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規劃、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數控技術、機械設計與制造、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家具設計、證券與投資、企業管理的就業方向和就業率?知道一點就可以指教一點,謝謝大家伙子!
1.小城鎮規模小,效益差
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規劃師和經濟學家認為:小城鎮的合理人口規模為5萬人左右。而我國目前每座建制鎮鎮域人口規模平均在兩萬人左右。據統計,20世紀90年代末,在經濟發達的上海市郊區(四區六縣),除縣城外有198個鎮。鎮域人口超過3萬人的只有34個,2~3萬人的有87個,2萬人以下的有77個。可以想象,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尚且如此,其他地區小城鎮的人口就更少了。過小的城鎮規模起不到產業積聚、人口集中和促進第三產業發展的作用,同時又使小城鎮發展缺少必要的資源腹地和人口來源,這樣鎮域社會經濟條件對小城鎮發展的支撐力不足,致使小城鎮建設資金缺乏,基礎設施落后,反過來,又會阻礙下一步的建設,造成非良性循環,嚴重影響小城鎮和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
2.基礎設施及配套的服務設施,規劃建設滯后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滯后,數量不足、質量不高,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已成為小城鎮發展的“瓶頸”和“門檻”,出現了“村不像村,鎮不像鎮”的現象。在基礎設施中道路系統、雨水、污水排放及處理系統最為缺乏,不少小城鎮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軟環境”規劃建設的滯后,阻礙了小城鎮的進一步發展。
3.工業布局分散,難以形成積聚效益
目前,鄉鎮工業布局相對于小城鎮成立初期的那種“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局面來說已有所好轉,但是在總體布局上仍呈現出“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往往一鎮(鄉)一點,甚至一鎮(鄉)多點,總體上仍顯得過于分散,難以形成積聚效益。隨之又帶來污染治理及監測調控的困難和治理成本的提高。此外,由于缺乏宏觀區域經濟分析,小城鎮的規劃建設還出現“盲目攀比,貪大求全”的不良傾向,導致產業經濟結構雷同,區域優勢發揮不充分,沒有區域特色,發展后勁嚴重不足。為避免上述問題的出現,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小城鎮規化決不能就小城鎮而論小城鎮,而是應該把它放在區域經濟這個大背景下,重視區域經濟的宏觀作用,理順關系,擺正位置,遵循科學性和以人為本的原則來規劃小城鎮,充分發揮小城鎮在區域經濟中的應有地位和作用。
二、應充分重視區域經濟的宏觀作用,合理規劃小城鎮
(一) 區域規劃系統中的小城鎮規劃
1、重視區域規劃的宏觀作用
作為區域實體的區域經濟對小城鎮規劃的宏觀作用是通過區域綜合性規劃———區域城鎮體系規劃———城鎮規劃的層層指導和約束來實現的。在區域性經濟的系統影響下,首先會對區域的整體規劃產生影響,而區域的總體規劃是總攬區域社會經濟整體發展的綱領性規劃,綜合直轄市區域各要素的發展和空間布局,對包括區域城鎮體系規劃在內的各專項規劃具有指導意義,區域城鎮體系規劃同樣是在綜合規劃的指導下,旨在使區域內城鎮協調發展并與其它各發展要素有機結合的專項規劃,是區域綜合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導具體的城鎮規劃。
2.加強城鎮體系規劃城鎮體系規劃
實質上也是一項區域性的規劃,是國土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的擬訂應從區域角度進行分析研究,無論是功能結構、等級規模結構和空間布局都需要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尤其是與周邊市、縣的城鎮取得相互協調。但目前的規劃,往往存在著“就市域、論市域”的狀況,未能從較大的區域范圍內去研究上下左右有關城鎮之間的關系問題,如市縣間城鎮人口與產業的積聚與輻射影響,基礎設施的銜接與協調,生態環境建設的改建與優化等,這種規劃有可能成為孤立區域之外的“自成體系”的規劃,既不能揚長避短、反映特色,也不能解決重復建設的問題,對此應引起高度重視。
3.小城鎮規劃應以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為依托
“任何一個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都不能脫離開區域經濟這個大背景,前者因后者而產生和發展,后者是前者發展的基礎和腹地”。當前,我國的小城鎮正處于由農村形態向城市形態轉化的階段,其建設和發展過程以集聚為基本特征,因此難以離開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這個基礎。同時隨著小城鎮的逐步發展,又會通過輻射作用帶動周圍地區的繁榮,而周圍地區的繁榮則又是小城鎮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因此,小城鎮的形成和發展必須與周圍地區構建良性的社會經濟互動關系,求得二者共存共榮。
(二)小城鎮規劃應遵循的原則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區域內城鎮的數量和規模都會有較大的變化,經濟的一體性,區域的整體性,城鄉的融合性等趨勢會越來越深入地影響區域內每一個城鎮的發展。這就要求規劃部門及時轉換觀念、適應形勢,在區域規劃和城鎮規劃中加強科學性,研究并解決新形勢下出現的問題。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不作為商用, 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