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開發對促進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潛在作用?
一、什么的開發對促進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潛在作用?
可燃冰資源的開發對促進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具有重要的潛在作用。可燃冰的有效成分是甲烷。是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可燃冰大規模的應用到能源領域,會改變傳統的能源結構。優化綠色能源占能源消耗總量的比重。減少碳的排放量。促進碳循環碳達峰。
二、蘆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優勢
在科學發展的進程中,蘆臺的獨特的優勢 1、發展機遇優勢: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后,中國第三個區域經濟合作版塊――環渤海經濟圈已呼之欲出。環渤海經濟圈的迅速崛起將為蘆臺開發區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開發區占居天時地利,享受國家關于開發區各項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具備優惠條件。確定為唐津兩市合作的“橋頭堡”,曹妃甸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輻射的“承接區”,在環渤海經濟隆起帶中占居不可替代的地位。
2、交通優勢:
開發區地處京、津、唐腹地,距天津機場、港口二十五公里,是名副其實的京津唐大都市“后花園”、曹妃甸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輻射的承接區,更是河北與京津基礎設施對接、產業梯度轉移的首選地。
“將于2011年建成的唐承(塘沽―承德)高速、國道112線高速路,將分別從南北、東西方向穿區而過,屆時蘆臺的區位優勢將更加凸顯,蘆臺現代物流業的發展也將大大提速。”蘆臺開發區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作為我省嵌入天津的一塊“飛地”,蘆臺經濟開發區獨特的區位優勢正在變得“更優”。
3、土地資源優勢:
――在全國開發區土地使用飽和的情況下,開發區建設用地供給的基礎優勢和土地連片的開發優勢凸顯。現全區擁有12萬畝耕地,其中國有土地達5.1萬畝,占耕地總量的42.5%,且地平如鏡、埂直如線。
――以生態保護作為招商的品牌和方向,如今的蘆臺開發區依然是魚翔淺底、碧水藍天。堅持打造國家級生態開發區,2012年1至8月份,全區單位GDP能耗下降6.5%,提前確保了全年節能減排目標任務的完成。
――通過不斷加大基礎設施投資,蘆臺開發區城鎮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僅2012年8個月,全區小城鎮建設投資已累計超過8000萬元,先后被省政府命名為“小城鎮改革、發展試點鎮”,被建設部評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示范鎮”。
開發區海拔高度平均2米左右,區境東西兩側的薊運河和潮白河,河道曲折彎曲,人工挖掘的排灌溝經緯分明,縱橫交叉,形成條田,呈現平川沃野的地表風貌。地處暖溫帶,屬于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平均600多毫升,土地屬潮土類,地下水較豐富,地下靜水位埋深10―15米,單位涌水量10立方米左右,地層有5個含水組。全區12萬元畝土地,4萬人口,人均土地3畝,這在平原富裕地區人均占地已屬少見,更為有利的是,其中國有土地5.1萬畝,占地用地無需征地,與農民沒有利益沖突,如此大的土地資源優勢在全國開發區堪稱第一。正是基于這種得天獨厚的土地資源優勢,蘆臺開發區成了天津市勢在必爭而唐山又決不放棄的寶地。
4、電力水利優勢:
區內電力條件良好,電量充沛。現有35千伏電站5座,總容量5萬千伏安。線路總長280公里,其中35千伏線路3條,長30公里,10千伏線路18條,長250公里。經與天津電力局聯系,投資3億多元的22萬伏變電站落戶蘆臺,即將開工建設,建成后為蘆臺提供35千伏出口24個,可以保證我區今后發展建設的電力需求。 水利條件優越,薊運河、潮白河畔,建有一個流量以上泵站7座,裝機總量5735千瓦,揚水能力64立方/秒,排灌體系東西縱橫,成龍配套,旱灌澇排,無后顧之憂。
5、產業優勢:
農業現代化建設基礎良好,發展迅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蘆臺成為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受到國務院的嘉獎,蘆臺推行的農業機械化、鹽堿地改良、水稻旱直播、水旱輪作、奶牛胚胎、半胚胎移植技術等,在全國起過示范作用,全國各地專家和技術人員紛紛到蘆臺參觀學習。年我國第一頭體細胞克隆本土黃牛在蘆臺誕生,標志著克隆技術的領先地位。種植業發揮國有農業優勢,實施“示范帶動工程”,承擔國家和省科研項目,采用新技術和新品種最多最優。2012年正謀劃實施建設“綠色農業園區”,發展觀光旅游農業。 養殖業發達。全區有優質荷斯坦奶牛5000頭,年產優質奶千萬噸,年出欄生豬5萬頭,雞200萬只,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成為全國生豬生產基地。合同雞養殖全國規模最大,輻射周圍十幾個縣區。建成蝗蟲養殖基地200畝,規模為全國之最。鎂合金項目引領金屬材料二次革命,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已著手謀劃擴大規模,擴大領域,做成全國生產基地。傳統金屬柜具年產鐵柜10萬套,被譽為“鐵柜王國”。自行車園區入區企業達到52家,年產值17億元,所產車圈衣架等產品上億套,被稱為“車圈大王”。第三產業繁榮興旺。開發區地處205國道繁華地段,205國道車輛日通過量達到5萬輛次,帶動了區域經濟特別是第三產業的發展,205國道蘆臺地段飲食、服務、維修、商貿企業達到130多家。
