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社區內須有哪些最基本的環境保護設施和污染防治控制措施
其中,社區環境保護設施和污染防治控制措施是社區環境硬、軟件建設的主要內容,大體可分為以下幾方面:(一)綠化覆蓋率(1)社區綠化覆蓋率≥30%,位于2003年以后新建城區內的社區綠化覆蓋率須≥35%;(2)社區內的古名樹應掛牌,使之得到有效的保護。(二)污水處理設施(1)社區內的雨水與污水管道要分流;(2)社區內產生的污水應全部進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網或社區自有的污水處理設施,社區內無污水漫溢現象;(3)社區內有一定的無害化糞便處理系統;(4)位于舊城區的排水管網要逐步實現干管截污;(5)社區基本上無向江、河、湖、塘排放污水的現象;(6)位于社區內的企業、事業單位均應有一定的污水治理設施并運轉良好。(三)垃圾收集管理(1)社區內應配置便利的垃圾分類收集設施,社區居民都能夠按照要求分類投放垃圾;(2)社區內有專職的垃圾清掃人員,經常清掃,社區內無暴露垃圾;(3)社區無向江、河、湖、塘傾倒垃圾的現象;(4)有毒有害廢棄物有妥善處理地點。(四)噪聲與大氣污染防治(1)社區內的企業、事業單位所有的噪聲污染源均得到了治理并實現達標排放,無噪聲擾民的環境問題。(2)居民裝修、文娛活動、機動車夜間發動均不影響周邊環境; (3)社區內無小三輪摩托車等噪聲大的機動車非法營運現象;(4)社區內的餐飲、娛樂服務業和單位對餐飲油煙、高硫煤煙塵污染均進行了治理并實現達標排放,社區內無油煙、煙塵擾民及揚塵污染等環境問題。(五)其他(1)社區應合理規劃,科學建設,其建設項目環保“三同時”執行率須達到100%;(2)在社區內應積極推廣使用綠色建筑裝飾材料;(3)積極推廣使用液化氣、管道煤氣等清潔能源;(4)公共設施要普及推廣使用節能燈、節水龍頭(一般使用率應≥70%);(5)社區內的景觀用水和花木草坪灌溉應提倡利用回用水(其中,景觀用水的循環使用率≥50%)。
三個治污重點任務
要堅持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環境質量,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上有蔚藍天,垂光抱瓊臺”,在藍天白云之下,人民才會更有幸福感。保衛藍天,要緊抓PM2.5這個重點防控污染因子,抓好鋼鐵、建材火電等重點行業和“散亂污”企業的治理,強化執法監督,從源頭上抓好工業企業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推動新能源行業大力發展,落實好污染防治監督舉報工作,讓廣大群眾也參與進來,讓藍天白云永在,讓人民藍天幸福感永存。水是生命之源,綠是生命本色。當前,工業、農業、生活等排放物對水體的污染依然存在,城市黑臭水體也嚴重影響了群眾的人居環境,開展水污染防治計劃,提升環境質量,各地各級政府任務還很艱巨。要切實抓好河長制工作,加強對重點水域的監管和巡查,對發現的污染問題及時處理,對存在污染水源的企業及時整改、關閉或搬遷,對污染水體的非法采砂等違法違紀行為嚴肅處理;要緊抓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嚴格執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切實保障居民飲水安全。打好污染防治“三大保衛戰”,要長遠、要久久為功,要建立長效機制,齊抓共管,共同打造良好生態環境,助力生態文明建設。減少污染物排放。全面整治燃煤小鍋爐,加快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改造。整治城市揚塵。 提升燃油品質,限期淘汰黃標車。二是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提前一年完成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十二五’落后產能淘汰任務。三是大力推行清潔生產,重點行業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到2017年底下降30%以上。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四是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加大天然氣、煤制甲烷等清潔能源供應。五是強化節能環保指標約束,對未通過能評、環評的項目,不得批準開工建設,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提供貸款支持,不得供電供水。六是推行激勵與約束并舉的節能減排新機制,加大排污費征收力度。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的信貸支持。加強國際合作,大力培育環保、新能源產業。七堤用法律、標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制定、修訂重點行業排放標準,建議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強制公開重污染行業企業環境信息。公布重點城市空質量排名。加大違法行為處罰力度。八是建立環渤海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等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加強人口密集地區和重點大城市PM2.5治理,構建對各省(區、市)的大氣環境整治目標責任考核體系。九是將重污染天氣納入地方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根據污染等級及時采取重污染企業限產限排、機動車限行等措施。十是樹立全社會同呼吸、共奮斗”的行為準則,地方政府對當地空氣質負總責,落實企業治污主體責任,國務院有關部門協調聯動,倡導節約、綠色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動員全民參與環境保護和監督。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狠抓工業污染防治。取締“十小”企業,全面排查裝備水平低、環保設施差的小型工業企業, 專項整治十大重點行業,集中治理I業集聚區水污染。強化城鎮生活污染治理,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推進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加強船舶港污染控制。二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調整產業結構。依法淘汰落后產能,嚴格環境準入。優化空間布局。合理確定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推動污染企業退出,積極保護生態空間。嚴格城市規劃藍線管理,城市規劃區范圍內應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積。推進循環發展。加強I業水循環利用。三是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控制用水總量。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健全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嚴控地下水超采。提高用水效率,抓好工業節水、城鎮節水與農業節水。科學保護水資源。四是強化科技支撐。推示范適用技術。加快技術成果推廣應用,攻關研發前瞻技術。大力發展環保產業。規范環保產業市場,加快發展環保服務業。五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理順價格稅費,加快水價改革,完蟮收費政策,健全稅收政策。促進多元融資,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增加政府資金投入。建立激勵機制。健全節水環保領跑者”制度。實施跨界水環境補償。六是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完善法規標準。健全法律法規,完善標準體系。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提升監管水平,完善流域協作機制及水環境監測網絡,提高環境監管能力。七堤切實加加強水環境管理。強化環境質量目標管理。明確各類水體水質保護目標,逐-排查達標狀況。 深化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完善污染物統計監測體系,將工業、城鎮生活、農業、移動源等各類污染源納入調查范圍。嚴格環境風險控制,穩妥處置突發水環境污染事件。全面推行排污許可,加強許可證管理。八是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強化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防治地下水污染。深化重點流域污染防治,加強良好水體保護加強近岸海域環境保護,推進生態健康養殖。嚴格控制環境激素類化學品污染。整治城市黑臭水體。保護水和濕地生態系統。九是明確和落實各方責任。強化地方政府水環境保護責任,加強部門協調聯動,落實排污單位主體責任。嚴格目標任務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水污染防治相關資金分配的參考依據。十是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依法公開環境信息,各地要定期公布本行政區域內水環境質量狀況。加強社會監督,構建全民行動格局,樹立“節水潔水,人人有責’的行為準則。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