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行動指南內容是什么?
五大行動,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決定在“十四五”期間組織實施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示范推廣、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水產養殖用藥減量、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和水產種業質量提升等水產綠色健康養殖技術推廣任務。
(一)開展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推廣行動。堅持以發展生態健康養殖、促進水產品質量效益提升為目標,因地制宜推廣多種形式的生態健康養殖模式。組織科研、教學、推廣等部門總結提煉各種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形成標準化養殖技術規范。通過宣傳培訓、交流研討和現場觀摩等方式做好技術指導服務,促進技術規范進場入戶,引導水產養殖者樹立生態健康養殖理念,自覺應用生態健康養殖技術,規范養殖生產行為,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水平。
(二)開展養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廣行動。堅持政府支持、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方針,以集中連片規模化養殖為重點,推廣應用多種形式的水產養殖尾水處理技術模式,促進實現水產養殖尾水資源化綜合利用或達標排放。推進各項技術模式集成熟化和改進提升,研究制定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養殖尾水治理技術模式標準規范,結合各地實際情況組織推廣應用。
(三)開展水產養殖用藥減量行動。大力推廣應用疫苗免疫、生態防控等病害防控技術措施。深入實施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從源頭降低病害發生率。進一步加強疫病監測和預警預報,發揮新版“魚病遠診網”作用,提高為水產養殖企業、漁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鼓勵開展水產養殖動物病原菌耐藥性監測,指導水產養殖者科學安全用藥。扎實推進水產養殖規范用藥科普下鄉活動,加大《獸藥管理條例》《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強水產養殖用投入品監管的通知》《水產養殖用藥明白紙》等宣傳培訓力度。
(四)開展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行動。突出重點,因品施策,聚焦大黃魚、花鱸、鲆鰈類、大口黑鱸、烏鱧和青蟹等幼雜魚使用量較高的重點品種,組織實施配合飼料養殖示范推廣,提高配合飼料替代率。開展配合飼料替代幼雜魚養殖試驗,進行綜合效益分析,研究制定不同品種成熟的飼料配方及可行替代方案。積極引導地方財政資金給予替代企業補助,降低配合飼料使用成本,提升企業參與積極性。
(五)開展水產種業質量提升行動。按照《第一次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實施方案(2021-2023年)》部署要求,開展水產種質資源基本情況普查,摸清原種、地方品系、新品種和引進種的種類、群體數量、區域分布和保護利用等情況,助力打好水產種業翻身仗。以魚、蝦、蟹、貝、藻、參等為重點,持續推進水產原良種生產體系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良種親本供種保障能力。鼓勵選育優質、高效、多抗、安全的水產新品種,開展區域試驗。加大水產優良品種的推廣應用力度。推動開展南美白對蝦等聯合育種,構建產學研推用緊密結合的商業化育種機制。
養殖場凈化方法?
種植水生飼料。利用有機廢水種植水葫蘆和細綠萍等水生飼料,其中水葫蘆耐高濃度糞水,細綠萍耐中濃度糞水,高濃度有機糞水在水葫蘆池中經7天~8天可達到吸收凈化。比如:沖洗圈舍后的水進行凈化處理時,一般要經過植物吸收利用,土地的固定吸附,微生物的作用,使廢水變成清水。
灌溉農作物。養殖場污水經過初步凈化后,可作為灌溉水,經過土壤微生物和農作物的分解吸收、土地的吸附固定,從而使污水得到進一步的凈化。
循環利用。養殖場污水凈化后,可以部分排回魚蟹池中。
回歸江河。使用方博環保處理設備凈化后的養殖場污水如達到國家的排放標準,便可排入江河。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