致廢液的溫度不斷上升甚至自行沸騰。
放射性廢物的危害包括物理毒性、化學毒性和生物毒性。通常主要是物理毒性。有些核素如鈾還具有化學毒性,此外,對于混合廢物含有有毒、有害化學污染物。至于生物毒性,僅來自醫院的個別廢物才可能摻有。物理毒性指的是輻射作用。大劑量照射可出現確定性效應,小劑量照射會出現隨機性效應。
放射性廢物是指放射性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隨著原子能工業發展和放射性同位素日趨廣泛應用,放射性廢物日趨增多,如不經處理或處理不當而外排,會使環境遭受放射性污染,不僅影響動植物的生長,惡化水體,且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對后代產生不良影響。
二、醫院里的廢水怎么處理?
醫院里的廢水含有多種致病菌,直接排放會引起地下水或河流的污染,因此要進行合理的處理凈化后,符合國家規定的污水排放標準,才可以排放。
醫院污水處理可以使用二氧化氯消毒粉(醫院污水處理專用),含量有10%和48%兩種。配合污水處理設備,將粉劑的AB劑分別溶化后,倒入要處理的污水中。可殺滅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志賀氏菌
另一種是活性氧消毒粉,又叫做過硫酸氫鉀復合鹽,是專門用來處理醫院污水的。以單過硫酸氫鉀復鹽、檸檬酸、氯化鈉為主要原料的消毒粉,單過硫酸氫鉀含量為:18%-25%,氯化鈉含量為5%-6%,活性氧含量13%±1.3%。可殺滅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致病性酵母菌等醫院感染常見細菌和細菌芽孢。
衛生部對醫院醫療廢物的處理是有規定的,需要分類處理。涉及廢水,處理如下:
(1)檢驗科病源體的培養基、毒種保存液等高危廢物,先在科室內進行壓力蒸汽滅菌后,按其它感染垃圾處理。
(2)傳染病人(如結核病人)的痰液和檢驗科檢查后痰液標本、污染廢物,以及各科室病人的引流液、胸、腹水等由產生科室分類收集,用防滲漏的專用桶盛裝,送至化痰室,經高溫煮沸30分鐘或2000mg/L含氯消毒劑混合作用30分鐘后,污水排入醫院污水處理系統。
(3)放射性液體廢物:產生后由專用管道排入分隔的污水池,經過降解后排入醫院污水處理系統。
(4)化學性廢物:放射科顯影液產生后排入醫院污水處理系統。定影液產生后用防滲漏的專用桶裝,交回收公司處理。檢驗科、病理科的化學試劑、液體廢物排入醫院污水系統處理。
(5)廢水:醫療生活廢水由排污系統進入醫院污水處理站。在處理站根據國家要求,使用符合國家規定有認證的設備和制劑進行沉淀和去害處理后排出。一般是用二氧化氯對廢水進行處理排出。
注意,生產醫院污水處理設備和化學試劑的廠家是需要認證的,一定要買具備資質的。還有污水處理后應進行檢測,最好是請有資質的第三方檢測公司檢測。
醫院污水來源及成分復雜,危害性大。醫院污水的來源主要是醫院的診療室、化驗室、病房、洗衣房、X片照相室和手術室等排放的污水。醫院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細菌、病毒和化學藥劑,具有空間污染、急性傳染和潛伏性傳染的特征。
1.化學試劑法
化學試劑法是一種傳統的醫院污水處理方法,主要是向污水中加入液氮、臭氧、次氯酸鈉溶液等化學試劑,將污水中的有害物質進行氧化,使有害物質凝聚、吸附和沉淀。
?
