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號碳線能釣微物嗎?
一、1號碳線能釣微物嗎?
個人覺得不可以,我以前用過買微物竿送的碳線,不可以的缺點如下:柔軟性不夠,在微物竿上很不容易繞緊,剛開始讓別人給我拉這碳線繞緊了,但很容易就爆開,前面散開,還有在拋的過程中由于前面部分不是繞的很緊特別容易炸線,最后還是放棄了送的碳線,重新買了是PE線,既不炸線,又拋的遠。
二、嫦娥一號簡介
北京時間2007年10月24日,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嫦娥一號”(Chang'E1)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制,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主要用于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在初樣研制階段,有電性星和結構星這兩顆初樣衛星承擔衛星測試工作。嫦娥一號平臺以中國已成熟的東方紅三號衛星平臺為基礎進行研制,星體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并充分繼承中國資源二號衛星、“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等衛星的現有成熟技術和產品,進行適應性改造。所謂適應性改造就是在繼承上的創新,突破一批關鍵技術。
概況
嫦娥一號星體為立方體,兩側各有一個太陽帆板,最大跨度達18.1米,重2350千克,工作壽命一年。它將運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圓形極軌道上。
該衛星平臺由結構分系統、熱控分系統、制導,導航與控制分系統、推進分系統、數升悄據管理分系統、測控數傳分系統、定向天線分系統和有效載荷等9個分系統組成。這些分系統各司其職、協同工作,保證月球探測任務的順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載荷用于完成對月球的科學探測和試驗,其它分系統則為有效載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證服務。
根據我國探月衛星工程的四大科學目標,在嫦娥一號上搭載了8種24臺件科學探測儀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測儀系統、γ射線譜儀、X射線譜儀、激光高度計、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太陽風離子探測器、CCD立體相機、干涉成像光譜儀。
航天專家介紹,電性星的試驗主要是用于一些帶有電子性能的設備的綜合測試,結構星的試驗主要是要考核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溫度控制設計的合理性。目前,這兩顆初樣星的結構制造已經完成,將在年底以前開始整星測試。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嫦娥一號”正樣衛星的研制。據介紹,整個初樣測試階段持續到2007年6月份,隨后將進入衛星正樣星的研制階段。
為了保證完成月球探測工程任務,科研人員對承擔衛星發射任務的長三甲火箭進行了41項可靠性的設計工作,以提高其運載可靠性。
嫦娥一號是我國的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已于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整個“奔月”過程大概需要8-9天。預計衛星的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壽命大于1年。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
技術難點
1、軌道設計與飛行程序控制問題
2、衛星姿態控制的三矢量控制問題
3、衛星環境適應性設計
4、遠距離測控與通信問題
“嫦娥一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制,主要用于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吵讓渣“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由衛星平臺和有效載荷兩大部分組成。衛星平臺利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臺技術研制,科研人員對結構、推進、電源、測控和數傳等8個分系統進行了適應性修改。有效載荷包括CCD立體相機、成像光譜儀、太陽宇宙射線監測器和低能粒子探測器等科學探測儀器。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于2007年10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衛星發射后,將用8天至9天時間完成調相軌道段、地月轉移軌道段和環月軌道段飛行,執行科學探測任務。它將完成四大科學任務,首要目的便是為月球“畫像”,也就是要通過各種手段獲取月球表面影像和立體圖像。此外,還要分滑粗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間環境。
專家介紹,嫦娥一號衛星兩米見方,太陽翼展開后,最長可達18米,起飛重量為2350公斤,衛星需要10-12天可以飛到月球附近。嫦娥一號設計壽命為一年,執行任務后將不再返回地球。
三、首顆繞月探測衛星是哪個?
嫦娥一號是中國的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于2007年10月24日游鏈神18時05分04秒602毫秒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順利發射升空。
衛星的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太喚肢陽能電池帆板展開長度18米,壽命大于1年。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
嫦娥一號衛星在軌運行一年中,共傳回1.37TB的有效科學探測數據,獲取了全月球影像圖、月表部分化學元素分布等一批科學研究成果,圓滿實現工程目標和科學目標。
嫦娥一號衛星開展的在軌試驗,充分利用衛星的延壽期,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試驗數據,為嫦娥二號、三號衛星的研制,提神虧供了基礎數據,對中國月球探測二期工程的開展和其它深空探測計劃的實施,具有重要的工程意義、科學意義和實踐意義。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