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排的現狀(為什么要節能減排)
1 中國為什么需要節能
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投資推動和高增長。近三十年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年均為9.5%;在大部分時期,投資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大于40%;現在接近50%。中國經濟中的主導一直是重工業。在1985年,重工業比重占國內工業總產值的55%。1990年降到50%,2000年回升到60%,2005年高達69%。在經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引起的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的推動下,重工業,尤其是高耗能產業在近幾年經歷了最快速的發展。
為何中國需要這么多高耗能產業?預計到2020年,中國人均GDP將達到3000美元,成為中等收入國家。中等收入國家的一個主要特征即城市化進程。根據目前中等收入國家城市化的要求來估算,如果中國要在2020年成為中等收入國家,大約3億人口將遷移進城市居住和工作。首先,根據1990-2004年的統計數據估算,城鎮居民的人均能源消費量(千克標準煤)大約是農村居民的2.8倍;其次,推動城市化進程要求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住房,需要大量的水泥和鋼鐵,這些都是高耗能產業。
城市化進程所需的水泥和鋼鐵只能在國內生產。2006年中國GDP占世界總量的5.5%左右,但是,鋼材消費量達到3.88億噸,大約占世界鋼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達到12.4億噸,大約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為中國生產這么多的鋼材和水泥。因此,只要中國快速成為中等收入國家的愿望不變,重工化和高耗能產業,也就是能源消費的高增長不可避免。
中國還需要充足的就業作機會來支持城市化進程,這就需要中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廉價產品要求低勞動力成本和低資源成本。在勞動力大量過剩的情況下,低勞動力成本不是問題。事實上,盡管幾十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但勞動力成本仍然相對低廉。低能源價格是由政府用低資源稅、能源補貼,以及控制能源價格上漲等手段來實現。這不僅影響到能源行業的效率,還影響整體能源效率。
近期中國能源消費的快速增長將能源需求推上了一個更高的臺階。在這一基數上,即使能保持較低的能源消費增長,能源需求的絕對增量也將是巨大的。2006年能源消耗達到24.6億噸標準煤(大約占世界能源總消耗的15%)。如果將能源需求降低到5%,年增加量也需要1.23億噸標準煤。事實上,如果GDP增長為9%,以目前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很難將能源需求降低到5%。因此,2007年4月10日國家發改委公布《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將2010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目標控制目標為27億噸標準煤左右。這是一個過于保守,而且從一開始就已經是落后了的總量控制目標。因為即使所有的都做對了,仍然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調整經濟結構和耗能方式來達到總量控制。
能源需求總量的問題是相對于能源儲量和人口而言的。應當說中國能源資源儲量并不少,但人口眾多導致了中國人均能源占有率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石油、天然氣和煤炭人均剩余可采儲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69%、7.05%和58.6%。以儲量最豐的煤炭為例,根據國際通行的標準,2001年中國煤炭的經濟可開發剩余可采儲量有1145億噸。2002年用煤12億噸,煤炭夠挖100年;如果沒有長足的儲量增加,2006年再計算經濟可采儲量就只夠用50年,這個數字實際上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它是按現在的年消費量(24.6億噸)來計算的。如果現在把資源的承受能力夸大了,將來是一定要吃虧的。
中國人均能源消耗也處于很低水平,2005年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4、美國的1/7。人均能耗低導致對高能源需求的預期。只要中國人均能耗達到美國的25%,其能源總需求就會超過美國。只要人均石油消費達到目前的世界平均水平,其石油消費總量將達到6.4億噸,如果保持現在1.8億噸的石油產量水平,中國石油進口依存將達72%,超過目前美國的石油進口依存(63%)。
能源需求總量的問題也是相對于國際市場而言的。對于一個缺乏能源的小國家,能源需求增長可以在國際市場上得到滿足而不引起注意,對市場不會有實質性影響。相對于中國的能源需求總量來說,國際原材料市場和能源市場可能不夠大,因而中國的能源需求變動足以引起國際市場的明顯發應。例如,近期各大投資銀行的預測報告都認為中國對鐵礦石的需求是國際鐵礦石價格上揚的主要因素,這與先前中國購買導致世界石油價格飆升的邏輯一是樣的。雖然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但至少中國的消費總量是國際市場十分關注的問題。不同于其它產品,能源需求彈性小,能源資源大買家常常沒有價格的話語權,而過多依靠國際市場就等于把自己的能源安全置于他人之手。中國本身長久可靠的能源安全只能立足于國內儲備,因為只有國內能源才在價格和數量上最終可控。中國的能源儲量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硬約束。