2.二氧化氯消毒法
二氧化氯消毒法是近年來醫院污水處理中廣泛使用的一種處理污水的方法,具有高效性、安全性、穩定性、持續性等多方面的優勢,二氧化氯不僅可以將污水中的微生物消滅,還可以氧化水中的某些金屬離子,同時能夠降低水溶液的渾濁度、顏色和異味,此外,二氧化氯消毒效果較為顯著,能夠快速與污水進行反應,縮短了和污水接觸的時間,并且接觸池占地面積也無需太大,極大地節省了醫院的資金使用,是醫院處理污水的主要方式之一。
醫院污水處理工作不僅需要達到消毒和殺菌的目的,同時應該做好保護生態環境、提高水質質量,使得醫院污水處理工作的要求逐漸提高。
醫院的污水,除一般生活污水外,還含有化學物質、放射性廢水和病原體。因此,必須經過處理后才能排放,特別是肝炎等傳染病病房排出來的污水,須經消毒后才可排放。無集中式污水處理設備的醫院,對有傳染性的糞便,必須單獨消毒使其無害化。常用消毒劑有漂白粉、液氯、次氯酸鈉、臭氧。對含放射性同位素的污水,應按同位素處理要求處理。醫院污水在處理過程中,沉淀的污泥含有大量的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卵,須經消毒(常用熟石灰消毒)或高溫堆肥后方可用作肥料。
三、放射性廢物處理原則
放射性廢物處理原則
放射性廢物處理原則,反射性廢物,從字面意思可以看出來,指的就是一些放射性廢物,還有與這些廢物有關的廢物的總體的產生,收集和處理的一系列流程的技術活動,以下是放射性廢物處理原則
放射性廢物處理原則1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結了半個世紀以來放性廢物管理的經驗和教訓
制定了放射性廢物管理原則,其主要內容包括:保護人類健康,保護環境,超越國界的保護,保護后代,不給后代造成不適當的負擔,納入國家法律框架,控制放射性廢物的產生,放射性廢物產生和管理間的相依性,保證廢物管理設施安全。
放射性廢物管理
是指一切與放射性廢物的產生、收集、處理、裝備、運輸、貯存、處置和退役在內的所有的行政和技術活動。放射性廢物管理以安全為核心、處置為目標,采用妥善、優化的方式對放射性廢物進行管理、使人類及其環境不論現在還是將來都能免受任何不可接受的危害。
原則1保護人類健康
放射性廢物管理必須確保對人類健康的保護達到可接受水平
放射性廢物不僅有毒性的危害,而且有輻射的危害,需要特殊的保護,必須控制工作人員和公眾受到的照射在國家規定的允許限值之內,并且可合理達到的盡可能低的程度。
原則2保護環境
放射性廢物管理必須確保對環境影響達到可接受水平。
放射性廢物管理應使放射性廢物向環境的釋放實際可達到最少,優選的方法是把放射性核素濃集和包容起來,也可采取適當的控制措施,在批準的限值內釋放到大氣和水體中,也可返回工藝中復用。
放射性核素釋放到環境中,要考慮對除人類之外的其他生物物種可能受到的照射及其影響;還要考慮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天然資源的可用性產生的不利影響;還要考慮化學污染或生物天然棲息地變更的影響等
原則3超越國界的保護
放射性廢物管理必須考慮超越國界的人員健康和環境的可能影響
本原則出于道義上的考慮,在放射性廢物正常釋放、潛在釋放或放射性核素越境轉移的各種情況下,放射性廢物管理要使對相關國家人體健康和環境的有害影響不大于對自己國內已經判定的可接受水平
原則4保護后代
放射性廢物管理必須保證對后代預期的健康影響不大于當今可接受的水平
本原則是基于對后代健康的人道考慮。這一目標主要通過采用天然屏障及工程屏障構成的多重屏障體系來實現。此外,應考慮未來人闖入隔離區域的活動或自然活動,可能會對處置設施的隔離能力產生不利影響;還應考慮預測遙遠未來的困難性,會造成安全評價的不確定性
原則5不給后代造成不適當的負擔
放射性廢物管理必須保證不給后代造成不適當的負擔
本原則也是出于道義上的考慮,享受核能開發利好處的人們應承擔管好其產生廢物的責任。有些活動的影響可能延續到后代,如廢物處置,對處置設施應按規定進行監測和控制。對放射性廢物的管理當代人有責任開發術、建立基金體系進行有效控制和計劃安排。
原則6納入國家法律框架
放射性廢物管理必須在適當的國家法律框架內進行,明確劃分責任和規定獨立的審管職能。
國家應制定法律框架,發有放射性廢物管理的法律和法規進行放射性廢物管理的有關部門和機構應有明確的分工,審管職能必須與運行職能分離,使放射性廢物管理實現獨立的審查和監管。
放射性廢物管理特別是放射性廢物的處置要涉及許多代人和持續非常長的時間,故現在及將來的情況都應予以考慮,應當確保職責的長持續性和資金滿足需求
原則7控制放射性廢物的產生