三、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區內園區
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科技產業園于2002年4月經人民政府批準設立。區域規劃面積4.03平方公里,位于西寧市城北區,東依北川河,西靠大酉山,距離市中心6公里,距西寧鐵路北站4公里,距西寧機場20公里,寧張公路(227國道)和城市快速路(海湖路)從園區東西兩側穿過,交通十分便利。園區地理位置優越,地勢寬闊,植被條件好,空氣清新,適宜生物技術,中藏藥和綠色保健食品加工企業的潔凈生產。
生物科技產業園區以“七通一平”為主體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基本完成,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環境優美,政策優惠。生物科技產業園區將按照政府引導、市場機制、企業運作、產學研結合的模式,以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為動力,發揮集聚和帶動效應,以功能配套的基礎設施、清潔優美的自然環境、良好快捷的服務環境為平臺,圍繞特色生物資源,加大開發力度,加快推進中藏藥企業重組整合,壯大和提升中藏藥產業的規模和優勢,做大做強生物技術產業,將園區建設成為集科學研究、開發、生產于一體的工業新區和我省重要的生物技術和農副產品加工基地。 西寧經濟開發區甘河工業園區,于2002年7月由省政府批準設立。位于西寧市湟中縣魯沙爾鎮,甘河由南向北縱貫全境,距離西寧市35公里、湟中縣城6公里,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
園區36公里的道路建成通車,鐵路運力達到1200萬噸,供電能力達96萬千伏安,園區供排水、防洪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已經全面開工。園區依托青海礦產資源、電力資源及天然氣資源的優勢,按照特色資源與高新技術相結合的原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了有色金屬加工和天然氣化工產業的發展,已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等為主的材料工業集群。力爭通過幾年努力把甘河工業園區建成為西北乃至我國重要的鉛、鋅銅、鋁等有色金屬和鎳、銦、金銀等稀有金屬冶煉及延伸加工生產基地,成為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完善、產業特色明顯、具有較大產業規模的新型工業園區。
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 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川工業園區,總規劃面積12.79平方公里。東起小峽口、西至青海民族學院、北起湟水河畔、南至南山腳下。坐落在青海省省會西寧市東部,距離火車站、貨運站4公里,距離西寧機場12公里,距離市中心8公里,高速公路、鐵路、城市主干道均在園區周邊,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區內地勢平坦、面積開闊、環境優美,是青藏高原極具發展潛力、蘊涵巨大商機的地區之一。
園區內建成全長17公里的道路和供水、排水、供電、供氣等配套設施,基本做到了七通一平。區內還建成一座2.5萬平方米的會展中心,5.3萬平方米的中央商務廣場,7萬平方米的中小企業創業園,3萬平方米的農民安置新村以及部分配套商業、辦公、房地產項目。建立了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的政務、商務服務中心,項目入駐審批、土地審批手續、建設手續、工商注冊、稅務登記、優惠政策兌現以及技術改造、新產品、新技術申報均在園區管委會實行一條龍辦理,對批準入區的企業還實行稅收、土地、建設、綠化、消防、人防以及火車票、飛機票、貨物托運等代辦服務。 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川工業園區于2008年2月14日成立。南川工業園區遵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三為主二致力一促進”的辦區方針,在園區發展方向上致力于“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循環經濟、科技研發、自主創新、節能減排、生態文明”的新型工業化目標;在產業定位上,以打造“青海國際藏毯城”為核心任務,發展以藏毯為龍頭的牛羊毛絨產業集群,推進國際性藏毯生產經營集散基地建設,做大做強毛紡織產業規模;以承接上游甘河工業園區產業為紐帶,發展有色金屬精深加工產業;圍繞高新技術項目發展太陽能光伏、光熱產業;利用青海高原特色動植物資源,培育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
園區已建成了南川河以西、奉青橋至園丁橋1平方公里區域內的道路、給排水、供電、天燃氣等基礎配套設施。“國家知名品牌”青海雪舟三絨集團以及青海藏羊集團公司、青海嘉年絨業有限公司、青海絨業集團、青海美亞生態發展有限公司、青海圣源機織地毯有限公司、青海絨毛生產基地、青海裕泰畜產品加工基地、青海藏派毛牛絨分梳基地已入駐,且大部分企業建成并投產。全部達產后預計實現工業產值40億元。建成了青海羊毛交易中心。園區內的鋁加工園、機械加工園、新材料加工園正在編制規劃。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