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科普第12輯|為什么日本核廢水不能排入海中?
觀 歷史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十分漫長:
從兩千多年前的畢達哥拉斯提出「地球是球形」假說,到亞里士多德根據月球上地影對其進行論證;
從麥哲倫圍著地球航海一圈,用事實說話;再到科學家們通過實測和分析,得出地球是不規則三軸橢球體的結論。
在這顆不斷轉動的藍色星球上, 海水運動 對于生物和環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前段時間,日本決定向海洋排放核廢水這一決定震驚全世界。讓人更無語的是,美國竟然對此表示支持。
綠色和平組織核專家曾指出,日核廢水所含碳14在數千年內都存在危險,并可能造成 基因損害 。
再者,決定日本核廢水走向的是 北太平洋環流 ,影響到美國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所以美國支持日本傾倒核廢水,是不是因為他們認知里的地球和咱們的不一樣?
地球:真晦氣!
01 無法忽視的氚
要了解日本核廢水問題,我們首先就要知道, 氚 (chuan) 是什么?
氚 (原子核構成、質量數、是誰的同位素、如何衰變咱就先不關心了) ,在自然界產存在極微,基本都得從 核反應 獲得,并在醫學、軍事、生產等領域被廣泛使用。
但是,氚再有用,也抵擋不了它能通過參與自然界的生物循環,被生物攝取后會 產生危害 的事實。
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已出現一系列對氚 生物學效應 的研究。
結果表明,低劑量慢性攝入氚水,會導致小白鼠特定癌的數量增加。所謂特定癌,就是 原發性惡性腫瘤 ,長在不同的位置就叫不同的名字,而不同種類的癌癥疊加在一起,就是特定癌的數量。
此外, 白血病 和氚輻射的劑量也有很大關系。
更叫人蛋疼的是,雄性小白鼠的「雄風」也會受氚輻射影響。 劑量越大,小鼠越萎。
在研究過參與內照射損傷實驗的小白鼠的眼球和臟器后,專家還發現,隨氚水初始注入量的增加,放射性核素進入機體后,會按其衰變規律 持續地釋放射線 。器官劑量逐漸疊加,骨髓嗜多染紅細胞的微核率相應增高,外周血白細胞總數相應降低,損傷會隨劑量積累而加重。
而一旦排入大海,氚水便會進入藻類的體內與有機物結合,形成穩定的 有機氚 。
海底食物鏈咱都知道,大吃小,小吃藻。
有機氚的代謝速率低,很可能使得大魚在吃小魚時,順便繼承聚集在小魚體內的放射性核素。最后吃來吃去,直到大海里滿是奇形怪狀的可怕魚類。
當然,魚會如何、吃了魚的其他物種會如何 (站在食物鏈頂端,人類很難避免) 、在海洋蒸發作用下進入大氣層的氚又會如何,用屁股做決定的人可不在乎,他們只要鞠躬、裝傻就可以了。
另外,雖說國際上普遍認為氚是毒性最低的放射性核素之一,只要控制定量,不被大量吸入,氚化水在進入人體后,只需十天左右的半衰期便可通過排泄系統排出。
但毒性再低,也架不住多喝。
如果長期飲用氚化水,生物半衰期會變長,需要三到四個月才能把氚排掉。
盡管日本政府宣稱能把廢水凈化到符合飲用水標準的程度,但菅義偉和麻生太郎卻連處理過的、倒在透明杯子里的「特供水」并不下嘴。
說氚水沒事,誰敢信?