放射性廢物管理遵從廢物最小化原則,即使放射性廢物的體積和活度減少到可合理達到的盡可能少的原則。通過適當的設計、運行和退役,使放射性廢物量和活度兩者都盡可能地最小。最小化應貫穿從核設施設計開始到退役終止的全過程;最小化包括減少源項、再循環、再利用,對二次廢物和一次廢物的處理等。
減少廢物量的方法包括:優化管理、對材料的選擇和控制、循環使用和復用、采取分類和減容措施,以及優化的運行程序等。
原則8放射性廢物產生和管理間的相依性
必須重視放射性廢物產生和管理各階段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實施全過程管理。
由于放射性廢物管理各階段處于不同時期,且各階段間都會有相互聯系,某個階段所做出的放射性廢物管理的決定可能會對后續階段產生影響。因此要正確地識別各階段間的相互作用和關系,使管理的安全和有效性得以平衡。例如,全面考慮廢物的處理和處置,核設施的退役,放射性物質的運輸、貯存和處置,整備廢及包裝與處置環境的兼容,固化體品質符合接受標準和適應處置要求等。
原則9保證廢物管理設施安全
必須保證放射性廢物設施使用壽期內的安全。
廢物管理設施的選址、設計、建造、調試、運行、退役、處置場的關閉,都應優先考慮安全問題,包括預防事故和減輕事故影響的措施,尤其要重視公眾問題。提供和保持適當水平的防護,限制可能的輻射影響。
放射性廢物管理設施在整個壽期內,應該有適當的質量保證、人員培訓和資格認證,適當評估設施的安全及環境影響。
放射性廢物處理原則2 放射性廢物
為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濃度或活度大于國家審管部門規定的清潔解控水平,并且預計不再利用的物質。放射性廢物盡管有各種各樣
但卻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①含有放射性物質。它們的放射性不能用一般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方法消除,只能靠放射性核素自身的衰變而減少。
放射性廢物固化處理裝置
②射線危害。放射性核素釋放出的'射線通過物質時發生電離和激發作用,對生物體會引起輻射損傷。
③熱能釋放。放射性核素通過衰變放出能量,當廢液中放射性核素含量較高時,這種能量的釋放會導致廢液的溫度不斷上升甚至自行沸騰。
放射性廢物的危害包括物理毒性、化學毒性和生物毒性。通常主要是物理毒性。有些核素如鈾還具有化學毒性,此外,對于混合廢物含有有毒、有害化學污染物。至于生物毒性,僅來自醫院的個別廢物才可能摻有。物理毒性指的是輻射作用。大劑量照射可出現確定性效應,小劑量照射會出現隨機性效應。
放射性廢物的來源大致可分為四類:
核燃料生產過程
放射性廢物
主要包括鈾礦開采、冶煉和燃料元件加工等。鈾礦開采和冶煉過程產生的廢物主要有廢礦石、廢礦渣、尾礦等固體廢物,礦坑水、濕法作業中產生的工藝廢水等液體廢物,以及氡和釙的放射性氣溶膠、粉塵等組成的氣體廢物。這類廢物主含有鈾、釷、氡、鐳、釙等天然放射性物質,比活度較低,產生的數量大。鈾回收和燃料元件加工過程產生的廢物主要是含鈾廢液。
反應堆運行過程
反應堆中生成的大量裂變產物,一般情況下保留在燃料元件包殼內,當發生元件包殼破損事故時,會有少量裂變產物泄漏到冷卻循環水中。反應堆冷卻循環水中的雜質(循環系統腐蝕產物)受中子照射后也會形成放射性的活化產物,冷卻循環水也就具有放射性。
核燃料后處理過程
大量裂變產物是核燃料后處理過程的主要廢物。在燃料元件切割和溶解時有部分氣體裂變產物(氪85、碘129等)從燃料元件中釋放出來,進入廢氣系統。99%以上的裂變產物都留在燃料溶解液里。當進行化學分離時,則集中在第一萃取循環過程(見普雷克斯流程)的酸性廢液中。這部分廢液的比活度很高,釋熱量大,是放射性廢物管理的重點。此外還有第二、三萃取循環過程產生的廢液、工藝冷卻水、洗滌水等。這部分廢液體積大,但比活度較低。
其他來源
核工業部門退役的核設施,核武器生產和試驗以及其他使用放射性物質的部門如醫院、學校、科研單位、工廠等產生的各種廢物。這些廢物種類不少,形式多樣。
劃分放射性廢物的標準是: ( 1 )低水平的放射性廢物,是指那些能夠在安全范圍內,將放射性廢物排入環境的放射性廢物。( 2 )中等水平的放射性廢物,是指經過稀釋或去污后,能夠排入環境的放射性廢物。( 3 )高水平的放射性廢物,是指那些放射性太強,以致不能安全釋放入環境,而只能在嚴格管理條件下加以貯存處理的放射性廢物。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