按目前能源開發利用的效率和經濟增長速度與增長模式(高投入和高消耗),實現到2020年GDP翻兩番、能源只翻一番的政府發展目標可能性不大。國內生產總值繼續高速增長,城市化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快速,高能源需求增長的狀況可能延續到2020年。如果動態地來看待能源問題,無論是已知的還是猜測的能源來源,以及期望的技術進步,都不足以消除人們對中國能否有供給充裕、價格合理的能源和環境來支持向中等收入國家過渡的擔憂。因此,中國的國情決定必須節能。
2 中國為什么需要減排
能源開發利用是環境的主要污染源。能源的生產和消費涉及環境問題的所有領域,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和生態環境破壞等。事實上,許多能源問題來自于對環境的擔憂。二氧化碳等產生的“溫室效應”使地球變暖,全球性氣候異常,海平面上升,自然災害增多;隨著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而形成的酸雨使生態遭到破壞,農業減產;氯氟烴類化合物的排放使大氣臭氧層遭到破壞;粉塵的大量排放則嚴重威脅人類健康。
高耗能的經濟增長方式和工業結構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雖然對環境污染影響很難具體量化,但粗略地估算一下,目前的環境污染狀況很令人吃驚。國家環保局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指出,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全國有3億多農村人口飲用不到潔凈水,4億多城市人口呼吸不到干凈的空氣。在中國11個最大城市中,空氣中的煙塵和細顆粒物每年使5萬人夭折,40萬人感染上慢性支氣管炎。
其它一些指標也充分顯示出環境狀況的嚴峻性。目前,全國1/5的城市空氣污染嚴重,70%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受到嚴重污染,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1/3的國土面積受到酸雨影響,近1/5的土地面積有不同程度的沙化現象,近1/3的土地面臨水土流失,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分別列居世界第一和第二。2006年,中國38%的城市未達二級空氣質量標準。世界空氣污染最嚴重的10座城市中,中國占了6個。還有,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中國經濟增長有三分之二是在透支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的。
目前的增長模式正在給子孫后代帶來巨額環境清理費用的重擔。國家環保局對治理成本核算的結果表明,如果在現有的治理技術水平下全部處理2004年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需要的一次性直接投資占當年GDP的6.8%,同時每年還需另外花費治理運行成本2874億元,占當年GDP的1.8%。由于計劃生育政策和人口的老齡化,估計勞動力從2020年將開始縮減,出現第三代的一對年輕夫婦最多贍養12位老人的現象。如果沒有一個根本性的轉變,試想一下未來,中國背負著巨大環境清理費用,只有較少的勞動力和已經為數不多的資源來養活龐大的人口,這種情形將是十分令人擔憂的。
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目前倉促滿足能源高需求的方式。由于缺乏有效的能源預測和規劃,面對能源高需求增長,政府無法從容應對。從2002年6月到2006年6月,中國經歷了嚴重的電力短缺。為了消除電力短缺,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電力產能。然而,這種做法有很大風險。現在看來,由于沒有預測到這次電力需求高峰,為急于滿足電力需求,對電廠建設所應當考慮的環境問題可能無法進行充分適當的評估。如果一個本來不該建的電廠卻建了,它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可能長達30年到50年,甚至更久。
《商業周刊》就“印度專題”曾引用一位跨國公司高管的話說:“如果你想在中國投資修建一條道路,只需要數量不多的人很快就能做出決策;如果在印度,可能要花費10年時間才能決定。”印度的體制拖延效率,但有利于避免決策失誤。雖然這種說法不一定對,但就大型基礎設施(包括能源)項目而言,為數不多的人做出的快速決策,往往容易忽視環境問題。
生態惡化和環境污染的趨勢沒有得到扭轉。長期以來,政府一直很擔心巨大的人口總量對環境污染和自然資源的影響,最近高耗能產業的迅速擴張更加重了這種擔憂。然而,為了維持低的能源成本,未來能源消耗仍將以煤為主。過去20多年的年均煤炭消耗量大致是12億噸,今后的年平均煤炭消耗量至少是24億噸。2005年70%的煙塵、90%的二氧化硫、67%的氮氧化物和7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都來自燃煤。雖然雙倍的煤耗不等于雙倍排放,但是如何減排?國家環保局說,2006年是環境問題最為嚴重的一年。那么,2007年呢?
在重工化經濟增長過程中保護環境相當困難,尤其是在能源價格不能充分體現資源價值和環境成本的情況下。歷史用事實說明了這一點。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道路上無節制地利用當時低廉的能源,大量排污積累的結果是耗費巨大的環境治理成本。近年高能耗增長給中國環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由重工化發展支撐的經濟快速增長和能源利用雖然使中國的物質生活不斷得到改善,卻也快速地惡化了生態環境。物質生活如果沒有良好的自然環境,還能舒適嗎?
