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 水體輕度污染后凈化的過程?
活性炭結構疏松多孔,只能吸附一些小分子的化學物質,例如墨水.而水體被污染,大量的生活污水中含磷等無機元素會進入水中,這樣的東西是吸附不了的,活性炭即使有一點效果,但是需要投入太多,很貴啊.這只是輕度污染,用那個就是浪費.江河里的水是流動的,吸附作用再強也沒辦法瞬間完全凈化流過去的水.
我覺得還是生物防治比較好,你可以在水中投入各種魚類和植物,并在其中形成多級的捕食關系.生物種類越多,環境的抵抗力穩定性越強,自凈能力越強,但是要經過至少一年達到穩態才可以.
自然是生命的載體,我想只有生物自己改善自己的環境,才能達到永久的凈化,如果是人為的,效果會微乎其微.就算有效果也是昂貴的,暫時的.
飲料廠污水處理工藝設計2000m3/d,進水COD 2500;BOD2000;SS1000,要達到一級B標準,用UASB+生物接觸氧
我覺得好氧部分使用CASS工藝會比較好,厭氧部分的話,現在比較流行IC反應器,UASB都不怎么做了,不過你如果是畢業設計的話,使用UASB就足夠了,比較簡單一點,其他的厭氧反應器可以考慮使用MBR,效果也不錯,只不過占地面積會比較大。厭氧反應器去除率算70%,則過了厭氧系統后,出水COD為750,好氧系統去除率至少90%,則好氧出水COD可以達到75,可以達標了,畢業設計推薦使用UASB+SBR工藝,計算簡單,實用。
微污染水源如何處理?
水源水生物處理技術的本質是水體天然凈化的人工化,通過微生物的降解,去除水源水中包括腐殖酸在內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及可能在加氯后致突變物質的前驅物和NH3—N,NO2—等污染物,再通過改進的傳統工藝的處理,使水源水水質大幅度提高。常用方法有生物濾池、生物轉盤、生物流化床,生物接觸氧化池和生物活性炭濾池。這些處理技術可有效去除有機碳及消毒副產物的前體物,并可大幅度的降低NH3—N,對鐵、錳、酚、濁度、色、嗅、味均有較好的去除效果,費用較低,可完全代替預氯化 。
求生活污水生態處理的流程。,簡單點,就是用植物的那個!
查看一下土地滲透凈化
深圳城市污水基本采用這樣的工藝,運行費用低,有種植花卉的收獲補償。
基本流程:
收集,沉淀,灌溉,滲漏管出水,排放。
有殺菌要求的加紫外殺菌。
灌溉區域要用砂石土壤混合墊層,滲水特性好,定時翻曬疏松。
生活飲用水水廠操作規程
自來水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質之一,當我們輕輕擰開水龍頭的時候,潔凈的自來水“嘩嘩”地奔流而出,這時它離我們是那么的近;但當問起自來水是怎樣流進入千家萬戶的,它似乎又離我們那么的遠。
其實,自來水的生產流程并不簡單,(共分為四道生產工序),讓大家增進對自來水生產的了解:
第一道生產工序--反應,其過程包括“原水--→混合槽--→網格反應池”。原水是指未經加工的自來水生產用水,振華水廠的生產原水來自離市區30多公里外的大沙河水庫。通常原水中都帶有諸如藻類、腐殖質、泥沙之類的輕微顆粒,這時自來水生產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在原水中投加“凈水劑”——堿式氯化鋁(俗稱為礬),堿式氯化鋁在原水中可產生正電荷,令水中的輕微顆粒受靜電作用而形成較大的顆粒團,以易于沉淀。而“前加氯”則可根據原水情況選擇是否投加,其作用主要有:①助凝劑,主要是氧化水中的腐殖質和膠體,使之能產生混凝沉淀;②殺藻劑,根據原水中的藻類含量多少而決定是否投加(水中藻類的含量過高可產生異味),以殺滅藻類。“前加泥”是水中藻類過多時,增加水中的吸附能力,使凈水劑能起到更有效作用。“前加堿”是原水PH值過低時,影響水體的混凝沉淀效果,故要投加石灰等堿類,增加水的沉淀效果,并使其出廠水PH值保持在中性。原水在投加凈水劑等多項藥劑之后,再經過混合槽和網格反應池,這樣水中的輕微顆粒就有足夠的時間形成較大的顆粒團。
第二道生產工序--沉淀,其過程包括“網格反應池--→斜管沉淀池”。這時,原水從網格反應池流入斜管沉淀池,在水中較大的顆粒團在通過沉淀池的斜板時,就會附著并沉淀到斜板的底層,經此處理后的水質變得近乎清澈如鏡。而沉淀下來的污泥定期經排泥車排走,保持沉淀池的潔凈。
第三道生產工序--過濾,其過程包括“斜管沉淀池--→氣水反沖洗濾池--→清水池”。潺潺清流順著斜管沉淀池上面的集水槽匯集流入濾池,水中的細微雜質被濾池中的濾沙過濾和吸附之后(當濾沙中的細微雜質累積到一定程度后,濾池也要定期進行〃氣水反沖洗〃清洗,以保持良好過濾效果),潔凈澄清的濾后水沿著管道流往清水池進行貯存,并在清水中再次投加入液氯進行一段時間消毒,對水體的細菌、大腸桿菌等病菌進行殺滅,整個凈水處理過程到此就已完成。
第四道工序--加壓供水,其過程包括“清水池--→二級泵房--→供水管網”。經消毒后的自來水貯存在清水池中,通過水廠二級泵房的水泵加壓之后,潔凈的自來水沿著供水管道,流入千家萬戶。
目前,絕大多數以地面水為水源的城市水廠,都采用混凝、沉淀、過濾和消毒的常規處理流程。該經典物化處理工藝已延續百余年,所變動的僅僅是在池型上有所發展。隨著原水中有機污染的加重,該常規處理工藝已明顯不適應目前的原水水質狀況。由于水中粘土等雜質微粒表面附著某些有機污染質,增加了雜質微粒的親水性,提高雜質膠粒的負電性,使其更加穩定地存在于水中。因而一般凈水廠大多數采用預氯化手段,直接向原水大量加氯或須用折點加氯,以氧化水中有機污染質,使水易于混凝澄清,以求水廠出水的渾濁度、色度、酚、鐵、錳等指標符合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但在預氯化過程的同時原水中的腐殖酸、富里酸等有機碳容易氯化脫碳,形成氯仿等三鹵甲烷類潛在致癌物質,如此處理得到的生活飲用水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安全。美國曾于1975年1-4月對80個城市水廠(98.8%的水廠用氯消毒,75%水廠采用原水預氯化工藝)進行對照檢測,結果是:原水平均含氯仿0.36微克每升,自來水平均含氯仿45微克每升;日本大阪市1976年5月結紫島、庭洼和平野三座凈水廠的原水和自來水中氯仿含量進行對照檢測,結果是:原水含氯仿0.7-0.9微克每升,自來水含氯仿40-55.6微克每升。上述二組數字的自來水中氯仿含量均比原水中氯仿含量增加五、六十倍以上,絕對值也較高。因此,自來水中氯仿等三鹵甲烷類有機物大量增加必須引起高度警覺。
美國環保衛生機構的專家指出,自來水中存在20多種致癌物。動脈樣硬化的基本原因是水中的氯,而與之相聯系的諸如心力衰竭和大部分常見的硬化形式,本質也是由氯引起的。至少9%有膀胱癌和18%的直腸癌與飲用經過加氯處理的自來水有關。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