02 氚和它的朋友們
理論上,處理后的核廢水中的氚對人體無害,但核廢料里不僅僅有氚,已查明的放射性物質就有 63種 。
日本放射學與地球科學教授青山道夫就曾表示,在這次核災難中,有18000萬億Bq的放射性銫137被一次性釋放到太平洋中,每天還約有30千兆Bq的銫137持續流入海洋。
東京的自來水里就曾廣泛監測到包括碘-131、銫-134和銫-137等放射源。2013年時還曾在地下水中發現了鍶-90。僅不到半年,鍶-90的水平增加了一百多倍,從每升8.6貝克勒爾上升到1000貝克勒爾。
而鍶可能導致白血病,銫會損害肝臟和脾臟。只要接觸就能帶來傷害, 人類的血肉之軀在它們面前不堪一擊。
我們之所以談放射色變,其實不僅僅是因為它對人體和生態造成的危害,更是因為它 防不勝防 。
以至于一串被丟失的銥-192鏈子,就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1996年,吉林工人宋學文誤拾一串鏈子放進口袋,結果遭受了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合并局部極重度放射損傷,致高位截肢。
中國首例核輻射案受害者宋學文
由于身體遭受嚴重輻射,不得不多次切除病變的部位。
在與病痛抗爭的多年時間里,宋學文相繼完成了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但還是在19年離開了世界。
其實只要動動手指在網上搜索輻射影響,就可以發現,幾乎每個例子都觸目驚心。
1999年東海村臨界事故
所以,怎么能夠放任這些危險的放射性核素排入海中?
其實在解決核廢水上有五種方案,包括 蒸發、電解、固化、地下掩埋和排入大海 ,不過前四種都被日本駁回了。
因為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同點:貴。
但是按照福島每天產生140噸核廢水來計算的話(咱連泄漏滲入還都沒算進去呢),再過兩年就是水箱容量的極限。所以日本「迫不得已」后決定,把核廢水「凈化干凈」后倒進海里。
圖源央視新聞
然而一旦排入海里,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就能擴散至太平洋大部分區域,三年能去美國打卡, 十年則蔓延至全球海域。
如果說一只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都可以在兩周以后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那么等到全球都是放射性物質,哪怕含量極少,又會發生什么?
怕是一個都逃不了。
03 天災難躲 人禍可免
說到核輻射, 切爾諾貝利 總是繞不開的話題。
切爾諾貝利事故后前三個月有31人死亡,之后15年內有6-8萬人死亡,13.4萬人遭受各種程度的輻射疾病折磨,方圓30公里地區的11.5萬多民眾被迫疏散。白俄羅斯、俄羅斯和烏克蘭境內約有840萬人受到輻射影響。
據專家估計,完全消除這場浩劫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至少需要800年,而持續的核輻射危險將持續10萬年。
切爾諾貝利事故現場
不過,與日本只建造封存核廢水的儲存罐、任由廢水泄漏而不維護有些區別,切爾諾貝利四號反應堆發生爆炸后三周,為防止輻射進一步擴散,將兩百噸放射性鈷、三十噸受污染的粉塵以及十六噸鈾和钚封存進了石棺。
在現有技術手段之下,把核廢水儲存在陸地上,算是比較合適的解決方案。
日本迫于「無奈」決定將去除了放射性核素(除了氚)的核廢水排入海中,為什么某漂亮國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呢?
要知道,切爾諾貝利事故在此國可是沒事就要拿出來批判、新聞媒體全方位怒斥得叻。
那么,我們來看看 歷史 。
1946年,美國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環礁進行了海下核彈試驗,行動代號「十字路口行動」,此地陸續進行了67次核試驗。
1940-1993年,一些國家先后往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底投放含有超過100萬居里放射性固體核廢料,這些不銹鋼桶已經有小部分破損外泄,其他已經成為潛在污染源。
1954-1990年,美國在新地島上進行了224次核試驗。
1966-1996年,美國在太平洋穆魯羅瓦環礁和方加陶法環礁進行了42次大氣層試驗和137次地下試驗。
網友整理資料截圖
除了某些外交政策外,我們也合理懷疑這是漂亮國噤聲的原因之一,畢竟在污染環境的層面上,人家早已遙遙領先。
如今,全球都在面臨著這場輻射危機。而日本作為 「人類命運共同體」 之一,真的不該像本國影視作品中的那樣,就只是說說而已。
日本《奧特曼》截圖
本文所有配圖來自網絡,侵刪。
參考資料
【1】氚水的內照射損傷實驗研究. 崔鳳梅,胡明江,等. 輻射研究與輻射工藝學報. 2009,27(05)
【2】醫學放射生物學[M]. 原子能出版社 , 劉樹錚主編, 1998
【3】氚水生物學效應研究. 鄒淑愛. 輻射防護通訊 . 1992
【4】國家核安全局.核與輻射科普知識--
#我來科普# #科普一下#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