能源和環境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威脅日益增大,直接威脅經濟發展的可持續。2006年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期間發布的世界環境質量“環境可持續指數”(ESI)顯示,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位列第133位。雖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體會到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實際程度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體會,因為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積累對人類造成的災難可能是無法估計的。因此,環境污染影響常常被低估。
發達國家的環境治理常常以不發達國家的加速污染為代價。由于不同國家收入水平不同,對環境需求也就不同。國際貿易和直接投資可以“在低收入國家生產高污染產品,在高收入國家消費這些產品”。目前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與西方發達國家和日本的關系基本如此。中國目前的經濟結構和收入還遠離可以把高污染產品轉向其它不發達國家的水平;即使到了“可轉”水平,以那時中國的需求量和其它發展中國家的生產規模,有可能無處可轉。因而,環境惡化的曲線上升區域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經濟較高增長難以抵消現實的環境破壞。因此,中國的國情決定必須減排。
3 中國能源現狀和主要問題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和消費國。2006年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為15.5億噸油當量,約占世界消費總量的14.7%,低于第一位的美國(能耗總量為23.4億噸油當量,占世界消費總量的22.2%),而遠高于第三位的日本(5.2億噸油當量,占世界消費總量5%)。中國還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產者和消費者,占世界總產量的37.4%;世界第二大電力生產和消費國,2006年預計電力裝機將達7.2億千瓦;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者和第三大石油進口者,預計2007年原油進口依存度將達50%。
中國的能源動態表明能源消費增長過快。2003到2006年間中國能源年消費總量都是雙位數增長。原煤消耗從2000年的13億噸升至2006的23.7億噸。同一時期,發電裝機容量增加了一倍。2006年新增裝機容量超過1億千瓦。近年的石油消費量平均在7.0%之上。這是因為與能源密切相關的主要原材料消費的快速增長,表明了城市化進程在加速。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而且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2005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煤炭占68.7%,石油21.2%;而世界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平均比重僅27.8%。結果是,就整體而言,中國環境污染可能是世界之最。
雖然有長期能源短缺的預期,短期內能源產品過剩也會是中國的一個現實。過剩除了浪費資源,還會影響能源消費效率。能源部門國有企業高度集中(如電力行業中近90%以上為國企)。至少從目前的情況看來,能源國有企業的主要目標是如何“做大“。在國內生產總值和稅收收入的激勵下,地方政府參與了“做大”,對供需狀況的解釋可以根據需要而定,足量的國內儲蓄和國有銀行也支持了國有企業的擴張。以電力行業為例:即使目前電力過剩已經顯現,如果中央政府愿意批準,仍然有很多國有企業愿意投資電廠,許多銀行愿意貸款,許多地方政府愿意擔保和參與。在四年電力短缺之后,電力供需在2006年已經基本達到平衡,并將在2008年出現過剩,過剩會鼓勵電力消費。只要有一個電廠“過剩”,就一定會有尋求電力消費的努力。到今年4月,已經有14個省份無視中央政府的明文規定,“頂風作案”,自行出臺了高耗能企業的優惠電價措施。
中國能源價格被人為地控制在低于市場價格的水平,不能反映資源稀缺和環境影響,是導致能源“過度”消費的根本原因。控制能源價格水平可能是為了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但近期高耗能產業高速增長體現了能源的過度消費。以鋼鐵工業為例:2006年我國共出口鋼材4300.7萬噸,比上年增長109.58%,鋼鐵是高耗能產業。如果鋼鐵的出口能反映出本國的資源稀缺性,并且在環境影響已經內部化的同時還能盈利,當然有利于中國。然而,低能源價格和忽視環境治理使鋼的出口可能過度,事實上是在將后代應當享有的資源拿來補貼外國人當前的消費,將對中國造成長期損失。
低能源價格導致對能源的低效使用。中國的工業能源效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2004年調查表明,8個主要高耗能行業的單位產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進水平高47%。低能源價格鼓勵了企業去購買能源效率低的廉價設備和技術。目前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約37%,卻是以低增加值和高耗能的方式實現的。由于能源資源的約束,以往和現在的能源低價政策是過度能源消耗的原因,這種政策會導致將來的能源價格更高。
能源市場至今仍然無效,無法正確引導能源投資。能源大短缺與大過剩的投資機制依然存在。中國能源行業中大部分是國有企業,帶有壟斷性質,市場改革進展緩慢。包括石油、電和煤在內的能源價格改革進展甚緩,迄今尚未完成,并且在未來一段期間內可能仍然無法到位。能源投資和項目準入仍然需要政府批準;電價、石油產品價格和一定程度上的煤炭價格都由政府制定。因此,中國的能源行業基本上是政府壟斷。
為什么與其它部門的改革相比,中國能源市場改革進展如此緩慢?能源是生產資料也是生活資料,它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發展。如果要對二十多年來中國9.5%的年均增長率總結出一個最有價值的經驗,就是社會和政治穩定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可預測的商業環境。社會和政治穩定支持了中國高速度經濟增長;另一方面,經濟高增長又保證了社會和政治穩定。因此,對中國政府來說,社會穩定絕對是頭等大事,其它都次之,包括效率。能源的社會特性決定了能源市場改革進展緩慢,能源問題常常會被社會化和政治化。能源價格上漲是“雙刃劍”。保證貧困人口滿足基本的能源需求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一個必須迎接的挑戰。還應當記住,環境污染對窮人的殺傷力也往往超過富人所受到的損害。
樓上已經比較詳細了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