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尾氣傳感器原理及應用?
近年來,隨著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和汽車保有量的飛速增加,汽車排放污染已經成為主要污染源之一,特別是在一些大型城市,機動車排放污染已經成為首要污染,治理汽車尾氣的呼聲日益強烈。我國現行的在用車排放標準為怠速法。由于只規定測量HC、CO的排放濃度,已經無法適應當前汽車技術以及環保要求的需要。1999年國家環保總局開始要求對安裝了閉環控制和三元催化凈化系統的車輛尾氣測量采用雙怠速法進行,并逐步推行簡易工況法。2003年北京開始推行簡易工況法。
在分析我國機動車尾氣檢測技術國內外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對尾氣檢測核心模塊、尾氣分析光學平臺、轉速RPM模塊開發的必要性。通過采用新型的光機電一體化紅外分析技術,配合嵌入式軟硬件系統,開發了一體化的尾氣檢測光學平臺。基于振動和噪聲分析原理和DSP信號分析處理技術,開發成功新型的轉速傳感器。以上兩個尾氣檢測配套模的國產化開發,大大減少了我國對國外核心部件的依耐性,將進一步推動我國汽車檢測維修技術的發展。
尾氣檢測配套的轉速傳感器(RPM)隨著我國雙怠速以及工況法檢測技術的發展需求旺盛。我國目前普遍采用轉速鉗的方式測量發動機轉速。轉速鉗方式需要打開發動機蓋進行測量,同時也容易損壞,對于壓燃式發動機無法適應。從國際上尾氣檢測線使用情況來看,大都傾向采用振動和噪聲原理生產的轉速傳感器。振動噪聲原理測量轉速在理論上十分成熟,但是作為發動機轉速測量的專用模塊國內目前還沒有成熟的產品。國際上,奧地利AVL公司推出的490型產品就是采用該原理生產的轉速傳感器,在我國尾氣檢測線上得到大量應用。為控制機動車排放,我國近年來加大了尾氣檢測站的建設,不管采用怠速法還是其它工況法檢測,尾氣分析儀和轉速RPM傳感器都是基本配置。因此開發新型的轉速傳感器(RPM)也十分必要。
1.尾氣分析傳感器
非分光紅外(NDIR)氣體分析技術是尾氣成分檢測的關鍵技術。以往NDIR氣體傳感器采用鎳锘絲作為紅外光源、采用電機機械調制紅外光、采用薄膜電容微音器或InSb等作為傳感器等。由于采用電機機械調制,儀器功耗大,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